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理论

2025年2月19日 | 阅读 4 分钟

1915年,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可以移动。 20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大陆是固定的地理实体。根据魏格纳的观点,地球曾经是一个单一的超大陆,后来分裂成现在的各个大陆。 本文旨在阐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这是 UPSC 和其他竞争性考试的地理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陆漂移理论

Continental Drift Theory

大陆漂移是指大陆在海底的运动,这一过程持续了数百万年。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 1915 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根据这一观点,解释了海洋盆地和大陆的起源。 然而,荷兰制图师亚伯拉罕·奥特柳斯首先提出了大西洋沿岸海岸线对称的概念。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的所有大陆曾经都是一个被称为“泛古大陆”的单一陆块。

一个名为“泛大洋”的巨大海洋,意为所有水域,包围着这个超大陆。 从那里,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逐渐分离成我们今天所认识的较小的大陆。 基于此,魏格纳认为大陆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 最终,他的理论为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奠定了基础。

大陆漂移理论的各个阶段

第一阶段: 最初阶段发生在石炭纪,当时泛大洋(一个巨大的海洋)环绕着盘古大陆(超大陆)。

第二阶段: 超大陆盘古大陆的分裂始于侏罗纪的第二阶段,大约在 2 亿年前。 在盘古大陆分裂成大碎片之前,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分别形成了它的北部和南部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 中生代,特提斯海扩张,逐渐填补了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间的空间。

第四阶段: 大约 1 亿年前,在第四阶段,大西洋的形成开始,北美洲和南美洲开始向西移动。 北美洲和南美洲向西移动导致了安第斯山脉和落基山脉的形成。

造山阶段: 导致山脉形成的活动发生在第五个造山阶段。

注意:需要注意的是,特提斯海的沉积物褶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

导致大陆漂移的力

如下所述,有两个因素在大陆漂移现象中起着关键作用

由于地球在赤道处的隆起及其略微不完美的球形,重力、逃离极点的力和浮力共同作用,推动大陆向赤道移动。

“逃离极点的力”的出现是由于离心力从极点向赤道的增加。

此外,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潮汐流,大陆向西移动。 然而,随后的分析表明,仅这些因素不足以完全阐明大陆漂移,因此引起了人们对魏格纳理论的全面性的担忧。

支持大陆漂移理论的证据

以下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为支持他的理论而提出的一系列证据

大陆的匹配(拼图): 当从相反的方向观察时,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 此外,当以类似的方式对齐时,非洲、马达加斯加和印度东海岸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跨越海洋的相同年龄的岩石: 通过应用放射性测年技术,已经实现了大陆岩石地层的相关性。 这表明西非的山脉与巴西海岸附近发现的 2000 万年前的古代岩石有相似之处。 苏格兰喀里多尼亚山脉和阿帕拉契山脉之间的相似性值得注意。 此外,它表明过去没有海洋,因为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的早期海洋沉积物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时期。

冰碛岩: 来自冰川的沉积物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冰碛岩的独特沉积岩。 在印度沉积物的冈瓦纳系统中发现了六个不同的南半球陆块(非洲、福克兰群岛、马达加斯加、南极洲、澳大利亚和印度)的相似之处。 这表明这些陆块的年龄相对接近。

砂矿沉积: 在西非加纳海岸发现了金砂矿沉积物,但尚未发现附近的源岩。 考虑到巴西可能拥有含有黄金的矿脉,这令人着迷。 比较两个大陆,巴西高原似乎是加纳金矿沉积的来源。

化石分布: 在海障的相对两侧发现了相同的动物和植物。 例如,中龙是一种淡水爬行动物,与鳄鱼相似,生活在 2.86 亿到 2.58 亿年前,仅存在于南美洲东部和南部以及非洲南部。

对大陆漂移理论的批评

魏格纳深入研究了浮力、重力和潮汐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发现它们不足以引起大陆运动。 尽管迁移发生在各个方向,但他更倾向于向西或赤道的移动。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理论未能解决前石炭纪的时间范围。 他没有阐明为什么大陆漂移没有更早开始,而是在中生代开始。 此外,他的概念忽略了海洋的存在,并且未能解释海脊或岛弧。 地球地壳的坚固性导致了大规模的大规模振动是不可能的。 魏格纳的观点也没有充分解释长期的大规模位移。

结论

虽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面临着广泛的反对,但即使在他于 1930 年去世后,辩论仍在激烈地进行。 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了上地幔中的对流,但魏格纳过早去世,未能将这一观点作为大陆运动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尽管它最终变得无关紧要,但大陆漂移假说的核心概念为后续理论奠定了基础,包括板块构造和海底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