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害怕人工智能吗?2025年4月17日 | 阅读 11 分钟 引言人工智能无疑正在席卷我们的当今世界,尤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与技术互动的方式。当我们审视周围的生活时,我们会发现人工智能几乎被应用于一切,从医院的医生,通过医师评估让机器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到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的优势包括自动化、效率、更好的决策,同时关于其可能风险和伦理问题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电影和书籍中描绘的失控且智能的机器。尽管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场景,但它们可以作为一个引子,让我们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如果人工智能变得比“最大控制”还要强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专家认为它会产生诸如失业、伦理困境、有偏见的决策或安全威胁等副作用。 但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来帮助人类。它们可以用于医疗保健、优化业务运营、科学研究,以及解决全球性的复杂挑战。负责任地开发人工智能,它只是人类能力的补充,而不是人类技能的替代。关于道德人工智能框架涵盖的主题包括公平、透明、问责制,以及政府、科技公司和研究人员。 原因失业和经济颠覆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尤其是在制造业、交通运输和客户服务等领域,正在迅速取代许多工作。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但老年或低技能人群需要适应最新的岗位。随着人工智能在我们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它已经深入到蓝领和白领职业,威胁着会计、法律服务和新闻业等许多工作岗位。那些未能制定工人再培训和技能提升计划的政府和公司,可能会面临灾难性的局面,失业率可能飙升,导致社会和经济动荡。 人工智能的偏见和歧视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所需的海量数据集常常充满偏见,而且这些数据往往可以追溯到很远的过去,即使模型中没有明确编码,也可能导致后续的人工智能模型继承这些偏见。招聘流程、信用评分和执法中的偏见,由人工智能算法展示了这些算法如何歧视边缘化群体。曾有面部识别技术错误地将有色人种识别为可疑人员并导致逮捕,这存在安全风险。虽然人工智能中的偏见并非总是故意的,但它源于训练数据的缺陷和算法的 faulty design。有偏见的人工智能系统之间不受约束的失衡会加剧社会不平等,无助于消除社会苦难。 深度伪造技术和虚假信息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深度伪造技术能够创建非常逼真的虚假视频、图像和音频录音,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这种深度伪造对全球政治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因为它们可能被用于宣传、干预选举和敲诈勒索。除了浪费政治时间,深度伪造还被用来利用人们愿意冒险获取巨额经济利益的心理。例如,通过欺诈和社会操纵进行人口贩卖。然而,深度伪造技术日益复杂的特性使得人们,甚至专家也很难检测出来。深度伪造只是会削弱公众对新闻、法律证据等的信任的一系列事物中的一个步骤,导致普遍的困惑和信息失真。 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威胁中的应用随着网络罪犯利用人工智能创造出高度复杂的黑客技术,网络攻击变得更具针对性、自动化且更难发现。传统的安全措施只能对静态恶意软件有效,而面对能够实时适应且几乎不需要人为干预就能绕过流程的人工智能驱动的恶意软件,它们面临着艰巨的任务。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网络钓鱼诈骗能够创建逼真的信息,诱使用户泄露敏感信息。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正在产生DDoS攻击,它们可以从源头上攻击整个网络。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自动破解密码,进一步暴露最安全的系统。然而,日益复杂的人工智能网络威胁要求政府和组织始终准备好“新”的策略来保护自己。 自主武器和人工智能在战争中的应用这些机器在战场上并非在直接的人类控制下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仅凭算法就能做出战场决策。然而,这项技术存在一些伦理和安全问题,可能会减缓其在军事上的应用。自主武器不受人类判断的约束,因此存在对平民的风险以及冲突进一步升级的风险。在没有责任感的情况下,此类武器将引发战争罪、大规模毁灭和不可控的军备竞赛。此外,人工智能落入流氓国家和恐怖分子手中的危险,使得全球安全担忧更加严重。 失去人类控制和人工智能奇点人工智能奇点是指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实现自我改进并超出人类控制的假设时间点。然而,许多专家认为,如此先进的人工智能甚至可能做出违背人类利益的决定,其后果可能是不可预测的。如果人工智能能够达到一个无需人类监督即可创建(重新)设计的水平,它就可以自主进行,我们对人工智能可能采取的行动的理解程度将是未知的。在这个人工智能做出决定的场景下,治理、经济和战争也是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为时已晚之前,在确保人工智能仍处于人类控制之下并符合国际法规以达到或不可逆转地超越人工智能的先进水平方面,负责任地运作和采取伦理保障措施将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侵犯隐私政府和公司已经开始依赖人工智能驱动的监控系统来大规模收集和分析个人数据。人工智能无疑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但它也带来了大规模监控、隐私丧失和数据滥用等担忧。公众和在线平台利用面部识别技术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跟踪个人,从而侵犯了个人自由权。因此,敏感信息可能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数据挖掘暴露,这可能导致身份盗窃和未经授权的画像。人工智能为威权主义政权提供了监视和控制其公民的机会,简而言之,将我们带入一个隐私不再是特权而是权利的奥威尔式社会。 人工智能决策缺乏透明度人工智能系统的实现往往是一个“黑箱”,也就是说,其内部决策过程使其难以理解。在刑事司法、招聘、医疗诊断和贷款审批等重要领域缺乏透明度,人工智能做出的决定直接影响人类生活,这令人担忧。人工智能做出不正确或有偏见的决策的能力,使得理解其原因和方式变得困难。对个人或任何其他实体缺乏问责制,阻碍了对人工智能生成决策和公平性的质疑。 人工智能开发中的伦理困境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带来了关于人工智能如何在实践中与社会互动的复杂伦理问题。人工智能应该拥有权利吗?当人工智能系统造成损害时,是否可以找到责任人?如果一辆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驾驶汽车面临两者之一都可能发生危险的两种情况,它应该如何选择?正是这些伦理困境需要最少的监管和伦理规则,以防止人工智能被滥用。