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补偿器2025年03月17日 | 阅读 9 分钟 补偿器这个词来源于**补偿**。它意味着对系统结构的调整,以提供合适的性能。 控制系统中反馈的工作至关重要。为了提高系统性能,有时调整成为获得可接受反馈性能的重要部分。这是因为我们经常需要改变或修改系统的参数。在这种情况下,**补偿器**有助于改善控制系统的性能。 在重新设计控制系统时,会向其结构中添加一个称为补偿器的附加组件。它的添加是为了弥补系统性能的不足。补偿器的类型可以是**液压、电气、机械**等。 补偿器的类型控制系统中的补偿器分类如下:
超前补偿器控制系统中的超前补偿器产生具有相位超前的输出。这里,“超前”意味着“在前面”。它是一种后续活动。 让我们看一个超前补偿器图。如下所示: ![]() 它由两个电阻(R1和R2)和一个电容C组成。系统的传递函数由下式给出: 传递函数 = 输出/输入 超前补偿器图的输出是一个RC电路,它表明输出连接在第二支路。它只有一个电阻R2。 因此,电路的输出是R2。 Vo(s) = R2 让我们找出输入。 输入将是元件(电容和电阻)的串联或并联组合。电阻R1与电容C1并联。等效并联组合进一步与电阻R2串联。 电路中两个元件a和b的并联组合是 a x b / (a + b) 它将是:R1(1/Cs)/ (R1 + 1/Cs) 等效输入是 Vi(s) = R2 + R1(1/Cs)/ (R1 + 1/Cs) 因此,滞后补偿器的传递函数将是 传递函数 = 输出/输入 = Vo(s)/Vi(s) = R2 / {R2 + R1(1/Cs)/ (R1 + 1/Cs)} = R2(R1Cs + 1)/ {R1R2Cs + 1/(R1 + R2)) 将上述传递函数乘以并除以R1 + R2,我们得到 R2/(R1 + R2) (R1Cs + 1)/{R1R2Cs/(R1 + R2) + 1} 设,T = R1C A = R2/ (R1 + R2) 因此,上述传递函数可以写成 Vo(s)/Vi(s) = A (Ts + 1)/ (TAs + 1) 我们知道传递函数的分子决定了系统的零点,分母决定了极点。 因此,从给定的传递函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极点 = -1/AT 零点 = - 1/T 超前补偿器可以引入系统的最大角度由下式给出: 相角 = sin-1(1 - A / 1 + A) 它也可以写成 90 - 2tan-1(A)1/2 给定最大角度时的最大频率是:1/T(A)1/2 滞后补偿器控制系统中的滞后补偿器产生具有相位滞后的输出。这里,“滞后”意味着“在后面”或“延迟”。 让我们看一个滞后补偿器图。如下所示: ![]() 它由两个电阻(R1和R2)和一个电容C组成。系统的传递函数由下式给出: 传递函数 = 输出/输入 滞后补偿器图的输出是一个RC电路。它清楚地表明输出连接在第二支路。它有一个电阻R2和一个串联的电容C。 因此,电路的输出是 Vo(s) = R2 + 1/Cs 让我们找出输入。 输入将是元件(电容和电阻)的串联或并联组合。电阻R1与R2和C的串联组合串联。我们将首先计算串联组合,然后与另一个串联组合结合。 电路中两个元件a和b的串联组合是 a + b 它将是:R2 + 1/Cs 等效输入是 Vi(s) = (R1 + R2 + 1/Cs) 因此,滞后补偿器的传递函数将是 传递函数 = 输出/输入 = Vo(s)/Vi(s) = R2 + 1/Cs/ (R1 + R2 + 1/Cs) = CsR2 + 1/(Cs(R1 + R2) + 1) = Ts + 1/ (BTs + 1) 设,T = CR2 B = (R1 + R2) 因此,上述传递函数可以写成 Vo(s)/Vi(s) = 1 + Ts/ 1 + BTs 我们知道传递函数的分子决定了系统的零点,分母决定了极点。 因此,从给定的传递函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极点 = -1/BT 零点 = - 1/T 超前补偿器可以引入系统的最大角度由下式给出: 相角 = sin-1(1 - B / 1 + B) 给定最大角度时的最大频率是:1/T(B)1/2 在开始讨论差异之前,让我们先讨论补偿器中的GCP(增益交越点)。 GCP补偿器中的增益交越点是指开环增益首次达到1的频率点。我们也可以说,GCP是开环增益达到0分贝轴的点。这是因为增益1的对数形式值为0(log 1 = 0)。 相位超前和相位滞后补偿器之间的差异如下:
