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中的增量模型

13 May 2025 | 5 分钟阅读

软件工程中用于软件产品创建的技术或方法称为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模型,它们由项目的目标决定。创建的模型将概述为实现这些阶段而遵循的程序,以及每个迭代级别的软件如何生产。

增量开发正在软件行业掀起一股热潮。在这个最流行的软件开发范式中,软件需求在 SDLC 过程中被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来处理,遵循增量 SDLC 过程的每个阶段。

本教程将探讨软件工程中增量模型的四个阶段,这些阶段可以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效率并产生更高质量的软件。在深入研究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增量模型的定义、类型和应用场景。

增量模型:它是什么?

增量模型是一种软件开发过程,其中需求被划分为软件开发周期的多个独立模块。在此模型中,每个模块都经历需求、设计、实现和测试阶段。每个后续模块的发布都会在先前版本的基础上添加功能。该过程一直持续到实现完整的系统。

根据常用的增量方法(有时也称为连续版本模型),软件需求被分离或分解为SDLC(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几个独立模块或增量。每个增量都遵循 SDLC 增量模型的步骤,并作为独立项目进行处理。迭代模型听起来就是这样。尽管如此,增量方法也被称为迭代增强方法,因为它是在迭代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根据增量方法,我们分小步而不是一次性地实现目标。

增量模型阶段

以下图表展示了 SDLC 增量模型的各个阶段。请看。

Incremental Model

增量模型的各个阶段如下:

1. 需求分析:在增量模型的第一个阶段,产品分析专家识别需求。需求分析团队理解系统的功能需求。为了在增量模型下开发软件,此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设计与开发:在 SDLC 增量模型的此阶段,成功完成了系统功能的设计和开发方法。当软件开发新的功能时,增量模型会使用设计和开发阶段。

3. 测试:在增量模型中,测试阶段会检查每个现有功能以及附加功能的性能。在测试阶段,使用各种方法来测试每个任务的行为。

4. 实现:实现阶段实现了开发系统的编码阶段。它包括在设计和开发阶段设计的最终编码,并在测试阶段测试功能。完成此阶段后,产品的运行数量得到增强和升级,直至最终的系统产品。

增量模型:何时使用?

以下情况是增量模型最常使用的场合:

  • 需求已理解、定义明确且预先已知。
  • 然而,有些标准需要时间。
  • 有必要提前发布产品或更快地推向市场。
  • 资源不足,或工程团队缺乏必要的技能。
  • 以产品为导向的公司创建自己的产品。
  • 它们利用新技术。
  • 存在高风险的目标或特性。
  • 项目开发周期较长。

那么,增量模型有哪些阶段?让我们来检查一下增量模型的四个阶段。

增量模型的优缺点

增量模型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使用增量模型有许多优点,其中一些列出如下:

  1. 增量开发满足了软件的所有目标和规范。
  2. 增量策略是处理灵活性和成本的明智方法。在开发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需求和范围都可能发生变化。
  3. 该模型易于验证和调试。
  4. 通过这种策略,我们可以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更早、更快地创建功能性软件。划分工作量可能会缩短完成时间。
  5. 有了这个架构,客户可以对每个构建发表评论并做出回应。
  6. 增量模型易于识别错误。由于危险部分在迭代过程中被发现和修复,风险管理变得更容易。
  7. 在开发阶段的早期,可以确定产品最重要的实际功能。

增量模型的缺点

以下列出了一些增量模型的缺点:

  1. 这种方法需要仔细的设计和规划。
  2. 它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而精确的描述,以便将其分解并逐步重建。如果从一开始就不理解需求,那么增量的整个意义将大打折扣。因此,如果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开始没有收集所有需求,系统设计可能会遇到问题。
  3. 在一个单元中修复一个问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为它必须在其他单元中进行修复。
  4. 迭代阶段不重叠且不灵活。

总结

有其他模型用于创建软件和实现预期目标,但增量建模满足了所有预期目标。根据增量方法,我们分小步而不是一次性地实现目标。当无法立即做出决定,并且需要一种有条理的方法时,就会使用此模型。该范式主要用于需求明确且软件需要 100% 准确的情况。

本教程讨论了软件工程中增量模型的定义、类型、应用时机、阶段以及优缺点。希望本文能帮助您了解如何构建增量模型,并帮助您取得更大的成功。


下一主题敏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