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印度石刻建筑

27 2025年6月 | 阅读12分钟

引言

印度西部岩凿建筑是古代在印度西部繁荣文明的创造力和艺术能力的卓越证明。拉贾斯坦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是构成印度西部的邦。这种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对岩石表面进行开凿,创造出精巧宽阔的结构,通常用于宗教、居住或功能目的。印度西部岩凿建筑的实践跨越了几个世纪,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并贯穿了印度历史的各个时期。

Western Indian Rock Cut Architecture

印度西部岩凿建筑最著名和最受赞誉的例子是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特别是在阿旃陀和埃洛拉石窟。这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展示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石窟,这些石窟被精心地雕刻在崎岖的玄武岩山丘中。阿旃陀石窟(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以其精美的佛教岩凿纪念建筑而闻名,装饰着精雕细琢的雕塑和描绘佛陀生平的鲜艳壁画。

埃洛拉石窟是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岩凿建筑的杰出融合,突显了该地区的宗教多样性。埃洛拉的凯拉萨神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专门供奉湿婆神的整体式岩凿纪念建筑。

这些建筑奇迹不仅展示了古代印度西部的宗教和文化多样性,也反映了工匠们精心从坚硬岩石中雕刻出这些纪念建筑的惊人技艺和创造力。精密的工艺、宏伟的雕塑以及这些岩凿纪念建筑所蕴含的精神意义,使其成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爱好者的宝库,为我们深入了解印度西部文明的丰富遗产提供了重要见解。

印度西部令人瞩目的岩凿建筑

1. 埃洛拉石窟(马哈拉施特拉邦)

埃洛拉石窟是位于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34座壮观的岩凿神庙群。它们靠近埃洛拉村庄,位于奥兰加巴德西北约19英里(30公里)处,距离阿旃陀石窟西南约50英里(80公里)。神庙群绵延1.2英里(2公里)。它们由玄武岩雕刻而成,并包含精美的外部和内部墙壁。埃洛拉石窟群于1983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Western Indian Rock Cut Architecture

南部的12座佛教石窟可追溯到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中部的17座印度教神庙建于公元500年至900年,北部的5座耆那教神庙建于公元800年至1000年。印度教石窟的艺术装饰最为丰富,而佛教石窟则最为朴素。埃洛拉石窟有许多寺院(viharas)和殿堂(chaityas),其中一些石窟包含为旅行僧侣雕刻的卧室。

凯拉萨神庙是石窟神庙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它以喜马拉雅凯拉萨山脉中印度教神湿婆的居所命名。凯拉萨建筑群与该遗址的其他神庙不同,它是从玄武岩斜坡向下挖掘而成的,这使得大量阳光得以进入。这座神庙建于八世纪,始于克里希纳一世(约公元756-773年)在位期间,需要移除15万至20万吨的实心岩石。这座建筑长164英尺(50米),宽108英尺(33米),高100英尺(30米),有四层。它充满了精美的雕刻石块和带有楼梯、入口、窗户和一些永久雕像的走廊。

它最著名的装饰之一是将毗湿奴描绘成一个人狮对抗恶魔的形象。在主庭院的入口外面,可以看到湿婆的公牛南迪的雕像。神庙的二楼墙壁上装饰着真人大小的象和其他动物的雕塑。大厅里的其中一幅壁画描绘了十头恶魔王罗波那摇晃凯拉萨山以展示他的力量。神庙还包含印度教神祇和神话英雄的性爱和感官图像。

毗湿婆迦摩尼石窟(10号石窟)展示了印度教和佛教人物的雕塑,以及一幅描绘跳舞的侏儒的彩色场景。32号石窟,一座耆那教石窟,因其复杂的莲花图案和其他装饰的雕刻而引人注目。每年,大量的宗教朝圣者和游客都会前来参观石窟。埃洛拉古典舞蹈和音乐节在三月的第三周举行。

2. 坎赫里石窟(马哈拉施特拉邦)