滞后-超前补偿器顾名思义,滞后-超前补偿器是滞后补偿器和超前补偿器的组合。 控制系统中的滞后补偿器产生具有相位滞后的输出。控制系统中的超前补偿器产生具有相位超前的输出。因此,滞后-超前补偿器在一个频率区域产生相位滞后的输出,在另一个频率区域产生相位超前的输出。 让我们看一个滞后-超前补偿器图。如下所示: ![]() 它由两个电阻(R1和R2)和两个电容C1和C2组成。系统的传递函数由下式给出: 传递函数 = 输出/输入 滞后补偿器图的输出是一个RC电路,它表明输出连接在第二支路。它有一个电阻R2和一个串联的电容C2。 因此,电路的输出是 Vo(s) = R2 + 1/C2s 让我们找出输入。 输入将是元件(电容和电阻)的串联或并联组合。电阻R1与电容C1并联。第二支路是电阻R2和C2的串联组合。我们将首先计算C2和R2的串联组合,R1和C1的并联组合,然后将两者作为串联组合。 电路中两个元件a和b的串联组合是 a + b 它将是:R2 + 1/C2s 并联组合将是:R1 x 1/C1s/(R1 + 1/C1s) 等效输入将是上述组合的串联组合,由下式给出: Vi(s) = R2 + 1/C2s + R1 x 1/C1s/(R1 + 1/C1s) Vi(s) = {(R2 + 1/C2s) (R1 + 1/C1s) + R1 x 1/C1s}/ ((R1 + 1/C1s) 因此,滞后补偿器的传递函数将是 传递函数 = 输出/输入 = Vo(s)/Vi(s) =( R2 + 1/C2s)/ {(R2 + 1/C2s) (R1 + 1/C1s) + R1 x 1/C1s}/ ((R1 + 1/C1s) = (R2 + 1/C2s) (R1 + 1/C1s) /R1R2C1C2s2 + (R1C1 + R2C2 + R1C2)s + 1 设,AT1 = R1C1 BT2 = R2C2 T1T2 = R1R2C1C2, 如果AB = 1 Vo(s)/Vi(s) = (1 + AT1s) (1 + BT2s)/ (1 + T1s) (1 + T2s) 因此,上述传递函数可以写成 Vo(s)/Vi(s) = (1 + AT1s) (1 + BT2s)/ (1 + T1s) (1 + T2s) 滞后-超前补偿器的优点 滞后-超前补偿器的优点如下:
滞后-超前补偿器的应用 滞后-超前补偿器的应用如下:
示例让我们讨论一些基于补偿器的例子。这些例子将是多项选择题,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应对竞争性考试。 示例 1: 求传递函数为 (1 + 6s) / (1 + 2s) 的超前补偿器提供的相移。 传递函数 = (1 + 6s) / (1 + 2s)。
答案: (a) 30度 解释: 超前补偿器的传递函数形式为 = (s + 1/T) 除以 (s + 1/AT) 比较: (1 + 6s) / (1 + 2s) 或 (s + 1/T) / (s + 1/AT),我们得到 A = 1/3 超前补偿器的最大相移由下式给出: 相角 = sin-1(1 - A / 1 + A) = sin-1(1 - 1/3 / 1 + 1/3) = sin-1(2/4) = sin-1(1/2) = 30度 示例 2: 下面给出的传递函数代表哪种类型的补偿器。 传递函数 = 1 + 0.5s/ 1 + s
答案: (b) 滞后补偿器 解释: 滞后补偿器的传递函数形式为 Vo(s)/Vi(s) = 1 + Ts/ 1 + BTs。 比较后,我们可以发现给定的传递函数是一种滞后补偿器。 示例 3: 增益常数K的相位超前补偿器,
答案:(d) 以上均正确 解释: 由于在增益交越点附近添加了相角,相位裕度增加。由于高频增益的增加,增益交越频率也增加。它还在整个范围内减小了斜率幅度曲线。 示例 4: 用于闭环系统控制器的超前补偿器具有以下传递函数 K(1 + s/a)/(1 + s/b)。这种超前补偿器的条件由下式给出:
答案: (a) a < b 解释: 相位超前补偿器的相角通常为正。 它由下式给出 Tan-1w/a - tan-1w/b 为了使角度为正, Tan-1w/a 应该大于 tan-1w/b。 因此,a < b 下一主题状态空间模型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