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卧儿统治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2025年2月21日 | 10分钟阅读

引言

莫卧儿时代的印度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叙事,充满了财富、奢华和金字塔形的社会制度。欧洲探险家和商人被这个充满活力的地区的景象和声音所吸引,留下了生动的记述,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印度社会经济环境的见解。当我们审视莫卧儿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时,一个迷人的故事浮现出来,展示了一个由强大的农业部门以及蓬勃发展的商业和工业支撑的繁荣国家。皇帝和贵族占据了这个金字塔的顶端,周围环绕着财富的气息,而中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却十分重要。

贫困阶层,与莫卧儿社会的复杂结构紧密相连,构成了这个社会制度的基础,而这个社会制度充满了大多数人。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探讨一个莫卧儿人在印度创造的社会分层和经济成功的时代,它吸引了那些目睹其辉煌的人们的心灵。

经济和社会生活

在莫卧儿统治下,印度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从中世纪流传至今的中世纪制度的节奏。君主站在权力的顶峰,统治着一个充满金钱和权力的宫廷,编织着一张五彩斑斓的权力之网。

尽管莫卧儿帝国在 17 世纪末在政治和行政上已经达到了最大范围,但它仍然面临着挑战。从 17 世纪末到阿克巴尔统治时期,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发生了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特点是重大的变化显得尤为缺失。在莫卧儿时代,社会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富人、中产阶级和穷人。这些不仅仅是称谓;它们代表着有意义的区别。富人处于社会经济等级的顶端,过着奢华的生活,并且拥有充足的资源。

在中产阶级—这个刚刚新兴的阶级—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了一股重要的力量。在他们身边是贫困阶层,他们有时被认为是社会中最被忽视的群体,他们面临着困境。这些阶层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非常显著。与此同时,中产阶级声名鹊起,并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富人则沉浸在他们的奢华之中。可悲的是,贫困阶层被忽视了,构成了这个社会金字塔的基础。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Under the Mughals

在所有这些社会复杂性中,印度农民被视为一个乐于接受变化并挑战保守主义观念的人。尽管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但工业部门和商业的发展在此时期得到了印度农业的极大促进。他们不仅耕种了土地,还将其发展成了富饶的环境,支撑了社会动态和经济成功,创造了莫卧儿印度丰富多彩的挂毯。

乡村生活

欧洲商人和游客编织了莫卧儿印度错综复杂的网络,留下了揭示这个时期印度乡村生活鲜明对比的故事。统治精英们衣着华丽,而普通人—劳动者、工匠和农民—则面临着赤贫。巴布尔对普通人所穿朴素的(甚至缺乏的)服装的观察,突显了这种对比。

一个人的生活水平由他们的收入和工资决定;然而,由于货币在乡村互动中很少使用,农民很难计算他们的实际收入。村庄的社会结构反映出一种尖锐的不平等,其中强大的种姓掠夺较低阶层,而自己又被扎明达尔(地主)掠夺。农民坚韧不拔且不可或缺,克服了诸如过高的国家税收等障碍,这些税收有时占他们产出的一半。然而,只要缴纳土地税,他们就能因与土地的关系而获得稳定,因此不太可能被驱逐。乡村生活是多样的;居住在那里的、拥有更多土地和资源的耕作者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有时会将部分土地租给普通农民。这个群体与乡村的扎明达尔一起,促进了农业发展和进步。

季节和习俗,如节日和朝圣,支配着农民的生活进程。尽管面临困难,乡村生活的丰富挂毯通过展示坚持、多样性和耕作人民的持续精神,展现了莫卧儿印度繁荣与贫困的起伏。

莫卧儿帝国中的不同阶层

贵族

在莫卧儿帝国的社会结构中,贵族代表着最高等级的地位和权力。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莫卧儿贵族的一员,但实际上,那些出身于贵族的人,无论是否是印度人,都享有优先权。大多数贵族将他们的祖先追溯到莫卧儿人的故乡图兰,以及塔吉克斯坦、呼罗珊和伊朗等周边地区。然而,在阿克巴尔统治时期,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他开始积极地将印度穆斯林,最重要的是,将印度教徒纳入贵族阶层。到 1594 年,印度贵族比例上升到约 16%,打破了传统,为统治精英的多样化构成做出了贡献。

