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主义的兴起2025年2月21日 | 阅读 4 分钟 从广义上讲,社群主义指的是对自身社群的深切忠诚。 在印度,它通常被解释为与自身信仰的不健康联系。 它是一种意识形态,为了团结社群,它会隐藏社群内部的差异,同时强调社群对抗其他社群的重要团结。 结果,它会助长对正统信仰和原则的信念、对他人的不容忍和仇恨,从而分裂社会。  印度的社群主义由于印度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社群主义在印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这种政治概念已被用来通过滥用宗教和种族身份来促进群体之间的辩论和敌意。 多种信仰在古代印度和平共处,像佛陀这样的早期名人倡导世俗主义的理念。 像阿育王和阿克巴这样的著名皇帝强调宗教宽容和和谐文化。 伊斯兰教进入中世纪的印度导致了偶尔的暴力行为,例如马哈茂德·加兹尼摧毁了一座寺庙,以及马哈茂德·古尔袭击印度教徒、耆那教徒和佛教徒。 然而,除了奥朗则布的不容忍之外,在整个时期,社群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英国殖民统治及其对印度社会不同部分的影响是造成当今社群主义表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该段落中提到的导致印度社群主义的各种因素包括: - 政党和组织的社群呼吁: 政党利用分裂来获得选举期间的支持,这可能会导致社群紧张和骚乱。
- 对印度历史的社群解释: 英国历史学家按照宗教界限对印度历史进行分类,导致社群解释和历史划分。
- 印度穆斯林的经济和教育落后: 殖民政策导致了经济差距,这加剧了社群主义,并导致人们要求为穆斯林作为单独的少数群体提供优惠。
- 停滞的经济: 随着职业模式的改变,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经济竞争加剧了宗派紧张关系。
- 英国分而治之的控制政策: 英国统治者利用社群感情来维持他们的控制,从而助长了不和谐。
- 民族主义宣传中的印度教色彩: 一些民族主义领导人在他们的宣传中加入了印度教宗教成分,从而使穆斯林疏远了民族主义事业。
- 少数群体的融合: 由于安全问题,少数群体团结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社群主义。
- 文化-历史解释: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历史和文化差异导致他们将彼此视为竞争对手。
- 其他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少数群体绥靖政策、具有社群偏见的媒体、宗教皈依运动、跨宗教婚姻问题和党派政治。
- 缺乏统一民法典: 缺乏统一民法典导致人们认为社群之间的利益存在分歧。
- 宗教原教旨主义: 宗教原教旨主义会导致对抗和骚乱。
- 政治原因: 政党的选票银行政治和绥靖政策会煽动宗教情绪。
- 社会经济原因: 人口、贫困、文盲和失业都会导致社群之间的有害竞争。
- 外国势力的作用: 外部势力可能会煽动社群行动,以破坏印度的稳定、经济结构和增长。
- 媒体的负面影响: 虚假或有偏见的媒体报道会加剧社群紧张和冲突。
- 其他因素(独立后的政治): 社群紧张与独立后对政治权力的追求有关。
重大社群事件印度的重大社群事件包括 - 1947 年印度分治
- 1984 年的反锡克教骚乱
- 1989 年克什米尔印度教潘迪特遭受种族清洗。
- 1989 年巴加尔普尔骚乱
- 1992 年巴布里清真寺被拆毁。
- 2002 年戈德拉骚乱
- 2012 年阿萨姆邦社群暴力事件
- 2013 年穆扎法尔纳加尔骚乱。
- 2023 年曼尼普尔邦暴力事件。
应对社群主义的措施我们能够对抗社群主义的一些方法是 - 作为一种威慑手段,通过为受害者提供快速审判和充分赔偿来改革刑事司法系统。
- 增加少数族裔社群和执法部门中服务不足人群的代表性。
- 提供人权培训,特别是根据联合国行为守则使用枪支的培训。
- 制定处理社群起义的正式行政标准和专门警察培训。
- 建立专门的调查和起诉机构来处理大型社群问题。
- 强调中小学和大学中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重点关注和平、非暴力、同情心、世俗主义和人道主义。
- 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和理性主义作为核心价值观。
- 采用马来西亚的种族关系监测系统 (Mesra) 和香港的“种族关系小组”等模式来预防社群冲突。
- 鼓励民间社会和非政府组织 (NGO) 提高社群意识并促进和谐。
- 实施有效的少数民族福利计划,以解决就业、住房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偏见。
- 颁布 2005 年《社群暴力(预防、控制和受害者康复)法案》以打击社群暴力。
结论由于印度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社群主义在印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这种政治概念已被用来通过滥用宗教和种族身份来促进群体之间的辩论和敌意。 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印度停滞的经济以及印度穆斯林的经济和教育落后是造成印度社群主义的一些主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