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格鲁-马拉塔战争2025年2月21日 | 阅读 20 分钟 引言英马战争 (1775-1782) 是印度历史丰富画卷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马拉塔帝国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之间三次英马战争中的第一次。 这场充满阴谋、野心和争夺霸权的战争,将为一系列冲突奠定基础,从而塑造印度次大陆的未来。 ![]() 战争起源英马战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印度错综复杂的联盟和权力动态。1775年的《苏拉特条约》是点燃战火的导火索。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首任总裁兼总督沃伦·黑斯廷斯的领导下,决定不立即发动攻击。这种克制的原因复杂,植根于当时的政治格局。
沃伦·黑斯廷斯与战略暂停沃伦·黑斯廷斯推迟军事行动的决定可归因于几个因素。首先,英国东印度公司当时正处于巩固其在印度权力的新生阶段。它资源有限,需要巩固对其领土的控制。此外,该公司还忙于应对来自其他欧洲列强的外部威胁,因此推迟全面战争是合理的。 此外,黑斯廷斯认识到马拉塔帝国的强大实力及其面临的挑战。马拉塔人在其富有魅力和能力的领导人带领下,以其军事实力和广阔的领土而闻名。与他们进行一场全面战争是一个艰巨的前景,需要周密的准备。 战争进程英马战争期间实际发生的冲突,其特点是战役、谈判和不断变化的联盟。战争在印度各地展开,双方争夺霸权。1782年的《萨尔拜条约》最终结束了这场第一次战争。 英马战争的结果是独特的,它以英国的失败告终,但双方都回到了战前的立场。这一出人意料的转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认识到强大的马拉塔帝国,以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当时需要解决更紧迫的问题。 遗产与教训英马战争 (1775-1782) 可能不像印度历史上其他篇章那样广为人知,但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它开启了原住民力量与日益壮大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之间的一系列冲突,最终导致英国在印度占据主导地位。 这场战争强调了18世纪印度的复杂性和挑战,权力分散在各个地区王国和外国殖民势力之间。它提醒人们战略决策的深远影响,例如沃伦·黑斯廷斯选择暂停而非立即投入冲突。 回顾过去,英马战争是印度历史叙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它提供了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棋盘以及英帝国最终在印度次大陆崛起。当我们深入历史长河时,这场战争吸引我们探索其多方面的动态以及它给印度民族留下的持久遗产。 历史英马战争的背景是18世纪印度不断变化的命运、激烈的竞争以及对权力无休止的追求。在这个动荡时期的核心是强大的马拉塔帝国的第三任佩什瓦巴拉吉·巴吉拉奥,他在1761年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遭受毁灭性失败,随后付出了最终的代价——压力和冲突的代价。 巴拉吉·巴吉拉奥去世后,他的儿子马达夫拉奥接替了佩什瓦的职位。马达夫拉奥是一位强大的领导人,他承担了收复帕尼帕特战役中失去的领土的艰巨任务。他以卓越的技巧和决心恢复了马拉塔帝国失去的一部分荣耀。 然而,马达夫拉奥的去世引发了马拉塔帝国内部激烈的继承斗争。争夺佩什瓦头衔的竞争者是纳拉扬·拉奥和他的叔叔。这为一场无情的竞争奠定了基础,每个人都争夺帝国缰绳的控制权。最终,纳拉扬·拉奥成为佩什瓦,但分裂的种子早已播下。 在这场内部动荡中,失败的竞争者拉古纳特·拉奥寻求外部联盟。他转向英国人,这标志着英马战争动态的关键转变。1775年的《苏拉特协议》见证了拉古纳特·拉奥将战略意义重大的巴塞因割让给英国人。这一举动标志着正在上演的戏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佩什瓦纳拉扬·拉奥的上位是短暂的,因为他发现自己与由其对手拉古纳特·拉奥率领的英军对峙。随后的战役中,拉古纳特·拉奥取得胜利,佩什瓦的命运在战斗的阵痛中注定。