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改革2025年2月21日 | 阅读时长9分钟 引言印度背景下的选举改革涵盖了治理选举机制的变革性和建设性转变,旨在促进增强民主实践,培养透明的政治格局,确保立法机构中合格人员的存在,并促进公平代表。选举程序中的修改和改进被纳入宪法框架内,具体阐明在第324条至第329条。  这些改革是实现印度宪法制定者的愿望、实现我们开国领导人的梦想以及通过促进公正公平的选举程序建立名副其实的真正民主的关键手段。将选举改革纳入UPSC印度政治与治理大纲,强调了其在治理和政治研究大背景下的重要性,强调了它们在塑造国家民主结构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 印度选举改革背景印度的选举改革是选举进程中实施的进步和适应的体现,旨在促进公平竞争,维护道德政治原则,并确保公平代表。印度的这些改革可以分为两个关键阶段。 - 2010年以前的印度选举改革
- 2010年以后的印度选举改革。
2010年以前的印度选举改革- 投票年龄修正案:1988年第61次宪法修正案法案将人民院和议会选举的投票年龄从21岁显著降低至18岁。
- 选举委员会人员调派:1988年规定,在选举期间负责编制、更新和修订选民名册的人员,在工作期间将被视为临时调派至选举委员会。
- 提名人增加:1988年,主动提名联邦院和立法院选举候选人的人数增加了。
- 电子投票机(EVM)的引入:1989年的一项法律促成了电子投票机(EVM)在选举中的使用。EVM首次部署是在1999年果阿邦议会大选中。
- 投票站占领条款:1989年,引入了一项新规定,允许在发生投票站占领时可以选择推迟或取消选举。
- 选民照片身份证(EPIC):选举委员会通过引入选民照片身份证(EPIC)加快了投票速度。1993年,决定全国选民将获得这些照片身份证,以阻止虚假投票和冒名顶替投票。
- 禁止销售酒类:在投票结束前的最后48小时内,禁止在任何地方(无论是商店、餐馆或其他任何私人或公共场所)销售、分发或供应酒精或任何其他致醉饮品。
- 违反国家荣誉法案的取消资格:如果有人违反1971年的国家荣誉法案,他们将六年内不能竞选议会或州立法机构。
2010年后的印度选举改革- 支出限制:选举委员会对选举开支设定了上限,人民院选举(取决于候选人的家乡州)为50万至70万卢比,议会选举为20万至28万卢比不等。
- 出口民调限制:在2019年人民院选举之前,选举委员会发布了指导方针,禁止在选举最后一阶段结束前公布出口民调结果。此举旨在防止潜在的选民误导或偏见。
- 扩大邮寄投票:2013年,选举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邮寄投票的范围。过去,只有在海外的印度外交官和少数国防人员才能享有此项特权。然而,现在,这项特权已扩大到其他群体,如服役选民、特殊选民、服役选民和特殊选民的妻子、预防性拘留人员、执行选举公务人员以及被通知的选民。
- 宣传倡议:为纪念选举委员会成立日,1月25日被指定为“全国选民日”。政党须向选举委员会报告超过2万卢比的捐款,以获得所得税优惠。候选人必须披露犯罪记录、财务状况和其他详细信息,并规定提供虚假信息将承担法律后果。
- “以上皆非”选项的引入:2013年最高法院裁定后确立了“以上皆非”(NOTA)的概念,允许选民表达对所有候选人的不认可。然而,这不赋予否决权,得票最高的候选人仍将获胜,无论NOTA票数多少。
- 选民可验证纸质审计追踪(VVPAT):VVPAT的引入是作为一种机制,让选民可以在电子投票机上验证自己的选择。它提供了一个独立的验证系统,以确保电子存储选票的准确性,显示候选人的姓名和政党或符号。
- 选举债券:选举债券计划于2018年1月制定,旨在彻底改革盛行的政治资助文化。选举债券类似于免息本票,任何印度公民或在印度注册的组织都可以购买,提供了一种更透明的选举资助方式。
印度选举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财政影响:民主国家的竞选活动,尤其是在印度,是昂贵的事情。金钱对政治的影响对选举制度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普遍腐败,并显著助长黑钱行业。
- 武力使用:武力的影响以各种形式表现,包括隐秘的投票站占领、各种舞弊手段、选举后的报复以及选举过程前后的恐吓。
- 政治犯罪化:政治与犯罪活动交织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政治犯罪化和窝藏罪犯的公开做法导致选举期间的残酷行为。犯罪分子利用暴力作为获得选举胜利的手段。
- 滥用政府资源:普遍存在一种担忧,即执政党在选举期间可能会采取不当措施来帮助其政党成员在选举中获胜。滥用政府机器包括挪用部长自由支配的资金用于个人开支、利用政府车辆进行竞选宣传,以及发布由政府和国库资助的广告来展示党的成就。
- 种姓政治:特定的种姓群体通常对特定的政党表现出坚定不移的支持,导致政党面临让特定种姓成员获得选举票的让步和压力。该国普遍存在的种姓投票对民主和平等原则构成重大挑战,在全国范围内助长了分裂。
