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禁止嫁妆法

2025年7月1日 | 阅读 8 分钟

为了制止嫁妆(定义为与婚姻相关的任何承诺或交换的有价物或财产)这种陋习,印度于1961年出台了《嫁妆禁止法》。由于未兑现的嫁妆要求经常是导致与嫁妆相关的暴力事件的原因,最初的立法在制止暴力方面被证明是无效的。

The Dowry Prohibition Act, 1961

为了解决这些不足之处,该法案于1984年进行了修订,以区分嫁妆和真正的结婚礼物。它要求提供一份详细的礼物清单,包括捐赠者的姓名和价值。同时,印度刑法(IPC)中增加了一些与嫁妆相关的罪行,包括与嫁妆有关的残忍行为、嫁妆死亡以及协助和教唆自杀。这些修正案旨在保护女性免受因嫁妆纠纷而遭受丈夫或姻亲虐待。2005年《保护妇女免受家庭暴力法》的通过,为家庭暴力受害者(包括与嫁妆相关的骚扰)提供了更多的法律保护。

嫁妆制度背后的原因

  • 嫁妆制度的根源往往在于根深蒂固的传统和文化信仰。过去,人们认为这是为新娘提供婚姻后经济保障的一种方式。
  • 社会经济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咎于嫁妆制度的盛行。家庭可能将其视为提高其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
  •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性别不平等。在女性经常被边缘化的文化中,嫁妆可能被视为抵消抚养女儿的所谓成本的一种方式。
  • 社会期望和社会压力也是重要的因素。家庭常常屈服于同辈压力,为了确保女儿的婚姻成功,可能会感到有义务遵循这种传统。

嫁妆制度的影响

  • 嫁妆制度严重地维持了性别不平等。它宣扬了女性是家庭经济负担的错误观念。
  • 这种做法常常导致骚扰、家庭暴力,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与嫁妆有关的死亡。婚后,新娘经常面临持续要求更多嫁妆。
  • 嫁妆制度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影响。新娘的家庭经常面临极度的经济困难,导致债务和贫困。
  • 嫁妆制度的一个常见影响是偏爱男性后代。给女儿嫁妆的经济负担是这种性别比例失衡的直接原因。

嫁妆制度的法律改革解决方案

为了制止嫁妆要求并惩罚违法者,严格遵守现行法律至关重要。这些法律包括《嫁妆禁止法》和《印度刑法》第498A条。

  • 教育倡议: 长期改变需要实施全面的教育和宣传计划,质疑社会规范并促进性别平等。
  • 经济赋权: 通过为女性提供经济机会,我们可以减少她们对外部收入的依赖,从而使她们不易受到嫁妆的要求。
  • 社区参与: 促进社区参与反对嫁妆制度,并帮助那些选择不遵循此制度的夫妇,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威慑。
  • 支持服务: 建立易于获得的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对于嫁妆相关虐待受害者的康复和整体福祉至关重要。
  • 媒体与娱乐: 媒体和娱乐业可以将积极的、无嫁妆的婚姻描绘成常态,这有助于改变社会态度。

嫁妆制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法律改革、教育、经济赋权、社区参与、支持服务和媒体影响可以结合起来,显著地推进结束这一有害做法和促进社会正义的目标。

本法案下的嫁妆定义

本法案中的“嫁妆”一词是指任何财产或有价证券,以如下方式之一给出或承诺给出:直接或间接。

  • 婚姻的一方给另一方,或者
  • 由任何一方的父母,由任何其他人,给婚姻中的任何一方,或由第三方。

此类嫁妆规定可以在相关方结婚时、结婚前或结婚后的任何时间做出。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存在穆斯林个人法(Shariat),则“嫁妆”一词不包括聘礼或麦赫尔(mahr)。

本法案适用《1860年印度刑法》第30条关于“有价证券”的定义。

提供和接受嫁妆

《1961年嫁妆禁止法》明确禁止嫁妆制度。

该法案第3条规定了对参与嫁妆相关活动的个人的处罚。规定任何人在该法案生效后给予或接受嫁妆,或协助给予或接受嫁妆的,将承担后果。

The Dowry Prohibition Act, 1961

新郎的此类犯罪将面临至少五年监禁和至少一万五千卢比的罚款,或与嫁妆价值相等数额的罚款,以较高者为准。法院在有充分记录的特殊情况下,可以判处被告少于五年的监禁。

要求嫁妆的处罚

根据该法案第4条,任何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向新娘或新郎的父母、监护人或亲属要求嫁妆的人,将面临至少六个月的监禁,最高可达两年。此外,还可能处以最高10,000卢比的罚款。