英国加尔各答委员会在沃伦·黑斯廷斯的领导下,立即废除了沃伦·黑斯廷斯时代的条约,从而重置了权力平衡。 1776年,一份新条约签订,这次是在加尔各答委员会和马拉塔大臣之间,为这场旷日持久的霸权之争确立了新的交战条款。 然而,英马战争的复杂性并未就此结束。著名的马拉塔人物纳娜·法德纳维斯根据与加尔各答委员会的协议条款,于1777年在西海岸授权设立了一个法国港口,为正在展开的叙事增添了另一层内容。 随着权力之摆摆动,在能干的马哈吉·辛迪领导下,马拉塔人在普纳附近的瓦德加昂战役中取得了巨大胜利。这次胜利部分归因于英国将兵力转移到普纳并被困在那里的战略失误。1779年的瓦德加昂协议证明了他们的失败,确立了新条款并重新校准了权力平衡。 因此,英马战争是一幅由联盟、背叛和不断变化的效忠关系组成的复杂画卷。它们在塑造印度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本土势力与日益壮大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展开了交锋。这个充满冲突和战略机动的时期,为18世纪印度的复杂动态及其在该国历史叙事中留下的持久遗产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第一次英马战争第一次英马战争,从1775年持续到1782年,标志着一系列被称为英马战争的冲突的开始。这些战争在印度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和马拉塔联盟之间进行。以下是第一次英马战争各方面的详细阐述: 背景冲突发生在1772年马达夫拉奥·佩什瓦去世之后。马达夫拉奥去世后,他的兄弟纳拉扬拉奥成为马拉塔帝国的佩什瓦(首相),但随后于1773年8月被宫廷卫兵谋杀。 纳拉扬拉奥的叔叔拉古纳特拉奥(拉戈巴)夺取了佩什瓦的职位。然而,纳拉扬拉奥的妻子甘加拜生下了一个遗腹子,“萨瓦伊”马达夫拉奥,他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敌对派系由纳娜·法德纳维斯领导的马拉塔酋长团体“巴尔巴伊”试图拥立幼子“萨瓦伊”马达夫拉奥为新佩什瓦,并以其名义摄政。拉古纳特拉奥不愿放弃权力,于是向孟买的英国人寻求帮助,并于1775年3月6日签订了《苏拉特条约》。 苏拉特条约《苏拉特条约》涉及拉古纳特拉奥将萨尔塞特和巴塞因(瓦赛)领土割让给英国。英国人作为回报,承诺向拉古纳特拉奥提供2500名士兵。这份条约遭到英国加尔各答委员会的谴责,该委员会派遣厄普顿上校前往普纳废除该条约,并与摄政政府谈判签订一份新条约。 《苏拉特条约》是18世纪英国介入印度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拉古纳特拉奥当时正与他的侄子马达夫拉奥二世进行激烈的权力斗争,争夺马拉塔帝国的控制权,他将英国人视为潜在的合作伙伴。他同意将萨尔塞特和巴塞因(瓦赛)移交给英国人,以换取他们承诺派遣2500人以赢得他们的支持。 然而,英国加尔各答委员会对此交易表示反对,因为它也有自己的野心,并且对介入马拉塔权力斗争感到担忧。该委员会担心《苏拉特条约》不符合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因此,他们派厄普顿上校前往普纳,在废除《苏拉特条约》的同时,与马拉塔摄政政府签订一份新合同。 厄普顿上校在普纳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新的联盟,这将对英国人更有利,并代表他们在印度次大陆不断变化的利益。这一事件很好地说明了18世纪英国在印度存在期间错综复杂的政治阴谋、联盟和争端,并最终对印度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普兰达尔条约:塑造英马关系 (1775-1776)18世纪后期是印度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其特点是各个地区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权力动态以及英国东印度公司日益增强的影响。在此期间,英国和马拉塔帝国发现自己陷入了冲突和谈判,最终达成了普兰达尔条约,这份关键协议于1776年3月1日签署。该条约在定义英国和马拉塔之间的关系,塑造印度次大陆历史进程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阿达斯(古吉拉特邦)冲突普兰达尔条约的故事始于1775年,当时由基廷上校指挥的英军从苏拉特出发前往普纳执行任务。