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 年印度合同法下的可撤销合同

2025 年 6 月 27 日 | 阅读 15 分钟

可撤销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在特定法律条件下,其中一方或双方都可以修改或取消合同的协议。然而,并非所有合同都属于可撤销合同的范畴;需要满足某些法律条件才能将任何协议视为可撤销合同。取消任何可撤销合同最常见的方式是发现其存在法律缺陷。

Voidable Contracts under The Indian Contract Act, 1872

然而,使合同无效最常见、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双方同意。这种方法可能是使任何合同无效的最友好的方式。

可撤销合同还可以定义为双方之间的正式协议,该协议可能因多种法律原因而失效,例如:

  • 虚假陈述或欺诈:当一方当事人被误导或欺骗而签订合同时。
  • 胁迫或恐吓:如果一方当事人违背其意愿被强迫达成协议。
  • 缺乏能力:当一方当事人缺乏签订合同的合法能力时,例如未成年或精神不健全。
  • 事实错误:如果双方在对基本事实的共同误解的基础上达成协议。

这些理由允许一方根据具体情况和适用的法律原则选择执行合同或宣布合同无效。

什么是可撤销合同?

可撤销意味着可以被撤销。可撤销合同是指,如果合同中存在任何法律缺陷,任何一方都可以撤销的合同。然而,如果拥有撤销合同机会的一方未这样做,那么该可撤销合同将成为有效合同。通常,只有合同中的一方会因合同中的法律缺陷或错误而受损。这是因为合同中的错误通常可能是由另一方实施的欺诈或欺骗造成的。

在 Bawlf Grain Company v Ross 一案中,一位小麦生产商在醉酒状态下签订了一份出售小麦的合同。后来,小麦价格上涨,因此,这位小麦生产商未能履行其合同义务。在这项里程碑式的裁决中,法院认为,在双方醉酒状态下签订的合同将是可撤销合同,而在此案中的受损方可以以此为由撤销该可撤销合同。

通常,当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不作为(例如欺诈或虚假陈述)而不同意合同条款时,合同即为可撤销。起初,双方都认为合同有效且可强制执行。然而,受损方可能后来会发现提供法律依据来使协议无效的事实或情况。在发现这些问题后,受损方可能会决定合同条款不再对其具有约束力。

接受可撤销合同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尽管知道对方已欺骗、虚假陈述或欺骗第一方与其签订合同,但受骗方未采取任何行动撤销合同,而是继续履行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将认为第一方已接受合同。简单来说,也可以说第一方已以与没有对方欺诈时签订合同相同的方式批准了合同。此外,在批准此类可撤销合同后,它将成为有效合同,合同双方都有义务履行其各自的部分。

可撤销合同的拒绝履行

拒绝履行是受对方欺骗而签订存在法律缺陷合同的另一方采取的另一种选择。在发现合同存在法律缺陷使其可撤销后,受骗方可能拒绝遵守合同条款。然而,因此,合同双方之间可能会产生争议,因为另一方不同意这种法律缺陷,并希望另一方履行其合同义务。现在,在这种情况下,受骗方可以选择诉诸法院宣布合同无效,并根据使合同可撤销的理由拒绝履行合同。

然而,有时欺骗或欺诈另一方的当事人可以提起违约诉讼,使另一方蒙受损失。这可能是一个困难的局面,应咨询合格的律师来处理该问题。

基于合同形成缺陷的可撤销合同

《印度合同法》1872 年规定了有效合同形成所需的要素。如果合同缺少其中任何要素,则该合同可能被视为可撤销。该法规定,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必须包含以下要素:

  1. Offer
  2. 接受
  3. 注意事项
  4. 合法目的
  5. 合法能力

合同要有效,必须具备上述所有标准。然而,如果其中任何标准存在缺陷,则可能导致合同可撤销。《印度合同法》1872 年还规定,与精神不健全者签订的合同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例如,如果一个人与精神不健全者签订了合同,那么这种合同也将是可撤销合同,因为它被认为是有效合同形成能力标准中的缺陷。

基于受损承诺的可撤销合同

受损承诺是指一个人隐藏了向他将要签订合同的另一方提供的必要重要信息。如果另一方知道了这些信息,他可能就不会签订合同了。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这一点。假设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签订合同出售他的房屋。他知道他房屋的地基不够坚固,有随时倒塌的风险。卖方未向买方披露此信息。然而,事实是,如果买方知道这一点,他可能就不会达成协议。但是,他没有被告知此信息,并签订了合同。因此,这将构成买方受损的承诺,因此,此合同将被视为可撤销合同。买方可以拒绝履行此合同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宣布合同无效。

根据《印度合同法》1872 年的可撤销合同

根据《印度合同法》1872 年第 2(i) 条,可撤销合同是指那些合同,只要任何一方或双方决定使其创建的合同无效,这些合同就一直有效。大多数可撤销合同是由一方当事人未获得自由同意造成的。然而,当该方事后接受条款和条件时,他们就使合同成为有效合同。但是,他也有权不使合同生效,这将使合同无效。