禁止广告

根据第4A条,任何通过任何媒体(包括报纸、期刊或其他方式)为以婚姻为交换的财产、生意、金钱或任何其他资产的份额做广告的人,将面临至少六个月的监禁,最高可达五年。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还可能处以最高一万五千卢比的罚款。

免税

第(1)款中的任何内容均不适用于以下情况,也不与其相关:

  • 在没有事先要求的情况下,在结婚时赠送给新娘的礼物。但是,这些礼物必须按照本法案规定的规则维护的清单进行记录。
  • 在没有事先要求的情况下,在结婚时赠送给新郎的礼物。但是,这些礼物必须按照本法案规定的规则维护的清单进行记录。
  • 由新娘或其亲属代表赠送的礼物,前提是这些礼物是习俗性的,且其价值相对于赠送者的经济状况而言并不算过分。

为妻子或其继承人利益的嫁妆

  1. 可能出现嫁妆由非缔结婚姻的女性收到。在这种情况下,该人必须按照特定的规则将其转让给该女性。嫁妆转让应在三个月内完成
    • 如果嫁妆是在婚前收到的,则必须在结婚之日起三个月内转让。
    • 如果嫁妆是在结婚时或结婚后收到的,则必须在收到之日起三个月内转让。
    • 如果嫁妆是在女性未成年时获得的,则需要在她年满十八岁后三个月内转让。嫁妆持有者有义务为女性的利益持有该资金,直至转让完成。
  2. 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未按要求转让财产,违规者将面临至少六个月、最多两年的监禁。还可能处以5,000卢比或更多的罚款,但不得超过一万卢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监禁外,还可以同时处以罚款。
  3. 如果准备接受嫁妆的女性在收到之前死亡,嫁妆将从其持有者转移给她的继承人。
    • 如果没有子女,则转移给她父母,或者
    • 转移给她子女,并在转让后由信托持有。

如果某人被发现疏忽未能以规定方式转让财产,法院将因未能将财产转让给应得的女性、她的继承人、父母或子女而惩罚他/她。法院将处以罚款,并追回财产或其等值金额,并将其转让给应得的人(即女性、她的继承人、父母或子女)作为嫁妆。

依据相应条款的处罚

  • 给予此人一个截止日期,要求其将财产转让给应得的女性、她的继承人、父母或子女。
  • 如果违规者不服从,则追回财产的总价值作为罚款,并将其给予有权获得该财产的女性、她的继承人、父母或子女。
  • 本条规定的其他规定不受影响。

对罪行的理解

尽管有1973年《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但本法案下的罪行适用以下规则

  • 此类罪行不得在任何低于都市治安官或一级司法治安官的法院审理。
  • 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法院才能认定犯有本法案规定的罪行
    • 根据其了解或警方报告,其中详细说明了罪行的细节。
    • 在受害者、其父母、家庭成员或经授权的福利机构或组织提出投诉后。
  • 经判决犯有本法案规定的罪行,都市治安官或一级司法治安官可以判处本法案规定的任何刑罚。
  • 在本款中,“认可的福利机构或组织”是指获得联邦或州政府正式认可的社会福利机构或组织。

注意:本法案定义的任何罪行均不受1973年《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六章规则的约束。

被冒犯方的辩护

尽管有现行任何其他法律的规定,一个人就其受到的冒犯所作的陈述,不会导致对该人提起本法案下的起诉。

特定情况下的举证责任

当某人根据第3条被指控收受嫁妆或协助收受嫁妆,或根据第4条被指控要求嫁妆时,其有法律责任证明自己的清白。

此后,1961年《嫁妆禁止法》

为了减少嫁妆制度这一印度根深蒂固的社会弊端的蔓延,已经实施了多项立法措施。《1961年嫁妆禁止法》明确禁止以任何形式索要嫁妆。但即使有这项立法,嫁妆制度至今仍是印度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

The Dowry Prohibition Act, 1961

印度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社会观念是嫁妆制度的根源。为了成功结束这一做法,必须对这些观念进行重大改变。

教育和宣传活动被证明是解决嫁妆制度引起的问题的关键要素,因为主要重点应该是打破传统观念,并以更具包容性和尊重的方式对待社会,将这一无耻的行为边缘化。必须通过教育赋予女性权力,使她们能够为自己的权利发声,拒绝接受嫁妆。同时,在家庭中向女儿灌输平等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使她们理解婚姻是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之上的,而不是一种交易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