对流气旋生成

2025年2月19日 | 阅读15分钟

气旋生成是指大气中气旋环流(低压区域)发展或增强的过程。它指的是至少三种不同程序的组合,这些程序共同导致任何尺寸的气旋形成,从小尺度到天气尺度。

  • 强雷暴活动产生的潜热形成了暖核心,这是热带气旋形成的基础。
  • 在它们的生命周期中,温带气旋起源于锋面上的波,并最终演变为冷核心气旋。
  • 陆地上,暖核心气旋会产生中尺度气旋,最终可能生成龙卷风。尽管中尺度气旋能够产生水龙卷,但高不稳定性和低风垂直切变是这些形成更常见的条件。

爆发性气旋生成是指温带气旋在24小时内大气压力急剧下降(24毫巴或更多)的方法。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东北风暴形成期间。相比之下,热带气旋的强度可以迅速增加。创建高压区域,即反气旋生成,是反气旋的对应过程。气旋溶解是气旋生成的反向过程。

气象尺度

气象学中研究的四种主要系统尺寸是宏尺度、天气尺度、中尺度和微尺度。马登-朱利安振荡是全球系统的一个例子,它是在宏尺度处理的。直径为1,000-2,500公里(620-1,550英里)的天气尺度系统包括大陆的一部分,例如温带气旋。

中尺度是较小的尺寸,通常分为两个范围:中尺度-β现象,即中尺度气旋的尺度,范围从20-200公里(12-124英里),而中尺度-α现象,即热带气旋的尺寸,范围在200-2,000公里(120-1,240英里)之间。

微尺度,即水龙卷和龙卷风的尺度,是气象尺度中最小的,测量小于两公里(1.2英里)。这些水平尺寸不是僵硬的划分,而是具有特定动态特征的现象的典型尺寸。例如,当系统的水平范围从2,000公里增加到2,001公里(1,242.7到1,243.4英里)时,它并不总是从中尺度-α移动到天气尺度。

温带气旋

  • 挪威气旋模型
    Connective Cyclogenesis
    挪威气象学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创建了宣传的挪威气旋模型,以描述冷核心气旋风暴的形成。这个气旋生成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气旋在沿锋面边界上升时经历可预测的演变,在东北端达到最大强度,在尾端达到最小强度。
  • 发展前兆
    在中纬度气旋形成之前,必须存在锋面边界的地面天气分析定义。上层扰动,例如短波或上层槽,发生在上层急流的有利象限附近,导致气旋流开始于静止锋的扰动部分。然而,对流层下部锋面拉伸率的增加可能会抑制温带气旋的发展。
  • 受垂直运动影响的发展
    只有当压力扰动轴随高度向西倾斜且温度向极地下降,即在北半球向北下降时,才能发生气旋生成。气旋生成的可能位置是具有气旋涡度平流的位置,它们位于强大西风急流的下游。由于低压中心和温度梯度引起的温度和平流涡度相互作用,在低压周围存在上升运动。
    如果温度梯度足够强,温度平流将导致更多的垂直运动。结果,系统的整体强度增加。影响气旋增长和强度的最关键因素是剪切上升气流。
  • 发展模式
    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地表低压的形成。当现存的斜压波穿过山脉屏障时,地表低压的形成有时是由地形强迫的;这个过程被称为“背风气旋生成”,因为低压形成于山脉的背风面。暖核心地表低压可以起源于中尺度对流系统。
    低压将位于波峰处,扰动可能会穿过锋面形成波状结构。气流将自然地在低压周围变得气旋式。凭借其拖曳的冷锋,这种旋转气流将把极地空气向南输送至低压以西,暖锋将把暖空气向北推至低压。
    Connective Cyclogenesis
    由于气旋前方密度较大的气团缓慢流失以及气旋后方密度较大的气团移入,冷锋往往比暖锋移动得更快并“追上”暖锋。这通常会导致暖区变小。
    此时,暖气团被向上推向所谓的暖空气槽(trowal),形成锢囚锋。所有正在形成的低压区域的一个共同关键特征是,对流层内部存在向上垂直运动。这些向上运动减少了大气中附近气柱的体积,从而降低了地表压力。
  • 到期日
    在锢囚阶段之后,当风暴停止增强且气旋流达到最强时,就达到了成熟期。此后,随着气旋与上层低压或槽结合,风暴强度下降,中心逐渐变冷。从能量学的角度来看,可以深入了解气旋的衰减或气旋消散。当发生锢囚且暖气团被强迫抬升到冷气团上方时,大气变得更稳定,系统的重心降低。
    随着锢囚过程沿着暖锋向外移动并远离核心低压,系统越来越多的潜在能量被消耗。这个潜在能量汇给风暴的运动增加了最终的能量激增,从而产生了动能来源。
    在此过程之后,气旋的进展阶段,即气旋生成,结束,低压开始减弱或填塞,因为上层辐散减少,导致更多的空气凝结到气旋底部而不是从其顶部移除。
    有时,锢囚气旋会触发气旋生成再次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新的低压中心将在三重点处出现,即锢囚锋、暖锋和冷锋的交汇点。在三重点气旋生成过程中,随着次级低压在主要天气制造者中扎根更深,锢囚的主低压将填塞。