可撤销合同是指通过胁迫、欺骗或不当影响或其他《印度合同法》1872 年规定的非法手段获取一方当事人同意而形成的合同。

例如,假设 A 威胁 B,枪口对准 B,以极低的价钱将他的房子转让给 B,由于这种威胁,B 同意了并签署了合同。那么,这将是可撤销合同,因为如果不存在威胁,他不会将他的房子转让给 A。因此,在上述情况下,B 的同意不是自由的,因此,这将使合同可撤销。由于此合同可撤销,B 可以随时取消它,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宣布合同无效。

缺乏自由同意(第 19-19A 条)

根据《印度合同法》1872 年第 19 条和第 19A 条,一方当事人的同意不是自由的合同将被视为可撤销合同,并且由该方选择取消合同或继续履行合同。

根据第 19 条和 19-A 条使合同可撤销的要素是

  • 强制类型转换
  • 不当影响
  • 欺诈
  • 虚假陈述

强制类型转换

根据《印度合同法》1872 年第 15 条,当一个人威胁或做任何被《印度刑法典》1860 年禁止的行为,意图强迫另一个人同意做某事,或者威胁或实际扣押属于该人的任何财产时,就构成胁迫。然而,一个人实施这些非法行为的地点是否属于《印度刑法典》1860 年适用的地点无关紧要。

假设 A 先生通过刑事恐吓胁迫 B 先生签订合同。这一切都发生在公海的一艘英国船上,由于胁迫,B 先生签订了合同。尽管 A 的行为在英国法律下并非非法,并且《印度刑法典》第 506 条在英国也不适用,但根据《印度合同法》1872 年第 115 条,此合同仍将是 B 可撤销的。在此,如果 A 先生就 B 的违约提起诉讼,那么 B 可以辩称合同是可撤销的,法院可以宣布合同无效,并免除 B 的所有合同义务。

不当影响

《印度合同法》1872 年第 16 条规定了“何时构成不当影响”。根据本条,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将被认为对另一个人施加了不当影响,即:

“如果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人的意志行使任何形式的控制,或者简单地说,如果那个人由于与另一个人的关系而能够对另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控制”。

这可以在以下情况下发生:

  • 如果该人对另一方有明显的或真实的权威。
  • 例如,如果双方之间存在信托关系。例如,信托人与受托人、律师与客户或老师与学生。
  • 如果任何人利用其支配地位强迫对方签订合同。

《印度合同法》1872 年第 19 条还规定,一方当事人因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不当影响而签订的合同,将成为可撤销合同,由受到不当影响的一方选择。受影响方可以拒绝完全履行合同,或者他可以选择根据某些条款和条件履行合同,但这仅在他愿意履行的情况下。

欺诈

根据《印度合同法》1872 年第 17 条,当合同的任何一方作出承诺但无意履行,或积极隐瞒某些重要信息,或作出虚假陈述,导致另一方同意与他签订合同时,即构成欺诈。

马德拉斯高等法院在 **Kopparthi Venkataratnam And Anr. vs. Palleti Sivaramudu And Anr (1939)** 一案中认为,根据《印度合同法》1872 年第 19 条,任何因欺诈、虚假陈述或胁迫而签订的合同都将被视为可撤销合同。因此,如果一方的同意是通过欺诈或未披露必须披露给另一方的事实而获得的,那么此类合同也将是可撤销合同。

然而,也有裁定认为,如果受影响方有机会通过普通审慎发现被实施欺诈方所隐瞒的事实,那么该合同将不被视为可撤销合同。

虚假陈述

根据《印度合同法》1872 年第 18 条,当一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供虚假信息或不正确信息时,即构成虚假陈述。然而,重要的是,它必须是无意识地提供的;否则,它将属于第 17 条,即欺诈。

如果任何一方因该虚假陈述而签订合同,那么根据该方的选择,该合同也将是可撤销合同。此外,如果该方因这种虚假陈述遭受了任何损失,他也可以要求赔偿。受影响方可以选择宣布合同无效。

欺诈与虚假陈述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欺诈的情况下,提供信息的人自己不相信其真实性,而在虚假陈述的情况下,提出信息的人也相信其真实性。

对方妨碍履行(第 53 条)

当双方之间存在相互承诺做某事时。现在,如果一方准备好并愿意履行其合同义务,但另一方却采取了某种行为,导致其无法履行其义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另一方可以使合同可撤销,因为他被阻止履行其承诺。

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履行(第 55 条)

根据《印度合同法》1872 年第 55 条,如果合同有规定履行时间的,则该合同必须在该时间范围内履行;否则,因延误而受影响的一方可以选择使合同无效。

然而,如果合同中没有规定时间,则必须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

撤销的后果(第 64 条)

第 64 条讨论了有权使合同无效的一方撤销合同后可能发生的后果。当一方撤销合同,另一方就从该合同的所有义务中解脱出来。此外,撤销合同的一方必须将他从合同中获得的所有利益尽可能地退还给另一方。同样,可撤销合同的撤销可以通过通信或按照通信或报价撤销中规定的条件进行。

什么使合同可撤销,由另一方选择?