- 社群主义:社群两极分化严重威胁着印度多元主义、议会制、世俗主义和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它破坏了政治风气,制造了基于社群界限的分裂,并威胁着国家的社会结构。
- 政治中缺乏道德价值观:政治腐败已将印度政治转变为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人们进入政界主要是为了个人利益和影响力。甘地主义的牺牲和服务原则在当今政治版图中明显缺失,因为政客们往往更多地受个人致富而非选民福祉的驱动。
印度选举改革的必要性选举改革的必要性源于必须消除选举过程中有害因素和恶意活动。推动选举改革的根本原因阐述如下。 - 促进自由公正的选举:实施选举改革在确保举行自由公正的选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改革包括采纳最佳实践,有助于建立更负责任的议会民主,纠正结构性缺陷,促进诚信政治,并维护公众对选举制度的信心。
- 倡导政治透明:选举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倡导政治透明。这包括赋予印度公民知情权,促进信心投票,根除政治犯罪化,保障选民的秘密性,确保选举的公平性,公正地登记政党,解决取消选民资格的问题,维护媒体的公正作用,以及执行示范准则。
- 满足青年人的愿望:选举改革的必要性在于必须满足年轻一代的愿望。这些改革旨在阻止政治犯罪化,阻止在政治进程中使用武力和财政影响力,遏制滥用政府资源,增强公众信任,强化选举委员会,确保其独立性,并将技术融入选举进程。这些改革的多方面方法旨在振兴和巩固国家的民主基础。
印度选举改革与司法机关采取的措施- 信息披露:根据2002年“印度联邦诉民主改革协会案”,寻求公职的个人在提交提名文件时,必须披露有关其资产、负债、犯罪记录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详情。
- 刑事定罪与资格:根据2005年拉梅什·达拉尔诉印度联邦案,如果一名立法机关成员在提交提名文件之日被法院认定有罪,则失去竞选资格。这项法律规定强调了对于那些渴望担任公职的人来说,保持清白法律记录的重要性。
- 自动取消资格:2013年莉莉·托马斯诉印度联邦案确立了立即自动取消议会成员资格的规定,如第101(3)条和第190(3)条所述。这一法律先例强调了个人在符合取消资格条件时所面临的迅速后果,从而加强了立法程序的完整性。
- 否决权:在2013年“人民公民自由联盟诉印度联邦”案中,选民在整个选举过程中被确认享有“否决权”。印度选举委员会被指示在选票上引入“以上皆非”(NOTA)选项,使选民能够表达对现有候选人的不满。这项司法裁决旨在赋予选民权力并增强民主参与。
戈斯瓦米选举改革委员会多年来,印度成立了多个委员会来审查和建议选举程序的改革。在此,我们将讨论戈斯瓦米选举改革委员会。 - 重新投票和撤销:下令重新投票或撤销的权力不应仅仅依赖于点票官员的报告,还应扩展到其他来源。此外,选举委员会被认为有必要任命调查和起诉机构并设立特别法庭。
- 取消资格的裁定:成员资格取消的问题不应由议长或相关议会主席酌情决定,这强调了需要一个公正和独立的程序。
- 投票制度改革:提出了对投票模式进行改革的考虑,设想通过名单制而不是现有投票制度转向比例代表制,供专家进一步讨论。
- 重新划分选区和保留席位:建议根据1981年人口普查进行新的选区划分,并为预留给在册种姓和在册部落的席位提供轮换规定,以确保公平代表。
- 竞选限制:对候选人参选实行严格限制,包括限制从两个以上选区参选,并建议将议会席位的年龄要求降至21岁,委员会席位的年龄要求降至25岁,旨在简化选举程序。
- 行为准则:建立一套全面的行为准则至关重要,该准则应涵盖使用官方机构、交通、媒体和资金等各种问题。该准则的目的是确保选举期间的公平竞争环境。
- 选举开支核算:敦促对选举开支核算进行广泛重组,以提高选举活动财务事项的透明度和问责制。
- 迅速审理选举纠纷:将任命特设法官,以加快法律程序,确保迅速解决选举纠纷。
- 使用电子投票机:提议使用电子投票机(EVM)来消除操纵和篡改,从而提高选举系统的完整性。
结论印度的选举改革代表着选举机制的变革性转变,致力于实现透明的政治格局、合格的立法代表和公平的参与。这些改革受宪法第324条至第329条的管辖,符合印度宪法制定者的愿望。印度的选举程序在2010年前和2010年后阶段都经历了重大变化。 早期的改革包括降低投票年龄、引入电子投票机(EVM)以及实施选民照片身份证(EPIC)。2010年后的改革涉及支出限制、出口民意调查限制、扩大邮寄投票、宣传倡议、NOTA、VVPAT和选举债券。挑战依然存在,例如财政影响、武力使用、犯罪化、资源滥用、种姓政治、社区主义和道德价值观缺失。 这些改革旨在确保自由公正的选举、透明度和青年愿望,司法干预强制披露、刑事定罪取消资格和否决权。像戈斯瓦米委员会这样的委员会提出了投票制度改革、选区划分、候选人限制、全面的行为准则、透明的选举支出核算、迅速审理纠纷以及使用电子投票机等措施,以巩固选举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