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中的人脸识别2025年3月17日 | 阅读20分钟 人脸检测是识别图像或视频中人脸的过程。它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提供了多种有用的应用,例如安全系统、人脸识别和图像分析。 本文将探讨可以使用 Python 实现人脸检测的各种方法。 人脸识别如何工作一种称为人脸识别(有时也称为面部识别)的技术,用于检查和识别图像和视频中的人脸。它是一项生物识别技术,利用各种算法和方法来识别和检测人的独特面部特征。 面部识别过程涉及多个步骤。首先,人脸检测通过定位和提取图像或视频帧中的面部特征。这些特征的例子包括眼睛、鼻子、嘴巴和其他可识别的面部地标的位置。 然后,程序将检测到的面部特征转换为称为面部模板或面部指纹的数学表示。接着,将此面部模板与先前已知面部模板的数据库进行比较,以查看是否存在匹配或相似之处。 人脸识别系统可用于多种目的,例如身份验证、访问控制、监控和个性化。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客户服务、移动技术、社交媒体和执法等行业。 需要注意的是,面部识别技术会引起伦理和隐私问题。其使用的一些问题包括滥用个人数据、大规模监视以及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风险。目前正在制定法规和程序来解决这些担忧并确保技术的适当使用。 有几种方法可以使用不同的库和框架在 Python 中编写人脸检测代码。一些最流行的库和框架包括: - OpenCV:OpenCV(开源计算机视觉库)在开源计算机视觉库中非常受欢迎。它提供了用于图像和视频处理的各种算法和功能,包括人脸检测。OpenCV 提供了一个基于 Haar 特征的预训练级联分类器,用于识别照片和视频中的人脸。该分类器分析图像的各个区域,并查找模仿面部特征的模式。
- DLIB:Dlib 是一个灵活的机器学习库,包含多种用于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任务的方法。它提供了一个具有预训练形状预测器的人脸检测工具。其形状预测器以定向梯度直方图(HOG)特征和支持向量机(SVM)机器学习技术为基础。
- Face_recognition:Python 模块 face_recognition 为人脸检测和识别任务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用户界面。它利用了 Dlib 的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您可以利用该库在图像和视频中查找人脸,并且它可以将已知人脸与识别面部编码的数据库进行比较来识别它们。它通过为常见的人脸相关活动提供高级功能来简化人脸识别。
- MTCNN:MTCNN(多任务级联卷积网络)人脸检测方法以其可靠性和准确性而闻名。它包含多个协同工作的神经网络来查找面部地标和人脸。MTCNN 可以识别各种形状、方向和分辨率的人脸,并为找到的每个人脸提供面部地标位置和边界框坐标。实时人脸检测程序经常使用它。
- TensorFlow:TensorFlow 是一个流行的开源机器学习框架,提供了构建和部署机器学习模型的各种工具和功能。它提供了一个 API,用于使用深度学习方法创建自定义人脸检测模型。使用 TensorFlow,您可以在人脸识别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控制和灵活性,因为您可以创建和训练自己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
使用 OpenCV 的人脸检测方法OpenCV(开源计算机视觉库)是一个著名的开源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库。它为多种计算机视觉应用(如人脸检测)提供了全面的函数和方法集合。OpenCV 支持 Python、C++ 和 Java 等多种编程语言。 Haar 特征级联的概念是 OpenCV 人脸检测方法的基础。Haar 特征级联是一种分类器,用于学习识别图像中的特定模式或特征。在人脸检测的上下文中,这些模式或特征对应于眼睛、鼻子和嘴巴等人脸特征。 OpenCV 提供了预训练的 Haar 特征级联,专注于人脸检测。这些级联是 XML 文件,其中包含人脸检测所需的学习模式和参数。Haar 特征级联基于称为 Haar 状特征的基本矩形块,这些块与它们的周围环境形成对比。 使用 OpenCV 进行人脸检测的过程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 加载 Haar 特征级联分类器:OpenCV 提供用于人脸检测的预训练 Haar 特征级联 XML 文件;请加载这些文件以使用分类器。您必须将这些文件加载到您的程序中。
- 读取和预处理输入图像:读取并预处理需要检测人脸的图像。在预处理期间,可以使图像变为灰度、调整大小,并进行任何必要的增强。
- 应用人脸检测算法:使用加载的 Haar 特征级联分类器将人脸检测方法应用于预处理后的图像。分类器在各种大小和位置上扫描图像,以查找与识别的人脸模式对应的区域。