他们的目标是控制和影响当时正经历内部冲突和权力斗争的马拉塔帝国。 然而,他们的前进在阿达斯被强大的马拉塔领袖哈里潘特·法德克阻止。1775年5月18日,基廷指挥下的英军遭受了严重失败,有96人伤亡。马拉塔人也遭受了损失,有150名士兵被杀。阿达斯战役是一场重要的对抗,为随后的谈判奠定了基础。 沃伦·黑斯廷斯的谨慎在阿达斯战败后,孟加拉总督沃伦·黑斯廷斯认识到直接对普纳采取军事行动的挑战。在黑斯廷斯的指导下,孟加拉最高委员会不批准与拉古纳特·拉奥签订的《苏拉特条约》,并决定派遣厄普顿上校前往普纳废除现有条约并与马拉塔摄政政府谈判签订新条约。 普兰达尔条约由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厄普顿上校与以纳娜·法德纳维斯为首的马拉塔大臣之间的谈判,最终于1776年3月1日达成了《普兰达尔条约》。这项关键协议标志着英马关系的转折点。 《普兰达尔条约》的主要条款包括:
《普兰达尔条约》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项战略成就。它使他们能够承认一个更符合他们利益的佩什瓦,并削弱了法国在该地区的影响。保留萨尔塞特和布罗奇提供了显著的财政优势。 瓦德加昂战役与英军在西印度的复兴 (1779-1780)1779年爆发的瓦德加昂战役是18世纪印度历史上复杂画卷中的一个关键事件,以联盟的变迁和领土野心为标志。这场战役的背景是法国与普纳政府之间存在争议的条约,导致英军入侵,随后英军在西印度复兴。 条约与英国入侵1776年,法国与普纳政府之间的一项条约震动了印度政治格局。孟买政府对这一事态发展感到震惊,寻求通过支持佩什瓦王位继承人拉霍巴来重新控制马拉塔帝国。为此,他们派遣了一支由科尔·埃格顿指挥的强大部队。 英军抵达霍波利,并经由布霍尔山口穿过西高止山脉的崎岖地形,向卡拉进发。然而,英军的推进遭到了马拉塔人的顽强抵抗。1779年1月4日,他们在持续的马拉塔攻击下抵达卡拉。随着英军被迫撤退到瓦德加昂,局势变得越来越危急。 围攻与投降瓦德加昂被证明是冲突的转折点。英军发现自己被围困,处境岌岌可危。最终,英军别无选择,只好投降。1779年1月16日,《瓦德加昂条约》签署,标志着马拉塔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英军增援与复兴来自印度北部的增援部队,由托马斯·温德姆·戈达德上校指挥,来得太迟,未能解救被围困的孟买部队。尽管如此,戈达德仍被委派确保英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他率领6000名士兵,在西印度发动了一场大胆的战役。 戈达德的战役取得了显著成功。他于1779年2月15日攻占了巴德拉堡,并攻占了艾哈迈达巴德,克服了包括6000名阿拉伯和信德步兵以及2000匹马在内的强大抵抗。战役中的损失相对有限,仅有两名英国士兵伤亡。 1780年12月,戈达德还攻占了巴塞因,巩固了英国对该地区的控制。与此同时,另一支由波普汉姆上尉率领并由戈哈德的拉纳协助的孟加拉分遣队于1780年8月4日攻占了瓜廖尔,赶在马哈吉·辛迪能够组织有效防御之前。马哈吉·辛迪和戈达德将军在古吉拉特邦发生了一些小冲突,但都没有决定性的结果。 总督沃伦·黑斯廷斯在指挥这些军事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派遣了由卡马克少校率领的增援部队骚扰马哈吉·辛迪,进一步确保了英国在西印度的利益。 第二次英马战争(1803-1805)第二次英马战争,从1803年9月11日持续到1805年12月24日,标志着印度殖民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这场战争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强大的马拉塔帝国(一个由印度统治者组成的强大联盟)之间的第二次重大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对马拉塔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重塑了印度次大陆的领土动态。 背景第二次英马战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英马战争之后,当时英国人支持佩什瓦·拉古纳特拉奥。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巴吉拉奥二世继任领导。