坎赫里石窟是位于圣杰·甘地国家公园森林中,在一座巨大的玄武岩山体中开凿出的洞穴和岩凿纪念建筑群。它们保存了从公元1世纪到10世纪的佛教雕塑、雕刻、绘画和铭文。坎赫里源自梵语 Krishnagiri,意为“黑山”。

整个石窟群共有109座石窟。与该遗址较晚期的石窟和孟买精雕细琢的象岛石窟相比,这里最早的石窟相当简单朴素。每个石窟都配有作为床的石板。在设有巨大石柱的集会厅里有一个佛塔(或佛教宝塔)。雨水通过岩凿渠道流入石窟上方的蓄水池,为石窟群提供水源。坎赫里石窟建于公元1世纪,到公元3世纪已发展成为孔坎海岸一个重要的佛教聚落。

Western Indian Rock Cut Architecture

大部分石窟是佛教僧院(vihara),用于居住、学习和冥想。较大的石窟被称为佛殿(chaitya)或公共祈祷厅,装饰着精美的佛教雕塑、石柱和岩凿佛塔。最著名的形象是观世音菩萨。大量的僧院表明存在一个组织良好的佛教僧侣社区。

坎赫里石窟大约有51处可见铭文和26处碑文,包括婆罗米文、天城文和在90号石窟发现的三处古波斯文碑文。一项重要的铭文讲述了优陀那罗摩一世之女与萨塔瓦哈纳王子瓦西什提普特拉·萨塔卡尔尼的婚姻。

3. 阿旃陀石窟(马哈拉施特拉邦)

阿旃陀石窟是位于印度奥兰加巴德县的29座岩凿佛教洞穴寺庙,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80年左右。阿旃陀石窟凿于瓦戈拉河左岸上方的一个垂直悬崖上,位于阿旃陀高地。

包括未完成的在内共有三十座,其中五座(9、10、19、26和29号)是佛殿(chaityagrihas),其余是僧院(sangharamas 或 viharas)。岩凿楼梯连接着石窟和河流。阿旃陀石窟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Western Indian Rock Cut Architecture

这些石窟被国际公认为佛教圣艺术宝藏,其绘画和岩凿雕塑被认为是现存古代印度艺术最伟大的范例之一,尤其是通过手势、姿势和形状传达情感的生动绘画。

石窟中还包含描绘佛陀前世化身和转世的壁画,雅利安·苏拉的《本生经》的生动故事,以及佛教神祇的岩凿雕塑。根据文字证据,这些石窟在古代印度既是僧侣的季风避难所,也是商人和朝圣者的歇脚地。

4. 象岛石窟(马哈拉施特拉邦)

象岛石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主要供奉印度教神湿婆的洞穴寺庙群。象岛,或称Gharapuri(意为“洞穴之城”),位于孟买港,距离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市以东10公里。该岛距离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港约2公里,拥有五座印度教石窟,几座公元前2世纪的佛教佛塔堆,以及两座带有蓄水池的佛教石窟。象岛石窟建于公元5世纪至8世纪之间。

象岛石窟拥有岩凿石雕,展示了印度教和佛教概念与意象的融合。石窟群包括一座主洞穴和周围的几座较小洞穴。主洞穴以其宏伟而闻名,并保存着标志性的湿婆雕像。

Western Indian Rock Cut Architecture

岩凿建筑中的精细雕塑和雕刻描绘了各种神话场景、神圣生物和印度教文学中的事件。

主神庙的方位和其他神庙的相对位置是通过曼陀罗设计来指示的。最著名的雕塑是巨大的整体式3.7米(18.2英尺)高的Trimurti Sadashiva,也被称为三面湿婆、Nataraja(舞王)或Yogishvara(瑜伽之主)。象岛石窟供奉的主要神祇是湿婆神。洞穴内可以看到描绘湿婆不同方面和化身的许多雕塑。