- 找到人脸:如果图像的某个区域符合 Haar 特征级联分类器指定的模式,则认为该区域包含一个人脸。单个面部可能会受到多个潜在检测的影响。
- 结果后处理和显示:对潜在的面部检测进行后处理,以消除误报并改进最终的面部检测结果。这可能包括使用额外的过滤器或方法来提高准确性。最终的面部可以在输出图像中突出显示或进行注释。
在我们开始在 Python 中进行人脸检测之前,需要安装 OpenCV 库。 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完成此操作: 安装库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编写代码了。最早的阶段是必须首先导入相关模块并读取图像。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 CascadeClassifier 类来检测图像中的人脸。此类接受预训练的级联分类器,可用于检测图像中的人脸。 该分类器可以使用包含人脸图像的数据集进行训练,它结合了诸如边缘、形状和纹理等特征来检测人脸。 detectMultiScale 方法接受图像和几个参数,例如尺度因子和最小邻居数。 尺度因子用于控制检测窗口的大小,最小邻居数用于控制误报的数量。 一旦检测到人脸,我们就可以使用 rectangle 函数在它们周围绘制矩形。 使用 OpenCV 实现输出  使用 DLIB 进行人脸识别Python 的 Dlib 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包相当有效。关于使用 Dlib 进行人脸识别,有几个关键概念和信息可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以下是几个关键组件: - 预训练人脸检测模型:Dlib 提供了一个已经使用大量已标记人脸的数据集进行训练的人脸检测模型。此模型的目的是在视频和图像流中查找人脸。它结合了 Haar 状特征和机器学习方法来识别面部,特别是支持向量机(SVM)。
- 边界框坐标:Dlib 中的人脸检测模型为识别出的每个人脸提供边界框坐标。在图像中识别出的面部所在的矩形区域称为边界框。坐标通常包含边界框的宽度和高度以及其左上角的 (x, y) 位置。
- 面部地标:面部地标是面部上的独特点或地标,例如眼睛、鼻子、嘴巴和下巴。Dlib 还具有识别这些特征的功能。这些地标有助于准确地识别和对齐面部。Dlib 中的面部地标识别模型是通过形状预测器方法训练的,该方法结合了回归和随机森林分类器。
- 面部编码:Dlib 使用面部编码或嵌入来识别面部。面部编码是面部的简洁数值表示,它捕获特定人物脸部的独特特征和品质。这些编码由 Dlib 使用 ResNet-34 深度学习模型生成。然后,可以评估编码之间的相似性,或者将面部与已识别面部的数据库进行匹配。
使用 Dlib 进行人脸识别通常需要执行的步骤如下: - 应加载预训练的面部地标和人脸检测模型。
- 使用人脸检测模型在图像或视频帧中查找人脸,然后获取找到的每个人脸的边界框坐标。
- 使用面部地标检测模型在每个识别出的人脸内精确定位特定的面部地标,包括眼睛、鼻子和嘴巴。
- 使用 ResNet-34 模型为检测到的人脸生成面部编码。
- 将创建的面部编码与已知面部编码的数据库进行比较,以查看是否存在匹配或相似之处。
Dlib 方法的实现:- 输出  Dlib 方法的解释:- - “import dlib” - 此行导入 Dlib 库,该库在 Python 中提供了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功能。
- “detector = dlib.get_frontal_face_detector()” - 此行使用 Dlib 库提供的“get_frontal_face_detector()”函数创建一个人脸检测器对象。此函数返回一个经过预训练的对象检测器,专门用于检测图像中的人脸。
- “img = dlib.load_rgb_image("image.jpg")” - 此行使用 Dlib 库的“load_rgb_image”函数加载名为“image.jpg”的图像,该函数从指定的文件路径加载图像并将其作为 RGB 值数组返回。
- “faces = detector(img)” - 此行通过在图像上调用检测器函数来使用人脸检测器对象来检测图像中的人脸。检测器函数返回一个“rect”对象的列表,每个对象表示图像中检测到的人脸的边界框。
- “print("Number of faces detected: ", len(faces))” - 此行使用“len(faces)”函数打印图像中检测到的人脸数量,该函数返回“rect”对象列表中元素的数量。
- “for face in faces:” - 此行开始一个循环,该循环遍历检测器函数返回的人脸列表中的所有“rect”对象。
- “print("Left: ", face.left())” - 此行在循环中,使用“rect”对象的“left()”方法打印当前人脸边界框的左坐标。
- “print("Top: ", face.top())” - 此行在循环中,使用“rect”对象的“top()”方法打印当前人脸边界框的顶部坐标。