巴吉拉奥二世虽然不如其父勇敢,但以狡猾和残忍著称。他的行为,包括杀死著名马拉塔领袖亚什瓦特·拉奥·霍尔卡尔的一位亲属,加剧了马拉塔酋长之间的敌意。 当时,马拉塔帝国是由五位主要酋长组成的联盟:普纳的佩什瓦、巴罗达的盖克瓦德酋长、瓜廖尔的辛迪亚酋长、印多尔的霍尔卡酋长和那格浦尔的布恩斯勒酋长。这个联盟内部的内部争端已经损害了其稳定性。英国人,由英属印度总督莫宁顿勋爵领导,屡次向佩什瓦和辛迪亚提供附属条约,但他们的提议一再被拒绝。 战争爆发转折点发生在1802年10月,当时佩什瓦·巴吉·拉奥二世和辛迪亚的联军在普纳战役中被亚什瓦特拉奥·霍尔卡尔击败。巴吉·拉奥因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寻求英国的保护,并于同年12月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签署了《巴塞因条约》。该条约对马拉塔帝国造成了决定性打击,有效地决定了它的命运。 英军的战争策略是多管齐下的,亚瑟·韦尔斯利少将负责占领德干高原,杰拉德·莱克中将控制多阿布和德里,其他英军指挥官则向不同地区推进。他们的联军人数超过53000人,使他们能够积极实现其目标。 1803年8月,韦尔斯利下令攻击最近的马拉塔堡垒,并成功占领。英军继续占领关键领土并击败马拉塔军队。同年9月,辛迪亚的军队在德里被莱克击败,在阿萨伊被韦尔斯利击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英军又取得了数次胜利,进一步削弱了马拉塔人的抵抗。 到1803年底,马拉塔人处境艰难。他们的每一位酋长都被迫与英国人签订条约。那格浦尔的拉戈吉二世·布恩斯勒签署了《德奥加翁条约》,以换取富饶的土地。在战斗中也失利的道拉特·辛迪亚签署了《苏尔吉-安詹加翁条约》,割让了重要的土地,包括希萨尔、帕尼帕特、罗塔克和德里-阿格拉地区。 在这些谈判中,亚什瓦特拉奥·霍尔卡尔最初寻求援助,但最终不得不与英国人达成协议。1805年12月24日签署的《拉杰加特条约》迫使霍尔卡尔将领土割让给英国人。 第二次英马战争在马拉塔帝国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有效地瓦解了它,并使东印度公司将统治权扩展到广大地区。这场战争为英国在印度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并标志着印度次大陆殖民历史上的一个关键阶段。 边界变迁与外交解决第二次英马战争,从1803年到1805年,以一系列重大条约告终,这些条约极大地改变了殖民地印度的领土格局。这场冲突之后,几位马拉塔酋长,最著名的是那格浦尔的拉霍吉二世·布恩斯勒、道拉特·辛迪亚和亚什瓦特拉奥·霍尔卡,被迫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签订条约。这些在各种战役之后谈判的条约,塑造了英国在次大陆的统治范围。 1803年12月17日,那格浦尔的拉霍吉二世·布恩斯勒与英国人签订了《德奥加翁条约》。该条约是在阿尔加翁战役之后签订的,导致布恩斯勒放弃了卡塔克省。割让的领土不仅包括卡塔克,还延伸到莫卧儿和奥里萨邦的沿海地区、奥里萨邦的土邦、巴拉索尔港,甚至西孟加拉邦的米德纳布尔地区。该条约的签署对马拉塔帝国造成了重大打击,因为它导致了宝贵且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土的丧失。 同样,1803年12月30日,马拉塔重要领导人之一的道拉特·辛迪亚与英国人签订了《苏尔吉-安詹加翁条约》。该条约是在阿萨耶战役和拉斯瓦里战役之后签订的。根据该条约,辛迪亚将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国人。 这包括希萨尔、帕尼帕特、罗塔克、雷瓦里、古尔冈、恒河-亚穆纳两河流域、德里-阿格拉地区、本德尔坎德的部分地区、布罗奇以及古吉拉特邦的几个地区。英国人还获得了战略要塞艾哈迈德纳格尔的控制权。这些条约显著削弱了辛迪亚的权力,并加强了英国对印度北部的控制。 在这些外交解决进行期间,亚什瓦特拉奥·霍尔卡尔成为英国的强大对手。他于1804年4月6日对英国发动了敌对行动,采用了游击战术,在骚扰英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然而,他从已经与英国签订条约的辛迪亚那里获得援助的希望破灭了。霍尔卡尔甚至向旁遮普的兰吉特·辛格寻求帮助,但他的努力没有结果。资源和支持的缺乏最终迫使亚什瓦特拉奥·霍尔卡尔与英国人谈判。 1805年12月24日,《拉杰加特条约》签署,标志着冲突的结束。