扎明达尔(地主)

扎明达尔是莫卧儿社会马赛克中的重要人物,在社会经济结构中行使权力。土地所有权有时通过继承来确定,那些创建新社区或耕种荒地的人获得了称为“talluqa”或“zamindari”的继承权。扎明达尔负责收取土地税并获得一部分,可能高达 25%,尽管他们并不一定控制所有土地。扎明达尔居住在诸如华丽建筑或堡垒之类的防御性建筑中,指挥着用于征税的军队,这既是声望的象征,也是安全的地方。根据种姓、氏族或部落关系,他们与农民的互动改变了社会动态,并增强了他们对当地土地生产力的了解。

中层

“中产阶级”的概念在莫卧儿印度丰富的马赛克中呈现出多种色彩,包括富有的商人、贸易商以及生活在奢华和贫困之间的一个异质化人口。这些商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们享有保护生命和财产的传统权利,但与他们的欧洲同行不同,他们没有城镇行政权力。

小曼萨布达尔(军官)、谦虚的商人以及熟练的工匠构成了莫卧儿中层,其特点是生活水平介于奢华和贫困之间。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包括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如哈基姆(医生)、音乐家、知识分子以及庞大的莫卧儿行政体系中的官员。学者和宗教领袖获得了被称为 madad-i-maash 或萨桑(在拉贾斯坦邦)的小块土地作为生计,而小官员通常以现金支付。然而,这些由统治者意图续签的赠款,常常被继承,将人们束缚在乡村绅士阶层,并弥合了乡村与城镇之间的联系。

由于他们不同的利益和出身,这个复杂而多样的中产阶级未能团结成一个单一的阶级。它包括各种种姓和宗教的人,反映了莫卧儿印度复杂的社会结构。

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莫卧儿帝国生动的织锦是由欧洲商人和游客创作的,他们记录了印度的社会和经济状况,揭示了生活水平的鲜明差异。这些故事强调了统治精英们是如何富有的,而劳动者、工匠和农民则面临着贫困的状况。巴布尔对普通人简陋的着装—有些人甚至赤身裸体—的观察,描绘了一幅普通人所经历的挣扎的感人画面。后来的旅行者报告,如拉尔夫·菲奇的报告,更详细地介绍了冬季服装,包括男士的绗缝长袍和头饰。然而,德·拉埃特强调了低层阶级面临的恶劣条件,他提请人们注意劳动者在整个冬天都缺乏保暖衣物。鞋子被视为奢侈品,在一些地区很稀缺;历史记载提到,在纳尔马达河以北很少有鞋子。

简单的住房是常态,泥房与今天仍然存在的房屋相似。必需品包括床、竹席和社区陶工制作的陶器,用作家具。由于价格过高,穷人很少有铜和黄铜盘。对莫卧儿印度日常生活的一瞥,突显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得不面对的严酷现实,突显了在社会经济差距巨大的背景下,在财物、服装和住房方面的奢侈品匮乏。

食物

对莫卧儿帝国食物的详细研究揭示了各种各样的饮食习惯。像大米、小米和豆类这样的主食构成了每个地区餐食的基础。孟加拉和沿海地区吃鱼,而南部半岛则偏爱肉类。在北部,查帕蒂(一种烤饼),或者将小麦或粗粮与绿色蔬菜和豆类混合,是一顿常见的饭菜。

有趣的是,普通人通常在晚上吃主餐,白天则在饮食中加入炒熟的谷物或豆类。油和酥油(一种澄清黄油)成为贫困人口饮食的主要食物,因为它们比粮食便宜。然而,盐和糖是更昂贵的奢侈品,尽管它们对调味至关重要。讽刺的是,尽管鞋子和衣服仍然昂贵且难以获得,但人们的总体营养水平似乎普遍更好。由于放牧场地充足,养牛数量的增加导致了牛奶和乳制品的盈余。这种悖论是复杂经济过程的一个例子,其中特定食品的可用性和饮食偏好经常令人困惑。简单的菜肴与当地风味融合,在整个莫卧儿帝国创造了一个多样化且引人入胜的烹饪景象。