- “print("Right: ", face.right())” - 此行在循环中,使用“rect”对象的“right()”方法打印当前人脸边界框的右坐标。
- “print("Bottom: ", face.bottom())” - 此行在循环中,使用“rect”对象的“bottom()”方法打印当前人脸边界框的底部坐标。
使用 Face Recognition 库进行人脸识别由于其简单性和易用性,face-recognition 库是进行人脸识别任务的流行选择。它提供了进行人脸识别所需的各种关键功能和信息。以下是几个关键组件: - 人脸检测:face_recognition 库提供了一个 face_locations() 方法,该方法可以定位图像或视频帧中的所有人脸,并提供它们的边界框坐标。这些边界框坐标指定了每个已识别面部的位置和尺寸。
- 面部地标:Face_landmarks() 是该库中的一个函数,可查找并返回各种面部地标的位置,包括眼睛、鼻子、嘴巴和下巴。这些标记可能有助于面部对齐、情感识别和面部表情分析等任务。
- 面部编码:face_recognition 库提供了一个名为 face_encodings() 的函数,该函数为每个已识别的面部计算一个 128 维的数值表示或编码。这些编码用于面部比较和识别,捕获每个面部的独特特征。可以将这些编码存储在数据库中,并与新面部编码进行比较以进行识别。
- 面部匹配:该库提供的 compare_faces() 方法比较两组面部编码,并提供一个布尔结果,指示它们是否匹配。此功能可用于将检测到的人脸与已识别面部的数据库进行比较,以进行识别或验证。
- 用户数据库:人脸识别需要已识别面部及其相关面部编码的数据库。此数据库是查找和验证个人的资源。通过为每个人保存面部编码和唯一标签,face_recognition 库使您能够构建和维护这样的数据库。
可以使用这些组件在 face_recognition 库中实现人脸识别过程。通过识别面部、提取面部地标、计算面部编码并将它们与已知数据库进行比较,您可以识别和验证图像或视频流中的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人脸识别系统的有效性和效率取决于训练数据的质量、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光照、位置变化和遮挡等其他因素。在考虑这些因素时,应仔细设计和实现面部识别系统。 代码实现:- 输出  代码说明:- - 第一行导入 face_recognition 库,该库可检测和识别图像和视频中的人脸。
- 下一行使用 face_recognition.load_image_file() 方法从文件“image.jpg”加载图像。
- 下一行使用 face_recognition.face_locations() 方法检测图像中的人脸,该方法为每个人脸返回一个由四个坐标(顶部、右侧、底部、左侧)表示的人脸位置列表。
- 下一行启动一个 for 循环,该循环遍历列表中的每个面部位置。循环的每次迭代将面部位置的四个坐标分别赋给变量 top、right、bottom 和 left。
- for 循环中的下一行使用 cv2.使用 rectangle() 方法在人脸上创建矩形。该函数接受图像、矩形的左上角、矩形的右下角、矩形的颜色和矩形的厚度作为输入。在此示例中,矩形为红色(0, 0, 255),厚度为 2 像素。
- 下一行使用 cv2.imshow() 方法显示带有围绕人脸绘制的矩形的图像。
- 最后一行使用 cv2.waitKey() 方法等待用户按键后再关闭窗口。此方法的一个参数是窗口关闭前的毫秒数。在此示例中,它设置为 0,表示窗口将无限期等待用户按键。
MTCNN 人脸识别方法多任务级联卷积网络(MTCNN)算法是一种流行的人脸对齐和识别技术。P-Net、R-Net 和 O-Net 是构成此级别的三个网络。以下是对每个阶段的细分以及使用 MTCNN 库进行人脸识别所需的关键信息: - P-Net:MTCNN 算法的 P-Net 是其初始阶段。一个紧凑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执行第一步人脸检测。P-Net 生成一组候选边界框,用于识别图像中的可能人脸。为了进一步对齐,这些边界框还附带面部地标点。
- R-Net:R-Net 是一个精炼网络,是 MTCNN 的第二阶段。它显着改进了 P-Net 生成的候选边界框,消除了误报并提供了更精确的边界框坐标。通过修改面部地标的位置,R-Net 也改进了面部地标检测。
- O-Net:O-Net 是 MTCNN 的最后阶段。这个更复杂、更精细的网络会详细检查候选边界框和前几个阶段生成的人脸地标。O-Net 在进一步精炼边界框坐标并更准确地检测面部特征后,生成最终的边界框和面部地标。
使用 MTCNN 进行人脸识别需要以下信息: - 输入图像:MTCNN 算法需要用于人脸检测和人脸对齐的输入图像。图像可以是 JPEG、PNG 或其他各种标准图像格式。
- 边界框坐标:MTCNN 提供边界框坐标,显示每个人脸的位置和尺寸。这些坐标指定了图像中人脸所包围的矩形区域。
- 面部地标点:MTCNN 检测并输出每个人脸的面部地标点。这些点代表嘴巴、鼻子和眼睛等面部特征。地标点用于人脸对齐和进一步分析。