“象岛”(Elephanta)这个名字,指的是靠近码头的大象石雕,据说是由17世纪的葡萄牙人命名的。 Elephanta是葡萄牙殖民者在石窟中发现并命名为Elefante的大象雕像的名字。在葡萄牙入侵之前,主洞穴,也称为大洞穴或1号洞穴,是印度教崇拜的中心。之后,该岛停止成为崇拜中心。1909年,英属印度官员发起了防止石窟进一步损坏的首批措施。

这些纪念建筑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修复。目前,印度考古调查局(ASI)负责维护它们。象岛石窟的艺术和建筑设计融合了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元素与传统的印度习俗。

前往象岛石窟的船只路线包括象岛和孟买的印度门。象岛石窟的吸引力在于其古老的岩凿建筑和具有宗教意义的艺术品,吸引着游客、艺术爱好者和历史学家。象岛石窟让参观者回想起印度丰富的宗教和文化遗产,并提供了了解该地区史前文化艺术能力的窗口。

5. 皮塔克霍拉石窟(马哈拉施特拉邦)

皮塔克霍拉石窟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高止山脉的萨特马拉山脉,是一个古老的佛教遗址,由14个岩凿石窟组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是印度最早的岩凿建筑实例之一。该地点距离埃洛拉约40公里,抵达那里需要沿着一系列水泥楼梯急剧下降,楼梯经过瀑布旁边。

Western Indian Rock Cut Architecture

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各种奇特的雕塑,包括夜叉雕像。主门装饰着一排大象,门前有一个宽敞的露台,周围环绕着那迦(Naga)和卫兵。从门口沿着楼梯很容易到达佛殿。建筑群包括两个较小的石窟,分布在带有佛塔的石窟对面,还有一个佛殿和一个僧院。

14个石窟中有4个是佛殿,其余是僧院。该遗址还包括大象雕塑、两名战士、一尊损坏的拉克什米女神(Gaja Lakshmi)雕像和一个古代雨水收集系统。这个石窟有大象、卫兵、夜叉雕像、小的佛殿窗户和动物主题的雕塑。皮塔克霍拉佛殿的古老柱子已被水泥柱取代,以防止它们因老化而倒塌。剩余柱子上的绘画可追溯到公元5世纪。

游客可以在奥兰加巴德下车,乘坐出租车前往皮塔克霍拉。皮塔克霍拉是离这些石窟最近的地方,拥有机场和火车站。奥兰加巴德有提供住宿的酒店。

6. 琼加德石窟(古吉拉特邦)

琼加德石窟群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琼加德地区。该石窟群包括Uparkot石窟、Khapra Kodiya石窟和Baba Pyare石窟。这些是三个不同的石窟地点,拥有用石头雕刻的供僧侣居住的居所。这些石窟建于公元1世纪至4世纪之间,即阿育王统治时期。

  • 卡普拉·科迪亚石窟
    卡普拉·科迪亚石窟是最早的石窟群,根据墙壁上的刻痕和小的草书铭文,可追溯到阿育王时期(公元前3-4世纪)。
    Western Indian Rock Cut Architecture
    Khangar Mahal是这些石窟的另一个名称。它们是在阿育王统治时期雕刻在活岩中的,被认为是该地区最早的僧侣聚落。这些石窟位于历史悠久Sudarshan湖岸边,就在Uparkot堡垒以北。石窟的尺寸相对较小。然而,其特点在于西侧的水箱设计和“L”形居所。由于缝隙允许水流入居住区,多年使用后被废弃。据不同资料显示,僧侣们随后迁往马哈拉施特拉邦,在那里雕刻了更多纪念建筑。卡普拉·科迪亚石窟受到后期采矿的破坏,仅存最高一层。
  • 巴巴·比亚雷石窟
    巴巴·比亚雷石窟位于Modhimath,略低于Uparkot堡垒建筑群。与卡普拉·科迪亚石窟相比,这些石窟保存得更完好。这些石窟是在萨塔瓦哈纳时期(公元1-2世纪)建造的。
    Western Indian Rock Cut Architecture
    北部的建筑群有四座石窟。东南部的建筑群有一个佛殿和一个大庭院。该建筑群由13座石窟组成,分为三层,长45米(150英尺),受佛教建筑影响。巴巴·比亚雷石窟包含佛教和耆那教艺术品。
  • 佛教石窟或Uperkot石窟
    这些石窟建于公元2-3世纪。这些石窟受到萨塔瓦哈纳建筑的影响,并具有希腊-斯基泰特征。根据印度考古调查局的说法,该石窟群分为三层。然而,只有两层有标准的地板。
    Western Indian Rock Cut Architecture
    上层有一个大水池,三面被走廊环绕,西侧和西北侧有Kakshasana(坐垫)。底层有一个带柱子的走廊。底层柱子雕刻精美,柱头、柱身和柱基都有精细的设计。这些石窟装饰有精美的柱子和入口、蓄水池、马蹄形佛殿窗户、一个集会厅和一个冥想厅。
    Uperkot石窟由从岩石中雕刻出的房屋和房间组成。某些石窟有精美的雕塑,包括柱子和图案等细节。这些石窟与佛教和耆那教相关联。据信,这些石窟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的结合,为该地点增添了历史意义。

