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普斯使团2025年2月21日 | 阅读 4 分钟 克里普斯使团是英国政府在 1942 年 3 月底进行的一次尝试,旨在获得印度对二战活动的全面协助和支持。资深部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领导了该使团。 克里普斯是传统上支持印度自治的左翼工党的成员,但同时也是温斯顿·丘吉尔联合战时内阁的成员,该内阁长期以来一直带头阻止印度独立。 ![]() 克里普斯的任务是促成民族主义国大党领导人(包括甘地)与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和穆斯林联盟之间的协议,该联盟声称代表了次大陆的穆斯林多数。 克里普斯希望通过在战争结束后进行选举和完全自治(自治领地位)来保持印度对英国战争行动的忠诚。 克里普斯在公开他的想法之前,会见了印度当局审查他亲自撰写的想法。 认识到英国正在从弱势地位进行谈判,国大党拒绝了他的建议。 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利用政府的弱点,于 1942 年 8 月表示,如果“退出印度”的要求未被采纳,国大党将诉诸公民不服从,并敦促人民反对和违反政府的权威。 结果,在战争期间,英国几乎监禁了整个国大党领导层。 克里普斯向真纳承诺可以选择退出未来与印度的联盟,因此他与他的穆斯林同胞加入了战争行动,并在英国眼中地位上升。 真纳“惊讶地”发现拒绝加入未来联盟的自由已经得到实施。 这场运动的背景1935 年的《印度政府法案》命令建立一个全印度联邦,以便在最高级别上赋予印度人更大的政府份额,该法案建立在圆桌会议、西蒙委员会和之前的 1919 年《印度政府法案》的基础上。 王侯邦和国大党之间,以及穆斯林联盟和国大党之间的深刻分歧阻碍了进展。 相反,只有该法案的省级条款得到执行。 1939 年 9 月英国对德国宣战后,总督林利斯哥的回应是在没有咨询印度政治领导人或民选省份代表的情况下,宣布印度为英国一方的交战国,强调了自治进展的失败。 这激怒了国大党,促使人们呼吁迅速移交权力。 由于随后的僵局,国大党省级政府成群辞职,引发了印度各地可能发生的公众起义和政治混乱。 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印度印度教大会和地区团体支持英国和战争努力,以换取各种让步。 总督、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之间的谈判仍在继续,但最终陷入政治僵局。 日本于 1941 年 12 月对荷兰和英帝国以及美国宣战,改变了政治格局。 继 1942 年 2 月 15 日新加坡投降(英国在战争中最严重的单次挫折)以及从仰光撤退(导致许多印度军队人员被俘)之后,英国的信心尤其低落。 入侵印度的威胁是真实的,人们担心“第五纵队”,特别是与日本合作的国大党激进分子。 英国战时内阁,一个由民族团结组成的联合政府,在与国大党妥协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工党和温和保守党的部长们渴望加快印度走向自治的进程,同时又不损害战争努力。 丘吉尔坚决反对大英帝国的解体,他认为大英帝国的非白人人民没有自治能力。 事实上,他充满激情的情感和对保守党领袖斯坦利·鲍德温与印度国民大会党等政党合作实现自治的意愿的敌意,导致他在保守党内被孤立了十年。 保守党印度事务大臣利奥·艾默里同意他的观点。 然而,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的首要战略目的是帮助蒋介石在身体上孤立的民族主义中国对抗新兴的日本帝国。 由于日本占领了中国的沿海地区,美国依靠印度作为援助中国的重要后勤基地,以及印度军队的力量来确保通过缅甸的补给线。 美国和中国官员担心,如果没有动员起来的印度公众的全力支持,就不可能与印度国民大会党取得突破。 此外,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正在努力构建其战后世界秩序的愿景,亚洲的非殖民化被视为美国出于意识形态和经济原因的国家利益问题。 下一个主题巴基斯坦的要求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