- 对齐的人脸图像:在人脸检测和对齐之后,MTCNN 可以提供对齐的人脸图像。这些对齐的图像可能有助于进行进一步处理,例如人脸识别或其他面部分析任务。
通过将面部特征或嵌入与已识别面部的数据库进行比较,您可以进行人脸识别,使用 MTCNN 提供的边界框坐标、面部地标点和对齐的面部图像。为此,必须将对齐的面部图像编码为数值表示(例如,使用 Dlib 或 face recognition 提供的深度学习模型)然后进行比较以进行识别或相似性。这些点代表嘴巴、鼻子和眼睛等面部特征。地标点用于人脸对齐和进一步分析。 编码 输出  代码解释 - “from mtcnn import MTCNN” 从 mtcnn 库导入 MTCNN 类。此类将用于检测图像中的人脸。
- “import cv2” 导入 OpenCV 库,该库将用于读取和显示图像。
- “filename = "image.jpg"” 将要处理的图像的文件名赋给一个名为“filename”的变量。
- “pixels = cv2.imread(filename)” 读取“filename”变量指定的图像文件,并将像素数据赋给“pixels”变量。
- “detector = MTCNN()” 创建 MTCNN 类的实例并将其赋给“detector”变量。使用 P-Net、R-Net 和 O-Net 的默认权重。
- “faces = detector.detect_faces(pixels)” 使用 MTCNN 类的“detect_faces()”方法检测存储在“pixels”变量中的图像中的人脸。检测到的每个人脸及其边界框和面部地标点都将返回并存储在“faces”变量中。
- “for face in faces:” 开始一个循环,该循环将遍历检测到的每个人脸。
- “x, y, width, height = face['box']” 将当前人脸边界框的 x 和 y 坐标、宽度和高度分别赋给相应的变量。
- “cv2.rectangle(pixels, (x, y), (x+width, y+height), (0, 0, 255), 2)” 在原始图像(存储在“pixels”变量中)上围绕当前人脸绘制一个红色矩形。
- “cv2.imshow('Face', pixels)” 显示带有红色轮廓人脸的图像。
- “cv2.waitKey(0)” 等待用户按键后再关闭显示图像的窗口。这使用户能够在系统关闭之前查看包含人脸的图像。
TensorFlow 方法的人脸识别TensorFlow 是由 Google 开发的一个开源机器学习库。它旨在简化各种机器学习模型(包括深度学习模型)的创建、训练和部署。TensorFlow 提供了一个灵活的框架来构建和执行计算图,使其非常适合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人脸识别等任务。 在人脸识别的背景下,TensorFlow 在几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模型开发:TensorFlow 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 API 来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它提供了 Keras 等高级 API,简化了神经网络的创建和训练。TensorFlow 允许您定义人脸识别模型的架构,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以及更复杂的架构,如 Siamese 网络或 triplet 网络。
- 预训练模型:TensorFlow 提供了对在大型人脸识别数据集(如 VGGFace、FaceNet 或 OpenFace)上训练的预训练模型的访问。这些预训练模型为人脸识别任务提供了良好的起点,因为它们已经学会了从人脸中提取相关特征。
- 迁移学习:TensorFlow 支持迁移学习,这允许您采用预训练模型并针对特定的人脸识别任务对其进行微调。通过迁移学习,您可以利用预训练模型捕获的知识,并将其适应到您特定的人脸识别问题,从而可能减少所需的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
- 优化和部署:TensorFlow 提供了优化技术,例如 GPU 加速和分布式计算,以加快人脸识别模型的训练和部署。TensorFlow 利用 GPU 和 TPU(张量处理单元)的能力,可以高效地计算大规模人脸识别任务,从而能够实时处理大量图像或视频流。
- 与计算机视觉库集成:TensorFlow 可以与其他计算机视觉库(如 OpenCV)集成,以结合两个库的功能。这种集成可以实现使用 OpenCV 进行人脸检测,然后使用 TensorFlow 进行人脸识别等任务,从而为面部识别应用程序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TensorFlow 通过提供用于开发、训练和部署深度学习模型的工具、预训练模型和优化技术,在人脸识别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使其成为构建最先进人脸识别系统的流行选择。 使用 TensorFlow 在 Python 中编写人脸检测代码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 添加必需的库:必须包含 TensorFlow、OpenCV 和 Numpy。深度学习模型使用 TensorFlow 创建和执行,OpenCV 处理图像处理任务,Numpy 处理数值计算。
