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操作系统2025年4月28日 | 阅读 6 分钟 IBM 创建的操作系统名为 IBM i,代表“集成”,用于 IBM Power Systems。该系统于 1988 年首次发布时名为 OS/400,是当时 IBM AS/400 系列系统中唯一的操作系统。2004 年,它更名为 i5/OS,2008 年再次更名为 IBM i。 ![]() 它在 System/38 CPF OS 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兼容 System/36 SSP 和 AIX 程序。它继承了 System/38 平台的一些独特特性,例如基于对象的引用和单层存储的执行方式,提供硬件独立性的机器接口(Machine Interface),以及操作系统与关系型数据库的紧密集成。 架构最初的 IBM i 操作系统,即 OS/400,分为两个层次:与硬件无关的扩展控制程序设施(XPF)和与硬件相关的系统许可内部代码(SLIC)。两者之间由一个称为技术无关机器接口(TIMI)的硬件覆盖层隔开。后续版本在 OS 中增加了更多层次,包括支持 System/36 SSP 程序的先进 36 机器环境,以及称为可移植应用程序解决方案环境(Portable Application Solutions Environment,以前称为 Private Address Space Environment)的 AIX 兼容层。 在宣传和文献中,IBM 经常使用替代名称来指代 TIMI、SLIC 和 XPF。例如,IBM i 7.4 的文献分别将它们称为 IBM i 操作系统、IBM i 许可内部代码和 IBM i 机器接口。 特点1. 数据库管理IBM i 随附的集成关系型数据库现称为 IBM Db2 for IBM i。该数据库是在非关系型 System/38 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发的,支持关系结构和 SQL。最初,该数据库没有名称,只称为“信息基础辅助”。1994 年,为了表明它具有与 IBM 现有业务数据库相似的功能,将其命名为 DB2/400。尽管名为 Db2,但 Db2 for IBM i 并非独立产品,它具有与 IBM i 的 SLIC 层深度集成且代码库完全不同的特性,与其他平台的 Db2 不同。 IBM i 提供了两种访问集成数据库的方法:一是依赖于 System/38 数据库访问架构的“原生”接口,二是 SQL。原生接口包括 OPNQRYF 命令或 QQQQRY 查询 API,以及用于定义模式的数据描述规范(DDS)语言。Db2 for i 的某些功能,如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无法通过原生接口访问,需要使用 SQL。IBM i 上有两种不同的查询优化器:CQE 和 SQL 查询引擎。它们包含在 SLIC 中,并配有查询分发器,该分发器确定哪种优化器最适合给定类型的查询。因此,分布式数据管理体系结构(DDM)和分布式关系数据库体系结构设计(DRDA)分别通过原生接口和 SQL 提供远程管理。 ![]() 通过一个名为 IBMDB2I 的存储引擎,为 MySQL 和 MariaDB 创建的应用程序可以利用 Db2 for i 作为备份存储。其他开源数据库,如 PostgreSQL、MongoDB 和 Redis,已迁移到 IBM i 平台。这些数据库在 PASE 环境中运行,与计算机 OS 的集成关系型功能无关。 2. 网络除了专有的 IBM 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外,IBM i 还提供 TCP/IP 网络。过去,IBM i 系统可以通过连接到系统的 Twinax 电缆的 IBM 5250 终端进行访问和控制。如今,由于专用接口设备的减少,通常使用 5250 终端模拟器来访问 IBM i 系统。IBM 为 IBM i 提供了两种终端模拟器解决方案。 IBM i Access Client Services 是基于 Java 应用程序的,适用于 Linux、macOS 和 Windows 操作系统,提供 5250 仿真。IBM i Access for Web/Mobile 提供基于 Web 的 5250 仿真。IBM 还提供了一个名为 IBM Navigator for i 的基于 Internet 的管理门户和一个效率分析工具。 3. 编程IBM 为 IBM i 提供了多种编程语言,包括 RPG、控制语言 (CL)、C、C++、Java、EGL、COBOL 和 REXX。过去曾提供 Smalltalk、PL/I、Pascal 和 BASIC 编译器,但后来已停用。通过使用集成语言环境(ILE),可以将用 C、C++、COBOL、RPG 和 CL 编写的应用程序,以及用其他 ILE 语言生成的应用程序链接到单个可执行文件中。 PASE 的代码最初必须在 AIX 机器上编译。OS/400 V5R2 版本发布后,这一限制被取消,因为现在可以在 PASE 中使用 IBM XL 语言套件编译程序。此后,GCC 和其他编译器也被移植到了 PASE。 编程开发管理器(PDM)和源代码编辑器实用程序(SEU)是 IBM i OS 顶层操作的开发工具示例。此外,IBM 还提供 IBM Rational Developer for i,这是一个基于 Eclipse 的集成开发环境,在开发者工作站而非 IBM i 上运行。在基于 Eclipse 的 IDE 之前,IBM 曾为 OS/2 提供基于 WorkFrame/2 的 CODE/400 IDE,并为 Microsoft Windows 提供 VisualAge IDE。 除了标准的 EBCDIC 字符编码外,IBM i 还支持 ASCII、UCS-2 和 UTF-16 字符编码。 4. 存储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存储设备故障的影响并加快恢复速度,IBM i 系统中的磁盘驱动器可以被组织成辅助存储池(ASP)。万一发生磁盘故障,只需恢复包含故障单元的池中的数据即可。通过将性能特征相似的对象(例如日志接收器)分组到其各自的池中,还可以利用 ASP 来提高性能。 每个磁盘驱动器都会自动分配到 Pool 1。IBM i 池在概念上类似于 Unix/Linux 中的卷组,但在 IBM i 中,通常所有磁盘驱动器都分配给一个 ASP。 5. 安全性IBM i 的安全性定义基于“权限”(Authorities),即执行某项操作的授权。用户可以被授予对自己的权限(用户资料)、对组织的权限(组帐户)或对组中所有人的权限(公共权限)。通过将相关对象分组到授权列表中,可以在权限列表上授予对单个对象的权限,而该列表又将权限授予列表中的每个对象。 用户资料可用的标准权限由与该用户资料相关的用户类别决定。五种常见的用户类别按权限递增顺序排列:桌面用户、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开发者、安全管理员和安全官。IBM i 中的每个用户类别都有一个初始用户配置文件;安全官的基本帐户配置文件 QSECOFR,与 Unix 等操作系统的 root 帐户最相似。 可以为 IBM i 选择五种安全级别设置之一,这些设置决定了 OS 安全措施的强制执行严格程度。
前三个类别与 CPF 安全级别和原始 OS/400 版本相对应。OS/400 V1R3 引入了安全级别 40,该级别现在是 OS 的基线安全级别。为了适应级别 40,必须移除 System/38 的能力寻址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曾包含在以前的 OS/400 版本中。在 OS/400 获得 TCSEC C2 安全认证后,V2R3 引入了安全级别 50。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