在名为 **"Mohd. Hussain vs. Fida Hussain And Anr"** (1951) 的一项里程碑式判决中,旁遮普和哈里亚纳邦高等法院认为,《印度合同法》1872 年第 19 和 19A 条明确规定,如果一方的同意是通过欺诈、强制、不当影响或虚假陈述获得的,那么合同可由该方选择撤销,并且他可以取消合同。

然而,通过欺骗获得同意的一方可以坚持执行合同,就好像合同是有效的一样。

可撤销合同的类型

1. 最初可撤销的合同

根据《印度合同法》1872 年第 19 条,如果协议的任何一方的同意是通过欺诈、胁迫、虚假陈述或不当影响获得的,那么合同将被视为可撤销合同。

在这里,在合同形成之初,只需要同意,而这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自由的,因此,此类合同将在最初阶段就可撤销,而不是以后。

然而,对此也有例外,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合同将不被视为可撤销合同。

  1. 《印度合同法》第 19 条本身讨论了例外情况,即在一方保持沉默或作出虚假陈述(属于《印度合同法》第 17 条,构成欺诈)而获得同意的情况下,其同意被视为有效的。但是,如果该方发现了对方沉默或虚假陈述的事实,并且他进行了普通审慎的调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此类合同将不被视为可撤销合同。
  2. 第二个例外是合同形成的基本要求,即自由同意。这意味着,如果另一方的同意不是通过欺诈、胁迫、虚假陈述或不当影响获得的,那么此类合同将不是可撤销合同。

2. 后来可撤销的合同

这类合同在其初始阶段并非可撤销。相反,它们在形成时是有效的。第 19 条的要素不适用于此类情况,例如欺诈、胁迫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某些事件或情况,这些有效合同会变得可由一方或双方选择撤销。适用于此类合同的《印度合同法》的各种条款是第 39、53 和 55 条。

  1. 第 39 条(拒绝履行承诺的影响)
    根据本条,当合法合同的一方在合同形成后的后期,无法履行其承诺或完全拒绝履行其承诺时,在这种情况下,受影响方可以选择根据本条使合同可撤销。
  2. 第 53 条(妨碍合同所依据事件发生方的责任)
    根据《印度合同法》1872 年第 53 条,当合同的一方阻止另一方履行其义务或合同的一部分,并且仅仅由于他的行为导致另一方本来准备好并愿意履行其部分义务而现在无法履行其部分义务时,合同可由受影响方选择撤销。进一步,如果他因合同未履行而遭受任何损失,他可以要求对方赔偿。
  3. 第 55 条(在时间重要的特定期间未能履行条件的影响)
    在这种合同中,如果合同的履行有规定时间,或者换句话说,时间是合同的本质,并且如果另一方未能在他规定的时间之前履行其承诺,那么受影响方可以取消合同,因为合同在规定时间到期时即变为可撤销。此外,受影响方可以选择取消整个合同,或者取消合同中未履行部分。
    • 时间不重要的履行失败的影响
      在时间不是合同本质的合同中,并且如果双方未规定时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承诺人未能及时或在合理期限内履行合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合同不会变得可撤销。然而,如果承诺人因延迟而给承诺人造成任何损失,那么承诺人必须赔偿承诺人此类损失。
    • 接受在约定时间以外的时间履行的影响
      假设合同的履行有规定时间,但未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但后来承诺人履行了其承诺,并且承诺人也接受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将被认为由于承诺人接受了履行,即使在规定时间之后,他也不能 later 要求赔偿。

3. 法律可撤销的合同

如果承诺方因其选择使合同可撤销而取消合同,则另一方免除了其承诺义务。此外,如果取消合同的一方从合同中获得了任何利益,那么该方有责任尽可能地将利益退还给另一方。同样,可撤销合同的撤销可以通过通信或按照通信或报价撤销中规定的条件进行。

可撤销合同可以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吗?

我们知道,受影响方有权选择继续履行合同或使合同无效并终止合同。假设出现一种情况,即一方在意识到合同可撤销的事实后,在合理时间内撤销了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与合同相关的义务也随之消灭。然而,假设一方即使在得知合同可撤销的事实后,未在合理时间内撤销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合同将成为有效合同。

此外,即使在一方知晓对方的欺诈和欺骗行为导致其签订合同时,如果他继续遵守合同条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合同将不会变得可撤销,而是会变为有效合同。这是因为这将视为受影响方对合同的接受。

换句话说,可撤销合同是否可以变为有效取决于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然而,事实是,无效合同在任何情况下都永远不会变为有效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