- 加载 MTCNN 模型:可以使用 TensorFlow 将 MTCNN 模型导入代码,它提供了预训练的 MTCNN 模型。该模型由卷积神经网络(CNN)组成,旨在检测人脸并预测边界框坐标。
- 读取视觉信息:在此阶段,您使用 OpenCV 读取输入图像或视频帧。图像作为输入提供给面部检测模型。
- 图像准备:在将图像提交给 MTCNN 模型之前,通常会执行一些预处理操作。为此,必须将图像调整到模型指定的尺寸,将其转换为张量(多维数组),并对其像素值进行归一化(通常缩放到 0 到 1 之间)。
- 实现模型:然后将 MTCNN 模型应用于预处理后的图像,使用学习到的偏差和权重来识别面部。模型预测每个已识别面部的边界框坐标。
- 绘制边界框:使用 OpenCV,根据模型提供的边界框坐标在检测到的人脸周围绘制矩形。这使得更容易查看图像中每个人脸的位置和大小。
- 显示结果:在将边界框叠加到源图像后,将显示输出图像。这允许您查看找到的人脸并评估人脸检测算法的性能。
使用 TensorFlow 进行人脸识别需要以下关键信息: - 输入图像或视频帧:人脸检测和识别需要来自输入图像或视频帧的视觉数据。它可以是图像文件或视频帧流。
- 边界框坐标:描述每个已识别面部位置和尺寸的预期坐标是边界框坐标。边界框可以用四个值表示:(x, y) 坐标表示矩形的左上角,宽度和高度表示矩形的宽度和高度。
- 对齐的人脸图像:对于人脸识别应用程序,通常会将识别出的人脸以标准化方式进行对齐。为此,必须裁剪面部区域并将其调整为预定的尺寸和方向,这可以提高人脸识别模型的准确性。
- 面部嵌入或编码:TensorFlow 提供了多种创建面部嵌入或编码的方法。这些面部特征的紧凑数值表示突出了独特的品质。这些编码可用于面部比较、识别或验证。
Tensorflow 方法示例输出  代码说明- 导入 TensorFlow:首先将 TensorFlow 导入程序,它为用户提供了创建和使用深度学习模型所需的工具。
- 加载 Caffe 模型:该程序使用 tf.keras.models 模块中的 load_model() 函数加载预训练的人脸检测 Caffe 模型。模型以 h5 文件格式存储,并且必须位于提供的位置。
- 定义输入图像:输入图像是一个形状为 (224, 224, 3) 的 TensorFlow Input 对象。这表示图像的高度和宽度为 224 像素,并具有 3 个颜色通道(RGB)。
- 预处理图像:现在必须对输入图像进行预处理,使其适合模型。通过 Lambda 层将图像的像素值缩放到 0 到 1 之间,方法是将像素值除以 255.0。通常,对于正确的模型输入,需要进行归一化步骤。
- 运行图像通过模型:使用 model() 函数将预处理后的图像传递给加载的模型。这会执行模型的正向传播,并为输入图像生成预测。
- 查找图像中人脸的位置:该程序使用 TensorFlow 的 where() 函数来查找预测中置信度大于 0.5 的位置。这假设模型输出一个置信度值,指示人脸的存在。
- 打印图像中人脸的位置:程序打印出人脸的位置,这些是预测值高于指定阈值的坐标。face_locations 变量保存 where() 操作的结果。
应注意,提供的程序仅是一小部分代码,可能需要更多代码来加载输入图像、对其进行分析并显示结果。 请记住,根据您使用的具体 Caffe 模型,许多程序细节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模型文件的目录、模型的架构和输入要求。 结论总而言之,Python 提供了各种强大的框架和工具来实现人脸识别。虽然 Dlib 具有更高级的人脸和地标检测功能,但 OpenCV 使用预训练模型提供了快速简便的解决方案。face recognition 库基于 Dlib 构建,为面部检测和识别操作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用户界面。MTCNN 提供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用于更复杂的人脸对齐和识别。此外,流行的机器学习框架 TensorFlow 能够创建自定义的人脸识别模型,提供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由于其多样化的可能性,Python 是开发人脸识别应用程序的绝佳选择,从简单的人脸检测到复杂的人脸识别系统。 Python 的人脸识别框架和模块不断改进,使程序员能够构建可靠且准确的人脸识别系统。这些技术使开发人员能够处理人脸检测、面部地标识别和人脸识别等任务。随着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的不断发展,Python 的人脸识别能力预计将变得更加强大和有效。由于其强大的生态系统和社区支持,使开发人员能够研究和使用最先进的人脸识别方法,Python 仍然是人脸识别应用程序的首选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