热带气旋

中尺度α区域是热带气旋的栖息地。与中纬度气旋生成相反,热带气旋生成的特征是强对流排列成一个中心核心,该核心缺乏斜压区(或锋),并延伸穿过其中心。

热带气旋生成的六个主要条件如下:足够的海面温度、大气不稳定、对流层中低层湿度升高、足够的科里奥利力以形成低压中心、已存在的低层焦点或扰动,以及低垂直风切变。

Connective Cyclogenesis

尽管热带气旋的发展仍然是激烈持续研究的主题,但其确切过程仍然未知。这些暖核心气旋通常在赤道南北10到30度之间的海洋上形成。

中尺度气旋

中尺度气旋可以有多种尺寸,从微尺度到中尺度β。“中尺度气旋”一词通常用于描述在强烈雷暴内部中层旋转的暖核心气旋,它们由相关雷暴活动产生的潜热驱动。

Connective Cyclogenesis

在温带风暴周围,当存在强烈的上层急流时,龙卷风会在暖区中发展。中尺度气旋被认为是在低层大气区域开始以看不见的管状卷曲旋转时产生的,这是由于风向和风速随高度变化很大,这种现象被称为“风切变”。

根据理论,这种旋转的空气随后被雷暴的对流上升气流吸起,这导致卷曲向上倾斜(从平行于地面到垂直)并使上升气流作为一个整体以垂直柱的形式旋转。

当上升气流旋转时,可能会形成壁云现象。从中尺度气旋下降的旋转云层被称为壁云。壁云通常在中尺度气旋中心附近形成。壁云并不总是旋转的,也不是中尺度气旋形成所必需的。

当壁云下降时,其中心可能会形成漏斗状的云。龙卷风的形成始于此。中尺度气旋的存在被认为对与强烈雷暴相关的强大龙卷风的形成有显著影响。

龙卷风

在中尺度伽马域中,龙卷风处于低端或微尺度。当强大的雷暴在对流层上方几英里处发展成旋转的中尺度气旋或超级单体时,会触发循环的开始。后侧下沉气流(RFD)是一个快速下降的空气区域,随着风暴因雨水而变得更重而被风暴向下吸入。这种下沉气流随着它接近地面而加速,将旋转的中尺度气旋拖向地面。

随着中尺度气旋接近地面,可以看到一个清晰可见的凝结漏斗从风暴底部下降,通常是从旋转的壁云中下降。当RFD撞击地面时产生的阵风锋以及漏斗的下降可能会在龙卷风的延伸范围内造成破坏。一旦RFD到达地面,漏斗云通常会在几分钟内开始在地面造成破坏(最终演变成龙卷风)。

水龙卷

Connective Cyclogenesis

世界各地都有微型水龙卷。虽然大多数水龙卷都明显较弱,并且是由不同的大气动力学引起的,但有些水龙卷像陆上龙卷风一样强大(龙卷风型)。它们往往在潮湿的环境中形成——例如地面槽、来自邻近陆地的摩擦辐合线或陆风——沿辐合线风的垂直切变较小。

它们的母云可能小到轻微的积云,也可能强到雷暴。当低层剪切涡旋与积云或雷暴对齐时,据推测,水龙卷会在它们从地表附近水平风切变的地表边界上升,然后向上延伸到云中时旋转起来。

水龙卷通常在它们的母云发展时出现。在科罗拉多州东部,弱龙卷风(通常被称为陆龙卷)的形成方式类似。在2003年9月底和10月初,大湖区的一个湖泊效应区域发生了一场“疫情”。大湖区和佛罗里达地区在9月陆龙卷和水龙卷的发生频率最高。