没有全球的共同努力,不同的国家或公司可能会开发出具有不同道德和伦理标准的人工智能技术。要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而不是伤害人类,第一步是为人工智能建立统一的道德规范。 人工智能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在物流、交通、客户服务、零售、心理健康和陪伴领域,虚拟助手、聊天机器人和社交机器人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人际互动。然而,这些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工具虽然提供了更高的便利性,但它们也造成了社交孤立。人们可能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寻求情感支持,而不是真正的人际连接。社交媒体上经过精心策划的内容可能会失控,从而影响和极化公众舆论,并形成回音室,进一步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关于人工智能融入日常生活,需要牢记三件事来保护社会福祉和情商——技术便利性和人际互动之间的复杂联系。 人工智能和政治操纵人工智能工具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政治观点和公众的普遍看法。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交媒体算法可以加剧政治上的分裂(分裂性内容)。由自动化机器人传播和创建的新闻,可以制造假新闻,传播宣传,并创建欺骗选民的深度伪造视频。如今,人工智能使这些竞选活动能够对选民进行微定位,有时会在选民不知情的情况下操纵他们。 人工智能在犯罪活动和欺诈中的应用人工智能使得犯罪分子能够伪装成技术娴熟的网络犯罪分子,身份盗窃、信用卡欺诈和金融诈骗从未如此普遍或易于实施。因此,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的社会工程攻击效果不佳,因为常规安全措施效果较差。由于人工智能能够生成虚假身份和深度伪造视频,冒充欺诈使验证真实性变得困难。人工智能驱动的算法还可以帮助掩盖在合法和非法情况下涉及金融支付的犯罪。 意外后果和目标不一致虽然它们的操作完全基于编程,但如果这些系统的目标与我们所认为的人类价值观不完全一致,则可能发生意外后果。例如,旨在最大化公司利润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利用漏洞或从事不道德且不适合社交的活动。问题在于,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理解并遵循复杂的、并非总是明确且高度情境化的人类价值观。在这些情况下,不一致的人工智能的决策从机器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则被认为是欺诈性的,甚至是有害的。这反映了伦理考量和人类监督对于使人工智能开发更加友好是必要的,否则它们可能导致负面结果。 依赖和技能退化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可能导致我们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以至于人类可能会失去基本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依赖人工智能进行导航可能会削弱我们人类的方向感,或者依赖人工智能检索信息可能会损害我们独立分析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如果存在这种依赖,它可能导致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变得更不独立,同时又增加了被操纵或被误导的可能性。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最大化人工智能的效益,又能保持人类技能,从而从技术中获益,而不是迷失其中。 经济不平等和权力集中人工智能的这些进步可能无法公平分配,并可能加剧经济不平等。公司和个人可能获得人工智能技术,但拥有此类访问权限的公司或个人将拥有不成比例的权力,并创造和巩固财富。这样分配资源可能会边缘化那些没有能力的人,从而加剧社会和经济失衡。此外,少数实体控制人工智能技术的权力,是垄断行为及其滥用权力的可能性的担忧来源。与此类似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将支持不平等和持续的人工智能访问,并着力防止其技术利益的垄断。 生存风险和失控正如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所言,一些专家质疑先进的人工智能最终可能会超越人类智能,从而导致人类失去对人工智能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可能会失去控制,追求与人类生存或福祉相悖的目标,因此可能具有危险的生存风险。人们担心超级智能人工智能可能会做出人类或基因无法理解或干预的决定,而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设想可能是高度意外且可能灾难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人工智能开发中采取良好的安全措施和伦理考量,以确保人工智能仍处于人类控制之下并与价值观兼容。 文化和社会颠覆人工智能的融入不同领域可能带来迅速的文化和社会影响。这可能会使传统行业难以适应,并导致文化变革以及经济的流离失所。例如,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和音乐挑战了创造力和作者身份的传统观念,可能贬低人类的艺术努力。此外,它们可以通过传播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信息来影响人们的观点并破坏民主进程。没有适当的调整,仅这些文化颠覆就可能剥夺人类的能动性和文化认同。 人工智能和人口过剩控制控制人口增长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而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被用于此是一个问题。一些人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有一天能够评估人口趋势并提出诸如限制人口过剩和资源枯竭等政策建议。这带来了重要的伦理问题。假设人工智能负责生育率、医疗保健和社会政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它可能导致不人道和不道德的做法,例如强制绝育或资源分配不公。人工智能的逻辑驱动方法无法解释一些细微的决定。许多人对机器来决定谁可以生存或繁殖的想法感到恐惧。人工智能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全球挑战的数据驱动的见解,但直接控制人类的生命决定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必须受到限制。 结论人工智能既有最好的倾向,也有最坏的倾向。自动化任务提高了效率并推动了创新,虽然它做到了这些,但存在对失业、伦理影响、失去人类控制等的担忧。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源于其被错误地使用、其偏见以及其决策中意外的后果。然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的开发、监管框架的建立和伦理指南的定义将限制风险,确保最大的收益。与其害怕人工智能,不如去学习、监测和引导其朝着人类所期望的价值观演变。通过保持平衡并持续应对人工智能的风险,我们可以实现其优势和进步,建设一个有利于我们而不是反对我们的未来。 下一主题人工智能能解决哪些商业问题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