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 1872 下的欺诈与虚假陈述之间的差异

2025 年 6 月 26 日 | 阅读 11 分钟

合同成立时,印度合同法 (1872) 规定了一些必须满足的标准,合同才能有效且可执行。其中一项标准是当事人的同意。根据印度合同法 (1872) 第 14 条,当事人必须有自由同意才能使合同成为有效合同;否则,可能会影响合同的有效性。该条还提到了某些因素,如果存在这些因素,则同意不能被视为自由同意。欺诈和失实陈述也包含在此列表中。

Quasi Contract Under The Indian Contract Act, 1872

因此,可以说,如果一方当事人为了获得另一方当事人的同意而实施欺诈或失实陈述,那么被欺骗或被失实陈述的当事人的同意就被认为不是自由同意,因此使合同非法或无效。

欺诈和失实陈述可能看起来相似且相关,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印度合同法 (1872) 中有关失实陈述和欺诈的规定,并尝试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欺诈?

印度合同法 (1872) 第 17 条规定了合同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实施欺诈的情况。具体来说,简单来说,欺诈是指某人作出虚假陈述或隐瞒对合同至关重要的事实,而他这样做是为了欺骗对方与他签订合同。

根据印度合同法 1872 年第 17 条,在以下情况下可视为欺诈:

  • 当某人作出他明知不真实的虚假陈述,但仍然向对方作出该陈述,只是为了欺骗对方与他签订合同。
  • 当某人隐瞒了他知道的事实,但他仍然隐瞒。
  • 当某人向另一方作出承诺,但实际上没有意图去履行。
  • 当某一方的任何其他行为被任何法律归类为欺诈时。
  • 或为了欺骗对方而进行的任何其他行为。

合同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当事人之间的信任,即一方不会强迫另一方签订合同,从而给他或她造成损失,但这种信任的要素也可能因欺诈而丧失。欺诈的影响是,它使得合同在受影响方选择下可撤销。然而,由当事人自行决定是否撤销合同或继续履行合同。

现在的问题是:是什么促使一方当事人实施欺诈?答案是为了从中获得不公平的优势。一方可能会提供误导性信息或隐瞒任何重要信息,只是为了让另一方与他签订合同。对于当事人来说,认识到任何欺诈行为非常重要,这样可以使合同可撤销,并且在因这种欺诈而签订合同并遭受损失的情况下,还可以要求赔偿。

欺诈通常包含两个关键要素:欺骗和由此产生的损害。欺骗是指故意误导或欺骗另一方的行为,而损害是指被误导的人所经历的负面后果。欺诈可以出于获得个人利益或损害另一方的目的而实施。

欺诈的主要目的是操纵另一方根据虚假信息、失实陈述或未兑现的承诺采取行动。这种故意歪曲事实通常会导致被欺骗方遭受经济损失、法律纠纷或其他形式的损害。欺诈破坏了法律和商业关系中的信任和公平,使其成为民事和刑事案件中的严重罪行。

什么是失实陈述?

失实陈述是另一个要素,如果存在,根据印度合同法 (1872) 第 14 条,可以使合同可撤销。它已在印度合同法 (1872) 的第 18 条中定义。第 18 条包含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视为已作出失实陈述的具体案例,并且正是由于这种失实陈述,一方当事人与作出失实陈述的人签订了合同。根据第 18 条,在以下情况下可视为作出了失实陈述:

1. 无根据的陈述

这包括一方当事人作出他相信真实但实际上不真实的陈述的情况。该方将此陈述告知另一方,由于这种虚假陈述,另一方签订了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作出该陈述的一方作出了虚假陈述,受损方可以选择撤销合同,或者即使知道该陈述是虚假的,他也可以继续履行合同。这意味着此类合同将是可撤销的。但是,如果受损方因这种失实陈述遭受任何损害并希望终止合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以要求另一方赔偿他造成的损失。

2. 违背职责

根据印度合同法 1872 年第 18(2) 条,如果任何一方作出任何虚假陈述,即使是无意中,并且相信它是真实的,也将被视为违背职责。可以说,总有谨慎和诚实行事的义务,在失实陈述的情况下,这种义务被违反。由于这种失实陈述,作出虚假陈述的一方获得了不公平的优势。

3. 导致合同标的物错误

当收到失实陈述的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的行为而对合同标的物产生错误时,也发生了失实陈述。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另一方犯错的一方通常不知道另一方也会犯这种错误。

失实陈述是合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形,因为由于这种失实陈述,当事人会根据虚假信息或未能披露实质性事实来签订合同。失实陈述影响合同的有效性,并使合同成为可撤销合同。这意味着,因不准确的事实而被失实陈述并被诱使签订合同的一方可以撤销合同,甚至可以要求另一方赔偿损失。

欺诈与失实陈述的关键区别

定义

欺诈是故意欺骗对方并造成损害的行为。实施欺诈的一方作出任何虚假陈述,意图欺骗对方,即使他知道他所作的陈述是不真实的。

另一方面,在失实陈述的情况下,一方当事人无意或天真地作出虚假陈述,或者他未能披露协议的任何实质性事实。过错方的意图不是欺骗对方。然而,他的行为只会导致一种错误的印象。