该条约迫使亚什瓦特拉奥·霍尔卡尔将更多领土割让给英国人。他放弃了通克、拉姆普拉和布恩迪,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 第二次英马战争及随后的条约,极大地重新定义了印度的政治和领土格局。它见证了马拉塔帝国的衰落,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这些条约在塑造殖民地印度的发展轨迹,并促成了最终在次大陆建立英国殖民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次英马战争第三次英马战争,从1817年11月到1819年4月,标志着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马拉塔帝国之间一系列激烈冲突的最终章。这场冲突被证明是最终的转折点,使英国牢牢控制了印度大部分地区,并重塑了次大陆的政治版图。 一场决定性的冲突第三次英马战争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部队入侵马拉塔领土而引发的。尽管寡不敌众,但英国人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实力,取得了迅速的胜利,改变了印度历史的进程。部队由总督弗朗西斯·劳登-黑斯廷斯指挥,并得到托马斯·希斯洛普将军的支持。 冲突始于对平达里斯的行动,这是一群来自印度中部的穆斯林雇佣兵和马拉塔非正规军。马拉塔人在佩什瓦·巴吉·拉奥二世的领导下,与那格浦尔的穆德霍吉二世·布恩斯勒和印多尔的马尔哈尔拉奥·霍尔卡尔三世联手抵抗东印度公司的推进。虽然他们构成了强大的挑战,但外交努力和外部压力成功说服了瓜廖尔的道拉特拉奥·辛德在冲突中保持中立,尽管他失去了对拉贾斯坦邦的控制。 英国人的胜利迅速而果断,导致马拉塔帝国的瓦解和马拉塔独立的丧失。佩什瓦的军队进行了几场小规模战斗,试图阻止他被俘,但最终,他被捕并安置在坎普尔附近的一个小庄园里。由于这场战争,他的大部分领土被吞并并并入孟买管辖区。 领土转型第三次英马战争结束后,发生了重大的领土变迁。萨塔拉大君恢复了对其领土的统治,并被建立为一个邦国。然而,在1848年,这块领土也通过达尔豪西勋爵推行的“失效原则”政策落入了英国的控制。 马拉塔领导人布恩斯勒和霍尔卡分别在西塔布尔迪战役和马希德普尔战役中战败。这些失败导致英国获得了那格浦尔和印多尔的马拉塔王国,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印度的统治。在辛迪的领导下,瓜廖尔和占西,曾受佩什瓦管辖,成为承认英国宗主权的土邦。 英国人在卡德基、西塔布尔迪、马希德普尔和萨塔拉的迅速胜利中展示了他们卓越的印度战争能力。这些胜利巩固了他们对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控制,并突显了他们在印度次大陆的军事实力。 第三次英马战争是英国在印度扩张宏大叙事中的一个关键篇章。它标志着佩什瓦统治的正式结束,以及主要马拉塔领导人屈服于英国宗主权。通过这场战争,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了所有马拉塔领土,从而重塑了殖民时期印度的地缘政治格局。 马拉塔战役的结束到1818年中,英国人成功迫使所有马拉塔领导人屈服,从而有效地结束了他们的抵抗。外交和战略压力是实现这一结果的关键工具。
随着阿西尔加尔堡的攻占,英国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标志着他们对马拉塔人的胜利战役的顶点。这一系列外交策略、军事行动和堡垒攻占巩固了英国对马拉塔领土的控制,并为他们在印度次大陆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 马拉塔战役的后果19世纪初马拉塔战役的结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巩固了英国对印度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并重新定义了印度次大陆的政治版图。
马拉塔战役以其军事征服和政治重组,有效地重塑了英国控制的印度版图。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不变,直到达尔豪西勋爵时代。 下一主题英迈索尔战争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