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中一致性聚类的实现

2025 年 3 月 3 日 | 阅读 9 分钟

Python 中的共识聚类简介

在 Python 中,共识聚类(Consensus Clustering)指的是聚合多个聚类结果,以提供一个更准确地反映数据潜在结构的共识答案。这种方法通过结合多个聚类结果(通常来自不同的算法或初始化),创建一个稳健的最终分区。通常,该过程包括构建一个共识矩阵,该矩阵记录了数据点在多次运行中属于同一簇的共现情况。然后,使用共识矩阵获得最终的聚类结果,通常使用层次聚类或其他共识技术。可以使用 Python 包,例如 `scikit-learn` 来实现基础聚类算法,以及自定义代码来管理聚合过程。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稳定性,并降低对初始化和算法波动的敏感性。

当前聚类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

  • 当前的聚类算法并非都能满足所有需求。处理大型数据集和多维度数据因时间复杂度而具有挑战性。
  • 这些技术(尤其是在基于距离的聚类中)的有效性取决于“距离”定义的精确程度。这种定义可能效果不佳,尤其是在多维域中。
  • 在没有简单距离度量的情况下,必须“精心定义”它,这很困难,尤其是在高维环境中。
  • 聚类算法的结果可以有多种解释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任何方式理解。这种解释的模糊性进一步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

共识聚类

共识聚类是一种通过合并来自多个聚类算法运行的数据来提高聚类分析韧性的方法。它通过比较不同运行之间的共识来评估已识别簇的稳定性,并有助于确定数据的理想簇数量。该技术有助于缓解聚类算法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簇相关见解的可视化表示使用户能够研究和理解已识别簇的特征。在具有挑战性的簇分析主题中,共识聚类有助于获得更一致和可靠的结果。

共识聚类的工作原理

  • 分区生成
    • 在此阶段,使用不同的数据属性子集、具有不同偏差的各种聚类方法、各种聚类参数和整个数据集的各种随机子样本,对多个数据对象进行分区。
    • 创建第一个分区后,我们继续在分区之间创建共识,并根据先前创建的共识创建进一步的分区。
  • 共识生成
    通过共识函数在数据分区之间生成共识,该函数通常通过以下方法获得:
    • 中值划分
      • 在基于中值划分的方法中,数据点根据它们的相似性指数进行分组,该指数由 F 度量和 Rand 指数等度量确定,这些度量评估数据点之间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 该过程从根据相似性将数据划分为初始组开始。
      • 然后计算这些组的中值,并使用这些中值来形成新的分区。
      • 关键思想是通过最小化组内不相似性和最大化组间差异来迭代地改进分区。
      • 这种方法在聚类和分类任务中特别有用,目标是找到数据中的自然分组。
      • 通过关注中值,该方法对异常值具有鲁棒性,可提供稳定可靠的分区。
    • 基于共现的方法
      • 此方法中有三种技术:
        1. 基于投票和标记的方法
        2. 基于共现矩阵的方法
        3. 基于图的方法。
      • 通过找到与现有共识的关系,标记/投票技术创建新簇。
      • 每个实例根据其簇分配获得一票,并相应更新共识和簇分配。
      • 基于图的方法创建一个加权图来表示多个簇,并通过最小化图的切割来确定最佳分区,而基于共现矩阵的方法通过分析数据点的相似性来基于共现矩阵创建新簇。
      • 基于中值划分的方法是迭代的,它会重新计算中值并改进分区以提高准确性和一致性。此方法可以处理各种数据类型和尺度,使其适用于图像分割和营销中的客户细分等各种应用。
      • 其适应性使其适用于广泛的任务,包括大型数据集的聚类、营销中的客户细分和图像分割。
      • 由于它可以处理类别数据和数值数据等多种数据类型,因此适用于各种分析任务。由于该方法关注中值,因此可以确保稳定的分区,并且即使在噪声数据的情况下,结果也是一致且可靠的。

在 Python 中实现共识聚类

现在,我们将通过下面的示例了解如何在 Python 编程语言中实现共识聚类。

示例

输出

An Implementation of Consensus Clustering in Python

说明

该代码使用 K-means 和层次聚类开发了一种共识聚类技术。它首先生成数据的随机样本。K-means 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随机初始化重复运行(n_iterations)将数据划分为预定数量的簇(n_clusters)。每次运行后,都会更新一个共识矩阵,该矩阵跟踪数据点分配到同一簇的频率。每次运行后都会对共识矩阵进行平均,生成一个归一化矩阵。

之后,将共识矩阵转换为距离矩阵,显示数据点之间的差异。将层次聚类应用于此距离矩阵后,树状图被划分为所需的簇数,从而产生最终的簇标签。最终共识矩阵显示为热图,显示了多次聚类运行之间的相似性,有助于查找稳定的簇。