意图

在欺诈的情况下,存在恶意意图。此类行为仅为欺骗对方并获得不公平的优势。明知而通过作出虚假陈述误导他人,根据印度合同法 (1872) 将被视为欺诈。

然而,在失实陈述的情况下,即使一方当事人作出了虚假陈述,该方当事人在作出该陈述时也没有恶意意图。在这种情况下,该方作出该陈述并非出于欺骗对方以获取任何不正当利益的意图。相反,作出该陈述的一方自己相信该陈述是真实的,从而排除恶意意图的存在。

要素

欺诈的要素是虚假陈述、欺骗意图、给对方造成损害,以及被欺骗方依赖这些虚假陈述。该陈述是明知故犯的,并为了获得不公平的优势。

另一方面,在失实陈述的情况下,几乎欺诈的所有要素都存在,除了欺骗意图以及明知陈述不真实。即使在失实陈述的情况下,被欺骗方也被认为依赖了虚假陈述。

补救措施

在欺诈发生的情况下,受害方可获得的补救措施包括使合同无效、撤销合同、要求欺诈者赔偿以及对该方提起法律诉讼。在欺诈案件中,对当事人还可能处以刑事处罚和监禁。

在失实陈述的情况下,可获得的补救措施包括使合同无效并终止合同、要求赔偿损失,或者受影响方还可以寻求恢复原状。失实陈述案件没有刑事处罚,但有民事补救措施。

欺骗程度

在欺诈案件中,存在欺骗的意图,这表明存在较高程度的欺骗以误导对方。它还包括更高程度的不诚实和不道德行为。

在失实陈述的情况下,欺骗的程度各不相同,因为在发生无辜错误的情况下有所不同,而在发生疏忽遗漏的情况下有所不同。

对有效性的影响

在欺诈的情况下,受欺诈的一方可以选择违反合同,换句话说,他可以使合同无效,并免除合同产生的任何义务。然而,即使他明知对方欺骗他签订合同,他也有权继续履行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方继续履行合同,他可能无法要求因欺诈造成的任何损失。然而,如果他选择终止合同,那么他可以要求赔偿因欺诈造成的所有损失。

在失实陈述的情况下,该方也有选择是撤销合同还是继续履行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受影响方也可以要求赔偿。

披露

在欺诈的情况下,欺诈方积极隐瞒事实或作出虚假陈述以欺骗对方。该方故意试图误导他人。

然而,在失实陈述的情况下,不存在积极隐瞒任何事实。相反,该方由于疏忽而遗漏披露任何事实,或作出任何他自己不相信为真实的虚假陈述。

法律后果

欺诈被视为更严重的罪行,并且有可能对该方提起刑事指控或处罚。与其他刑事罪行一样,在欺诈案件中,被告也可能受到监禁、罚款或任何其他惩罚。

在失实陈述的情况下,受失实陈述影响的一方没有刑事救济。相反,他只有合同救济。这些合同救济包括撤销合同、损害赔偿或罚款。

示例

欺诈的一个例子是,卖家明知他出售的房产有严重的机械故障,但仍未告知对方,而是将房产卖给他。如果对方知道这些问题,他可能就不会买了,因此,卖家通过不告知对方来隐瞒事实,以欺骗他签订销售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卖家犯了欺诈罪。

失实陈述的一个例子是,房屋卖家向买家作出陈述,说房屋状况良好。但屋顶有一个小损坏,导致漏水问题。卖家在作出陈述时并不知道这一点,他的陈述是无辜的,并不是为了欺骗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卖家对事实作了失实陈述,在这种情况下,买家也可以撤销合同。

比较图表

差异基础欺诈虚假陈述
定义根据印度合同法 (1872),当某人为了欺骗他人而使其签订合同时,即构成欺诈。印度合同法 (1872) 下的失实陈述是指某人向他人作出任何他自己相信为真实的虚假陈述。
相关条款欺诈已在印度合同法 (1872) 的第 17 条中定义。失实陈述已在印度合同法 (1872) 的第 18 条中定义。
意图在欺诈案件中,实施欺诈或作出虚假陈述的人有欺骗他人的意图。失实陈述不包含意图。这种陈述通常是无意中作出的。
知晓虚假作出虚假陈述的人知道该陈述是虚假的。作出陈述的人自己相信该陈述是虚假的。
合同效力合同在被欺骗方选择下是可撤销的,他们还可以要求损害赔偿合同是可撤销的,但除非证明存在疏忽,否则不能要求损害赔偿。
举证责任证明欺诈意图的责任在于指控欺诈的一方。证明失实陈述的责任在于声称依赖失实陈述的一方。
可提供的补救措施受损方可以
  1. 撤销合同。
  2. 要求赔偿所遭受的损失。
受损方可以
  1. 撤销合同。
  2. 除非证明存在疏忽,否则不能要求损害赔偿。
示例卖方明知故犯地出售有缺陷的汽车,并虚假声称其状况完好。卖方错误地假设并陈述二手车是 2020 年款,但实际上是 2019 年款。

结论

许多时候,当事人会混淆是否发生了欺诈或失实陈述。虽然欺诈和失实陈述都涉及合同交易中的不正确陈述或遗漏,但它们在意图和后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欺诈涉及故意欺骗另一方的行为,通常目的是造成损害或获得不公平的优势。欺骗行为是故意的,这使得欺诈成为一项更严重的罪行,可能导致民事和刑事处罚。另一方面,失实陈述可能在没有欺骗意图的情况下发生。它可能源于疏忽、无辜的错误或对所陈述的陈述的真实性抱有真诚的信念。与欺诈不同,失实陈述缺乏恶意意图,这通常使其在法律上不那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