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大洋汇聚2025年2月19日 | 7分钟阅读 汇聚边界汇聚边界导致两个岩石圈板块碰撞。当一个大洋板块没入大陆板块较软的软流圈时,在俯冲带附近会形成海沟。 汇聚有以下几个亚型:
岛弧汇聚或洋-洋汇聚洋-洋汇聚是一个概念,有助于解释日本岛弧、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岛弧和加勒比群岛的形成。一大片岛屿被称为群岛。 岛弧是由火山形成的、规模较小的一组岛屿。通常,岛弧是弯曲的。在洋-洋汇聚过程中,密度较大的大洋板块俯冲到密度较小的大洋板块之下,在边界处形成海沟。 在极端压力和高温下,当载有沉积物的大洋底地壳(大洋板块)俯冲到较软的软流圈中时,俯冲带中的岩石会发生变质,即岩石的成分或结构发生变化。 板块下降约100公里时会熔化。俯冲板块的熔融部分和变质沉积物组成了岩浆,这种岩浆压力高且密度降低。由于周围密度较大的介质产生的浮力,它浮得更高。 ![]() 岩浆向外部喷发。在洋底,岩浆持续向上迁移,产生持续的火山喷发。持续的火山活动在俯冲带上方形成了岩层。数百万年过去了,这个过程形成了火山地貌,有时会升出海洋。 沿边界的这种火山特征形成了火山岛群,被称为岛弧(例如,日本岛弧、菲律宾岛弧、印度尼西亚群岛、印度尼西亚岛弧)。 当大洋地壳被大陆地壳取代时,一个称为造山运动或山脉形成的在地质上晚得多的过程就开始了。例如,日本附近每隔几年就会形成许多岛屿。由于大洋地壳不断被大陆地壳取代,日本最终将成为一个单一的大陆块。 菲律宾岛弧系统的形成菲律宾岛弧系统是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到巽他板块之下而形成的,巽他板块是欧亚板块大陆架的主要部分。这个海沟被称为菲律宾海沟。 巽他陆架:东南亚位于构成欧亚板块最东南角的大陆架上。该地区被称为巽他陆架。巽他陆架及其邻近岛屿构成了欧亚板块的巽他兰地块。 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形成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案例中,巽他板块(欧亚板块的一部分)正在俯冲到印澳板块之下。这里形成的海沟被称为巽他海沟;爪哇海沟是巽他海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喀拉喀托之子(Anak Krakatau)的火山位于爪哇海沟附近。它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巽他海峡。2018年12月,喀拉喀托之子火山发生水下地质滑坡,引发海啸,造成400多人死亡。 加勒比群岛的形成加勒比板块主要是一个大洋构造板块。北美洲北部边界与北美板块由一个转换或走滑边界分隔。加勒比板块同时向东移动,与北美板块相对。波多黎各海沟位于两个板块以转换边界相遇的地方,它们相互通过,只有一小部分发生俯冲。大安的列斯群岛的大部分是这两个板块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在历史上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汇聚边界。 在小安的列斯群岛俯冲带,即加勒比板块的东部边界,南美板块的大洋地壳正在俯冲到加勒比板块之下。这个俯冲带解释了小安的列斯群岛周围存在活火山。在加勒比海的小安的列斯群岛链中,佩利山是一座活火山,位于马提尼克岛(法国海外省)的北端。这座火山因其1902年的喷发而闻名。大约3万人死于这次喷发。大多数死亡是由摧毁圣皮埃尔的火山碎屑流造成的。 加勒比海的岛屿群大安的列斯群岛是加勒比海较大的岛屿,包括波多黎各、牙买加、古巴、伊斯帕尼奥拉岛(包括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牙买加和开曼群岛。安的列斯群岛,通常被称为加勒比群岛,由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大安的列斯群岛共同组成。 巴拿马地峡的形成在巴拿马地峡形成期间,太平洋-法拉隆板块俯冲到加勒比和南美板块之下,导致加勒比板块边缘形成了一个火山弧。卢卡扬群岛和巴哈马群岛共同被称为西印度群岛。 卢卡扬群岛是一个由巴哈马联邦和英国海外领土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组成的群岛。前法拉隆大洋板块的残余包括胡安德富卡板块、北美和南美板块的一部分、科科斯板块和纳斯卡板块。随着加勒比板块向东移动,第一个巴拿马弧开始发育。 在加勒比板块之外,北美和南美板块继续向西移动。由于板块除了东西向(走滑)运动外,还获得了南北向的汇聚分量,导致巴拿马弧与南美洲碰撞。这次碰撞在巴拿马弧和安第斯山脉北部造成了隆升,从而形成了巴拿马地峡。 日本岛弧的形成日本的火山包括三个火山弧。在本州岛上,这些弧在一个三联点汇合。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导致北方弧的形成。日本海沟由此产生。太平洋板块俯冲到菲律宾板块之下形成了中央弧;沿此弧的岛屿形成并不重要。伊豆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菲律宾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导致南方弧的形成。它被称为琉球海沟。日本列岛曾非常靠近大陆。菲律宾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推力使岛弧向东倾斜,形成了日本海。 什么是马里亚纳海沟西太平洋有最深的海沟,被称为马里亚纳海沟或马里亚纳。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到马里亚纳板块之下,马里亚纳海沟得以形成。挑战者深渊底部是已知存在的最低点,最大深度在10,994米到11,034米之间。马里亚纳海沟并非海底离地球中心最近的部分。这是因为地球的半径在两极比在赤道小约25公里;这是由于地球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它的地球形)。因此,北冰洋底部的某些部分比挑战者深渊的海底至少离地球中心近13公里。 描述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群岛是如何由数千个岛屿组成的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群岛位于板块边缘。这两个群岛的形成都是由洋-洋汇聚引起的。 菲律宾群岛是由巽他大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汇聚形成的,而印度尼西亚群岛则是由巽他大洋板块(欧亚板块的一部分)和印澳板块的汇聚形成的。当洋-洋汇聚时,两个大洋板块可能汇聚或碰撞。在汇聚区下方,密度较大的板块俯冲到软流圈中,在地表形成海沟。俯冲带是汇聚区下方的区域。由于俯冲带的强烈热量和压力,岩石发生变质,大洋板块沉积物熔化形成岩浆。由于周围密度较大的介质提供浮力,较轻的岩浆上升。高压岩浆在地表溢出导致火山喷发。当岩浆凝固时,形成一个火山层。如果形成火山山脉,进一步的火山活动会形成一层又一层的岩石。这些山脉沿着汇聚边缘在较薄的板块上方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山脉合并时,大洋地壳会变成大陆地壳。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群岛的形成可以归因于此。 尽管火山活动广泛,但在离散边界没有岛屿发育沿着离散边缘,玄武岩岩浆渗出(裂隙型或盾型火山)。由于玄武岩岩浆二氧化硅含量较少,因此黏度较低。长距离流动导致海底扩张,但不会形成火山岛。另一方面,安山岩或酸性岩浆沿着汇聚边界流出。由于安山岩或酸性岩浆二氧化硅含量较高,其黏度更大。它凝固更快,移动不快。这有助于在小区域内形成一层又一层,最终形成火山山脉。 下一主题洋流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