7. 坎巴利达石窟(古吉拉特邦)

坎巴利达石窟是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杰特普尔(Jetpur)的三座佛教石窟群。考古学家P. Pandya于1958年发现了它们。古吉拉特邦考古部门负责管理。

坎巴利达石窟由三座供奉湿婆神的岩凿石窟组成。石窟中可以发现描绘各种神祇和神话场景的雕塑和雕刻。这些石窟起源于印度教,反映了笈多王朝的建筑和艺术风格。

石窟位于小山脚下泉水边。它们由石灰岩构成。佛塔位于中央石窟(也称为佛殿石窟)中。两尊菩萨雕像分别站在佛殿入口的两侧。左边可能是观世音菩萨,他坐在一棵类似阿育王树下,有五个随从和一个女性伴侣。左边有一个手持篮子的夜叉般的侏儒。

Western Indian Rock Cut Architecture

右边的雕像很可能是金刚手菩萨,他躺在一棵类似阿育王树下,带着同样的随从。女性人物佩戴着厚重的腰带,与琼加德的Uperkot石窟中看到的相似。它们与晚期俱舍罗-刹陀罗婆时期的雕塑有关,并反映了一些晚期安达罗风格。据信这些石窟存在于公元4世纪或5世纪。

左边是另一个深邃而巨大的石窟,正面敞开。它可能是僧侣的冥想场所。据说在坎巴利达石窟附近有十五个较小的石窟。它们很可能是佛教徒雕刻的。

8. 拉尼吉基·巴奥里,布迪(拉贾斯坦邦)

拉尼吉基·巴奥里(或女王的阶梯井)是印度拉贾斯坦邦布迪的一个著名阶梯井。它建于1699年,由Rao Raja Anirudh Singh(布迪的统治者)的次妃Rani Nathavati Ji Solanki建造。

Western Indian Rock Cut Architecture

这是一个46米深的阶梯井,柱子上装饰着精美的雕刻,还有一个高耸的拱形门。它是一座多层建筑,每层都有供奉房间。四根柱子突显了通往阶梯井的小入口。角落里有两座石头大象雕像相对而立。在中古布迪时期,巴奥里是重要的社会建筑,因为它们是城镇居民的聚会场所。

结论

印度西部岩凿建筑展示了该地区古代文明卓越的创造力、建筑技巧和文化深度。最著名的例子主要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其中阿旃陀石窟和埃洛拉石窟位居前列,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印度文化的宗教、艺术和社会层面提供了重要见解。这些地方充当着活的历史,让我们得以一窥过去的宗教习俗、想象力的表达和文化理想。印度西部令人惊叹的岩凿建筑让我们回想起那些从大地上雕刻出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艺术作品的熟练工匠。它是一份永恒的遗产,鼓励当代人与塑造印度文明基础的深厚宗教信仰和艺术才能建立联系。


下一主题UPSC地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