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 年印度合同法下的违约2025年6月26日 | 阅读 10 分钟 为了理解违约,首先了解什么是合同是很重要的。合同是指双方同意做某事或不某事。它还涉及合法的对价,印度合同法(1872年)中有各种条款涉及有效合同的构成。 ![]() 相反,它涉及一方对另一方做出做或不做某事的承诺。现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双方未能履行其承诺或履行其合同的一部分,那么就说合同已被违反。违约会产生法律后果。 合同违约违约是合同一方未能履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的结果。处理违约的第一项规定是《印度合同法》(1872年)第37条。该法案第37条规定了合同各方履行承诺的义务。它指出,除非根据《印度合同法》或任何其他法律的规定可以免除或豁免履行承诺,否则合同将约束各方履行其义务。简单来说,如果《印度合同法》的任何规定或任何其他法律允许,各方可以从合同义务中解脱出来。 然而,它也规定,如果承诺人死亡而未能履行其承诺,则履行承诺的义务将转移给承诺人的法定继承人,除非合同明确规定合同在死亡时终止或合同中出现任何其他相反的意图。例如,如果 A 向 B 承诺,他将在下一个星期日通过支付 1000 卢比交付货物。现在,在此之前,假设承诺人死亡。法定继承人必须在下一个星期日向 B 交付货物。 然而,在另一个例子中,假设 A 承诺为 B 绘画,报酬是一定价格。但 A 在此之前就去世了。在这种情况下,无法通过 A 的法定继承人履行承诺,因此,这种合同在承诺人死亡时即告终止。B 也不必向 A 付款。 《印度合同法》(1872年)第39条规定了一种情况,即合同的一方同意只履行合同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或者以任何方式使其无法履行其承诺;那么,承诺人可以选择在此节点终止合同。这将被称为拒绝履行合同。现在,如果承诺人拒绝履行合同,则合同终止,但另一方,即承诺人,将承担违约责任。 然而,在承诺人同意继续履行合同的情况下,其同意可以通过其言语或行为明确或隐含表示,则合同不被视为被拒绝履行,承诺人也不承担违约责任。 违约的后果合同的一方并非轻易就能否认履行承诺,如果一方拒绝履行其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中的一部分,他/她也可能面临一些违约的法律后果。本法案的第六章处理这些法律后果。本法案第六章的条款范围是第 73-75 条。 第 73 条《印度合同法》第 73 条规定了因任何一方未能履行承诺而给合同一方造成的损失或损害。根据本条规定,如果一方因另一方违约而遭受任何损失或损害,他有权就该在正常商业过程中自然发生的损失或损害,以及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已知未来可能因违约而发生的损失或损害获得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指出,受损方无权获得任何间接损失或损害。但如果双方已经说明违约可能发生的间接损失或损害,并且违约方在签订合同时已对此有所了解,那么受损方就有权获得此类间接损失或损害的赔偿。 第 73 条的最后一段陈述了本条的整体目的。这本质上为第 73 条提供了理由,该条将受损方置于如果未发生违约他原本应处的境地。在一项题为 Vedanta Ltd vs Emirates Trading Agency 2017 SC 的里程碑式判决中,法院认为,已达成合同是根据第 73 条就违约造成的损失和损害要求赔偿的必要条件。如果提出反要约而不是接受要约,则会形成一个已达成合同。 第 73 条还提到,如果原告自己也有导致其遭受损失的贡献,那么他无权获得赔偿。 第 74 条第 74 条讨论了可能以损害的真实预估或罚款形式出现的约定损害赔偿。简单来说,这意味着当双方签订合同时,他们在合同中就损害的真实预估进行了说明,这就是约定损害赔偿。然而,在提起违约诉讼时,法院可以自行决定应支付多少损害赔偿。法院适用合理性测试并据此判决损害赔偿。 还有另一笔金额被提及,通常金额非常高。这被称为罚款。提及此金额只是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罚款的目的是震慑各方,让他们不犯规。 