收入和工资

一个人的收入和工资决定了他们在广阔的莫卧儿帝国内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货币交易在乡村互动中很少发生,因此很难确定大多数农民的实际收入。当乡村工匠提供服务时,他们会根据习俗以产品来支付。

不平等在社区中普遍存在。没有牛或犁,农民经常通过耕种扎明达尔或上层种姓成员拥有的地产来谋生。那些没有土地的工人,有时被称为“贱民”或“kamin”,在反复的饥荒中尤其脆弱。土地税是由“khudkasht”(一种拥有他们耕种的土地的农民阶级)按市场价格收取的。其中一些人拥有许多犁和牛,他们将其租给经济条件较差的同行,即音乐家或佃户,后者通常要缴纳更高的土地税。村民农民的大部分特征是这种复杂的联系网络,它说明了莫卧儿帝国中各种经济安排和收入来源的多样性。

土地耕作

农业成为广阔的莫卧儿帝国的生命线,在 17 世纪初估计养活了 1.25 亿人。充足的可耕地允许农民广泛耕作,同时遵守社会规范以及他们自己的财务和家庭状况。

印度以其多样化的经济而闻名,包括重要的经济作物,如棉花、靛蓝、茜草(红染料)、甘蔗、油料种子,以及谷物,包括小麦、大米、豌豆、大麦、扁豆和珍珠粟。这些被称为经济作物,是经济的支柱,因为它们需要更高的土地收入率和现金交易。农民通过调整他们的耕作以适应市场需求,并拥抱新的、有利可图的作物,展示了他们的灵活性。在 17 世纪,引入了烟草和玉米,孟加拉成为丝绸和氆氇(一种毛织品)的生产中心,这消除了从中国进口丝绸的需要。马铃薯和红辣椒在 17 世纪进入了农产品市场。

尽管莫卧儿国家提供了激励措施和贷款(taccavi),但这种增长主要归功于当地的努力、想法和投资。除了为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食物外,这种农业活力还促进了出口,特别是大米和糖,这增加了帝国的经济实力,并使其在用于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原材料方面实现了自给自足。

贸易与商业

莫卧儿人通过维护良好的道路和驿站来优先考虑交通,这促进了商业扩张,并帮助创造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商业格局。尽管一些地方统治者继续征收,但进入帝国货物的标准税收阻止了非法的 Rahdari 或道路税。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Under the Mughals

莫卧儿人通过将高纯度的银卢比作为标准货币,促进了印度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支持商业化和货币经济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驱动力。通过向行政人员和常备军支付现金,以及通过“zabti”体系下征收的土地收入,现金为中心型的经济结构得到了加强。

乡村粮食市场的增长反映了“qasbas”或“小定居点”的出现。贵族喜欢的奢侈品推动了工匠生产和城镇扩张。令人惊讶的是,在阿克巴尔统治时期,像阿格拉和法特赫布尔·西克里这样的城镇比伦敦还要大,而蒙塞拉特认为拉合尔比欧洲和亚洲的城市都大。艾哈迈达巴德的规模可与伦敦媲美,像达卡、拉杰马哈尔、木尔坦、布尔汉普尔和人口稠密的巴特那、比哈尔等重要城市,都强调了莫卧儿贸易和城市化的辉煌。

结论

在整个莫卧儿时代,君主制继续塑造着中世纪的印度文化,统治者行使着最终的权力。到 17 世纪,莫卧儿帝国已经扩张到最大范围,但面临着政治和行政上的挑战。欧洲探险家和商人的敏锐记述照亮了社会经济格局,突显了工匠和农民等普通公众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故事展示了富有和有权势的人处于顶端,而其他人则饱受贫困之苦。这种社会景观捕捉了莫卧儿帝国的复杂性,在那里,困难与奢华并存,并给印度历史留下了持久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