共识聚类的一些优点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使用共识聚类的一些关键好处。

  1. 鲁棒性:共识聚类通过合并多次聚类运行的结果,提高了鲁棒性,并减轻了对初始化决策的敏感性。通过生成一个表示数据点聚在一起频率的共识矩阵,它减少了随机起始点的影响,尤其是在 K-means 等技术中。通过消除噪声和异常值,该方法突出了多次运行中的一致模式。特别是在复杂和嘈杂的数据集上,最终的聚类解决方案代表了稳定的一致分组,并提供了数据结构更准确、更可信的表示。
  2. 簇验证:通过合并来自多次聚类运行的数据,共识聚类通过评估已找到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来验证簇。它提供了关于簇在不同条件或方法下有多稳定的信息。通过评估聚类解决方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并确保找到的分组的重要性和鲁棒性,共识聚类提高了聚类过程的整体可靠性。
  3. 稳定性评估:共识聚类中的稳定性评估评估了由不同方法或迭代生成的簇的一致性。它通过比较不同运行的聚类结果来评估簇的可重复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找到相同的簇表明结果是可靠的,并且不受数据或分析参数变化的影响。这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聚类解决方案。
  4. 降噪:在共识聚类中,降噪包括减少异常值和冗余数据对簇形成的影响。组合多个聚类结果可以减少离群数据点的影响,从而产生更可信、更有意义的簇。通过关注数据的实际潜在结构,该过程提高了聚类结果的准确性。通过降噪,共识聚类通过减少异常值和无关数据的影响来提高簇的准确性。它通过减少噪声数据的失真、突出一致模式和统一各种聚类结果来提高整体簇的质量和可靠性。
  5. 更好的泛化能力:共识聚类通过平均多个聚类算法或运行的结果来提高泛化能力。此过程可以减轻过拟合的风险,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聚类解决方案过于针对特定数据特征或算法偏差时。通过综合数据的不同视角,共识聚类识别出更具普遍适用性、对单个方法特性不敏感的模式。这导致更鲁棒和泛化的聚类解决方案,更好地反映数据的潜在结构。
  6. 方法灵活性:共识聚类结合了多个聚类算法的输出来利用方法的灵活性。通过这种集成,不同方法的优势可以协同工作,提供对数据结构的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不依赖单一方法,共识聚类可以减少个体计算偏差并捕捉各种视角。通过采取全面的方法,最终的聚类解决方案保证是可靠的,准确地表示数据中的潜在模式,并提供全面的分析。

共识聚类的一些缺点

现在让我们看看共识聚类的一些缺点。

  1. 计算强度:共识聚类工作量大且耗时,尤其对于大型数据集,因为它需要反复运行聚类算法。由于必须生成、存储和检查多个聚类结果,每次迭代都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和内存。处理时间可能会增加,因为它需要重复执行,这也会增加计算压力。因此,虽然共识聚类提高了簇的可靠性和鲁棒性,但它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这对于非常大或复杂的数据集来说可能是一个限制。
  2. 可解释性:共识聚类可能会使可解释性复杂化,因为它会生成一个需要仔细检查才能提取有意义的见解的共识矩阵。该矩阵总结了多个聚类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可能无法直观地传达潜在的数据结构。分析人员必须仔细分析共识矩阵以理解簇的稳定性和重要性,通常需要额外的可视化和解释工具。
  3. 依赖于初始聚类算法:所使用的初始聚类算法对共识聚类的成功有重大影响。如果基础算法在处理特定类型的数据时遇到困难,那么共识结果的质量可能会受到损害。初始算法的性能不佳或偏差可能会通过共识过程传播,导致不可靠或不准确的簇。因此,选择一个鲁棒且适当的基础算法至关重要,因为它会显着影响最终共识聚类结果的整体质量和可靠性。
  4. 参数敏感性:共识聚类对参数选择(例如簇的数量和迭代次数)高度敏感。这些选择会显着影响该方法的有效性,因为不同的参数可能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不合适的参数设置可能导致不稳定或不可靠的簇,从而降低共识结果的鲁棒性。

结论

在 Python 中实现共识聚类涉及使用 ,如 NumPySciPy 和 scikit-learn。该过程包括在数据集上运行多个聚类算法,将结果聚合到共识矩阵中,并分析该矩阵以确定稳定的簇。尽管计算量大且对参数敏感,但共识聚类通过减轻噪声和整合各种算法输出来提供鲁棒且可靠的簇。正确调整参数和利用高效计算可以帮助发挥其在准确数据分析方面的全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