罚款和约定损害赔偿之间的区别在于,罚款是由违约方支付给非违约方的金额。但这笔金额只是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并让各方感到恐惧。然而,约定损害赔偿是违约可能发生的真实预估损害。它是一笔合理的金额,损害的上限由各方自己设定。 第 75 条第 75 条讨论了合法拒绝履行合同的一方可能遭受的损害。本条仅适用于一方根据第 39、53、55、64 和 65 条撤销合同的情况。 要求违约损害赔偿的资格违约损害赔偿只能由已履行其合同义务或准备且愿意履行其合同义务的合同方要求。印度合同法(1872年)第 73 条和第 74 条保护非违约方的利益,确保因违约造成的损失得到赔偿。这些规定不向违约方提供任何利益。 因一方未能履行其义务而产生的损失不能向另一方追偿。合同的一方不能从自己的失败中获利,也不能处于比履行其义务时更好的境地。此外,非合同直接当事人无权根据合同要求损害赔偿。 就第三方遭受的损失要求损害赔偿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寻求赔偿的一方没有直接遭受损失,也可以要求违约损害赔偿。这是可能的,如果合同明确或隐含承认一方的违约可能导致第三方(已确定或可识别的)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非违约方可以代表受影响的第三方要求损害赔偿。 如果能够证明第三方遭受的损失是双方在签订协议时预见的或在双方的考虑范围内的,则损害赔偿要求是有效的。这允许索赔人即使他们没有亲自承担纠正违约的费用或遭受直接价值降低,也能收回可观的损害赔偿。只要显然合同的目的是考虑到此类潜在损失,受影响的个人或实体不是合同当事方的事实并不会使索赔无效。 是否可以要求利息作为赔偿?一般规则是,原告不能要求利息作为损害赔偿。然而,合同本身可能有一项双方同意的条款,即如果因违约而要求赔偿或损害赔偿,违约方还必须支付受损方遭受损失的利息。如果合同中没有写明,那么受损方需要证明他是根据惯例或习俗要求利息的。 在一项名为 **Mahavir Prasad Rungta v. Durga Dutta** (1961) 的里程碑式判决中,最高法院认为,只有当存在与赔偿一起支付利息的习俗或惯例,或者当协议中存在明示或默示的支付利息的条款时,利息才会支付。 判给损害赔偿的目的当任何两个或多个当事人签订合同时,他们之间就有隐含的理解,他们都将遵守合同的条款和条件。如果任何一方未能履行其合同的一部分,那么依赖合同的另一方很可能因不履行而遭受某种损失或损害。为了正义、公平、理性以及良心,非过错方且准备履行其义务的受损方应获得一般和特殊损害赔偿(如果有)以及公平的赔偿。这是为了使受损方恢复到签订合同之前的状态。这是基于自然正义原则,并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人应该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遭受损失。 一旦任何一方违约,合同即告终止,受损方不再承担源自合同的任何义务。然而,有过错且因其违约行为导致合同被违反的一方,则产生新的支付损害赔偿和赔偿的义务。 结论鉴于我们有《印度合同法》来规范所有合同,因此必须制定处理违约的规定。幸运的是,本法案有充足的规定来处理违约案件并向受损方判给赔偿和损害赔偿。 当合同被违反时,与合同相关的义务就结束了,但这并不是对违约方来说的。他将不得不赔偿受损方遭受的所有损失,只有这样,他才算完全摆脱了所有义务。 第 73 条是决定是否因违约造成损失或损害时必须考虑的重要规定之一。第 73 条处理未确定损害赔偿,这意味着合同中未提及任何金额需要因违约而支付给受损方。然而,另一项重要条款是第 74 条,代表已确定损害赔偿,即合同双方自行在合同中说明在违约时需要支付的固定金额。 我们遇到的另一个术语是罚款,它被认为是“恐吓金额”,这意味着它只是为了确保合同履行而让各方感到恐惧的金额。这些金额过高。 然而,法院没有义务判给合同双方提及的全部金额。相反,法院在判给损害赔偿时,必须考虑损失或损害的所有方面,并在判给任何损害赔偿之前应用合理性测试。但是,法院不能超过合同中双方为违约时应支付而确定的金额。 本质上,在判给罚款的情况下,通常会发现提及的金额过高,因此,法院必须对违约方施加合理的罚款,并且不能超过双方提及的金额,因为它不是为了弥补实际损失,而只是为了震慑各方。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