对流气旋生成

对流气旋生成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热带气候中的气象现象。它涉及由深对流过程驱动的气旋的产生和增强。热带气旋(包括飓风和台风)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过程。

这些恶劣天气现象可能对环境、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气象学家和气候学家必须透彻了解对流气旋生成,才能预测并减轻这些强烈风暴的影响。

对流气旋生成机制

深对流过程——温暖潮湿空气的强大上升流——导致积雨云和雷暴的发展,这是对流气旋生成特别关注的主题。通过上升和凝结潮湿空气,这些对流过程释放潜热,使上方空气变暖并降低地表压力。

潜热的释放是热带气旋发展和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较小尺度的对流系统与大规模气旋过程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一个正反馈循环,从而放大了气旋的发展。

对流气旋生成阶段

对流气旋生成涉及多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以独特的大气过程和相互作用为特征。这些阶段属于以下一般类别,对于热带气旋的发展和增强至关重要

  • 初始扰动
    东风波、热带波或已存在的低压系统都可以作为触发对流气旋生成过程的初始大气扰动。这些扰动提供了气旋生成所需的初始气流扰动。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对流活动相对无序、雷暴形成稀疏、环流受限。对流必须在这个阶段发生,才能有温暖的水面,通常超过26.5°C,因为它提供热量和水分。
  • 对流层发展
    当初始扰动经过温暖海域时,它开始从海面吸取更多的水分和热量。结果,深对流发展,产生积雨云和强大的上升气流。当潮湿空气上升时,它冷却并凝结,释放出储存的热量。
    由于热量释放,空气膨胀并进一步上升,使对流层上层变暖。对流过程由潜热的持续释放驱动,这会增强雷暴。此时对流更加有组织,但系统仍然需要清晰的环流。
  • 热带低压的发展
    当周围环境适宜时,包括低垂直风切变、高中对流层湿度和足以引起旋转的科里奥利力,有组织的对流导致地表形成更具凝聚力的气旋环流。
    系统现在被归类为热带低压。此阶段的特点是环流受阻,持续风速低于39英里/小时(63公里/小时)。随着核心压力开始更明显地下降,对流活动集中在低压中心周围。
  • 发展成热带风暴
    随着热带低压变得更强,地表风速加快;当持续风速达到39英里/小时(63公里/小时)或以上时,系统可以升级为热带风暴。随着雷暴带状结构的发展并螺旋向中心移动,一个更明显、更有组织的中心核心开始在此阶段出现。
    随着地表热量传输增加和上层流出改善,反馈系统变得更具弹性。随着风场增加和风暴压力下降,系统变得更加有组织。
  • 已发展热带风暴
    在有利条件下,热带风暴可以进一步演变为成熟的热带气旋;根据区域不同,这种风暴可以被称为飓风或台风。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风眼和眼壁。风眼是气旋中心最明显、最平静的部分,它被眼壁包围,眼壁是风速最强、对流最强烈的地方。
    成熟气旋的特点是结构不对称和强大的旋转运动。此时风速和核心压力都达到峰值。气旋的强度由反馈过程驱动,其中包括上层辐散、热地表通量和潜热释放,所有这些都以最大效率运行。
  • 燃烧和消散
    一旦遇到不利情况,成熟的热带气旋最终将开始减弱并消失。例如,移到较冷的海域、更大的垂直风切变以及与地面(陆地)接触。当暖水蒸发时,对流减弱,因为可用的热量和水分减少。
    气旋的有组织结构可能会因风切变增加而遭到破坏,其水分供应可能会因与陆地接触而中断,这将增加摩擦并导致快速减弱。由于有组织的对流减少、风暴内部中心压力升高以及风速下降,气旋消散。

促进对流气旋生成的环境条件

对流气旋生成需要一些重要的环境条件。温暖的海面温度,通常超过26.5°C,带来了所需的热量和水分,以驱动深对流。必须保持对流系统的组织性,以尽量减少低垂直风切变或风向和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此外,通过提供过多的水分,对流层中层的高相对湿度增强了对流。当存在潜在扰动(例如东风波)时,对流也可以开始发展并导致气旋生成。

涡度在对流气旋生成中的作用

对流气旋生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涡度,涡度是衡量空气局部旋转的指标。由于旋转集中在低压中心周围,对流可能会增强涡度。在雷暴组织过程中,地表的流入和高空的流出有助于气旋的旋转。更多的涡度意味着更强、组织更好的环流,这对于从热带扰动到热带低压及更远的转变是必要的。

潜热排放和能量转移

对流气旋生成主要从凝结过程中产生的潜热中获取能量。潮湿空气在对流云中上升时冷却并凝结,释放潜热。这个过程使周围空气变暖,导致其膨胀并进一步上升,从而加速向上运动。

有组织的对流系统持续释放潜热,导致不断发展的气旋核心变暖,从而降低地表压力并增强风暴。潜热释放将能量从海洋转移到大气中,这是热带气旋的独特特征之一。

对流气旋生成中的反馈机制

对流气旋生成中涉及的几个反馈过程有助于气旋的增强。其中一个过程是风致地表热量传输,其中气旋的高风速导致海洋表面蒸发更多,从而为对流增加了额外的水分。高空流出的放大是另一个反馈过程。

在这里,高空空气的分离有助于地表压力的进一步降低,增强地表辐合并增强对流。热带气旋的快速发展依赖于这些正反馈循环。

观测和建模方法

理解和预测对流气旋生成需要复杂的建模和观测方法。卫星对于跟踪热带风暴的形成和对流模式至关重要。卫星图像提供了有关大气湿度水平、海面温度和云层形成的有价值数据。

此外,在飞机侦察行动期间可以直接测量风速、压力、温度和湿度,这包括驾驶特殊装备的飞机飞向正在形成的风暴。预测热带气旋的出现和路径需要使用计算机化的天气预测模型,这些模型使用数学公式来模拟大气的行为。

这些模型利用观测数据和广泛的物理参数化来模拟对流、潜热释放和大规模大气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对流气旋生成案例研究

为了理解对流气旋生成背后的机制,许多重要的热带气旋一直是深入研究的对象。例如,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是现有扰动与有利气候条件如何加速气旋生成的常见例子。这场风暴起源于一个热带波,并在墨西哥湾温暖水域迅速增强。

这表明低风切变和海面温度对这种情况的重要性。同样,海燕台风(2013年)突显了热带气旋的破坏力,这些气旋由于强大的反馈机制和潜热的有效释放而迅速增强。

气候变化对对流气旋生成的影响

气候变化预计将影响对流气旋生成和热带风暴特征。随着海面温度升高,深对流变得更具能量密度,这是全球变暖的直接结果。热带气旋可能因此次热量和水分的增加而变得更强,甚至可能更频繁。

此外,气旋生成发生的时间和区域可能会因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和大气不稳定性增加的可能性而发生变化。弄清楚这些后果对于减轻热带气旋对脆弱人群的影响以及为未来活动变化做好准备至关重要。

气旋生成与对流气旋生成的区别

围绕低压中心旋转的大规模气团被称为气旋,而气旋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被称为气旋生成。不同类型的气旋,包括中纬度地区的温带气旋和热带地区的热带气旋,可能在不同地点和不同大气条件下通过这个过程产生。

上层辐散(上层大气质量损失)、地表辐合(地表空气流入)和斜压性(水平压力和温度变化)是与气旋生成相关的一些基本过程。这些机制共同作用,降低气压并简化大气环流,最终导致气旋的形成。

相反,“对流气旋生成”一词主要指由深对流驱动的热带地区气旋的发展。这个过程的定义是温暖潮湿空气的强大上升运动,导致积雨云和雷暴的发展。当潮湿空气凝结时,潜热被释放,使上方空气变暖,降低地表压力,并增加局部涡度——所有这些都是对流气旋生成的重要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温和的海面温度、小的垂直风切变和高中对流层湿度,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流气旋生成与热带环境特别相关,在那里深对流对于气旋的产生和增强至关重要,尽管气旋生成可能在各种大气条件下发生。

结论

对流气旋生成是热带气旋发展和增强的主要步骤之一,它充满活力且复杂。这个过程将小尺度对流系统与由强烈对流和潜热排放驱动的大尺度大气动力学相结合。

对流气旋生成依赖于某些环境因素,包括高湿度、低垂直风切变和不断上升的海面温度。这些现象对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具有重大影响,理解和预测它们需要复杂的观测和模拟方法。

为了预测和减轻强热带气旋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继续影响全球气候,研究对流气旋生成仍然至关重要。


下一主题大陆漂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