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Golaknath 等人诉 Punjab 州及另一案(1967年)

2025年2月21日 | 11 分钟阅读

引言

1967 年的 Golaknath 案是印度法律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对宪法在立法机构的权威与人民的隐私权之间的微妙平衡提出了质疑。此案源于旁遮普邦的一起土地所有权纠纷,探讨了与财产权、立法权以及司法审查的界限相关的重要问题。

I.C Golaknath and others vs State of Punjab and Another (1967)

认识到法律学说的推翻原则

在法律学说领域,推翻原则(Doctrine of Overruling)是法院可以用来修改和完善法律学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规范和标准的重要工具。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法院可以用更现代的法律取代过时的法律,前提是新法律仅适用于未来,而不影响过去的判决。

案件

1953 年的《旁遮普邦土地保有权安全法》使大农场主 Henry 和 William Golaknath 与政府发生冲突。该法律限制个人拥有的土地面积,并对财产所有权施加了限制。因此,Golaknath 一家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他们被迫放弃了大部分土地。

Golaknath 一家在法庭诉讼中声称,1953 年的法律侵犯了印度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他们认为,该法律侵犯了他们享有法律面前的平等(第 14 条)、财产权(第 19(1)(f) 条)以及选择职业的自由。他们还试图推翻作为 1953 年法律制定的立法工具的第 17 次宪法修正案。

判决

Subba Rao 法官主持了最高法院的审判,最高法院做出了改变印度政治和司法体系的里程碑式判决。Subba Rao 法官认为,第 17 次宪法修正案侵犯了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并使《旁遮普邦土地保有权安全法》的通过更加容易。尽管如此,法院通过适用“未来推翻原则”(Doctrine of Prospective Overruling),限制了其判决的影响,维持了 1953 年法律和第 17 次宪法修正案的合法性。

然而,通过裁定议会无权修改宪法第三部分,该判决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保护了基本自由免受立法越权。这项历史性判决维护了司法独立和基本权利的首要地位,标志着印度宪法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Golaknath 案详情

为了理解 Golaknath 案的复杂性,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构成争议核心的宪法条款和法律学说的细微之处。

第九附表和第 31(b) 条

《印度宪法》第九附表和第 31(b) 条备受争议的主题与 Golaknath 案相遇。即使在法律侵犯基本权利的情况下,第九附表也使这些法律免受司法审查,并防止其被推翻。该附表为《旁遮普邦土地保有权安全法》提供了庇护,突显了人民的权利与立法机构的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I.C Golaknath and others vs State of Punjab and Another (1967)

第 368 条与第 13 条

宪法第 368 条和第 13 条之间的冲突是 Golaknath 案的核心。第 368 条授予议会修改宪法全部条款的权力,使其在所有宪法修正相关事项上拥有最终决定权。另一方面,第 13 条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要求废除任何与基本权利相冲突的法律。该案通过强调保护基本权利和进行宪法修订之间的微妙平衡,揭示了印度宪法框架中的潜在冲突。

1967 年,Golaknath 案戏剧性地改变了印度的宪法格局,深刻地影响了对第 368 条和第 13 条的解释。在此判决之前,普遍的共识是,根据第 368 条进行的修改不受第 13 条的适用,第 13 条涉及废除与基本权利相冲突的法律。然而,Golaknath 案对这一解释提出了质疑,印度最高法院因此做出了一项里程碑式的判决。

最高法院在 Golaknath 案中对构成性法律和普通法律做出了重要区分。它认为,尽管宪法修正案通常被称为构成性法律,但它们实际上更像是普通的立法行为。因此,根据第 368 条进行的修改与议会通过的任何其他法律一样受到审查。

Golaknath 案:印度宪法学的一个里程碑

1967 年的 Golaknath 案是印度法律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改变了宪法解释的性质以及立法机构和法院之间的权力分配。这项历史性判决不仅驳斥了关于宪法修正的普遍观念,而且为将来此类法院行动保护基本权利奠定了基础。

宪法修正案和基本权利

在 Golaknath 案之前,普遍的共识是,根据《印度宪法》第 368 条进行的修正不受第 13 条的审查,第 13 条宣布与基本权利相冲突的法律无效。然而,最高法院在 Golaknath 案中的判决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理解。尽管被指定为“构成性法律”,法院明智地指出,宪法修正案实际上只是议会通过的一项普通法律。因此,修正案受到与议会通过的其他法律相同的宪法审查。

最高法院在 Golaknath 案中的判决核心是,根据第 13 条的规定,任何侵犯个人基本权利的法律都将被宣布为无效。通过将这一原则应用于宪法修正案,法院基本上反驳了议会可以单方面限制或剥夺印度人民基本权利的观点。

Golaknath 案有效地对立法权力施加了重要的制约。它通过维护基本权利在宪法修正案中的首要地位,保证了宪法所保障的个人自由得以保留。

未来推翻原则

尽管最高法院在 Golaknath 案中裁定,违背第 13 条的宪法修正案无效,但该案确立了未来推翻原则(Doctrine of Prospective Overruling)的概念。根据该原则,新发展出的、更好的法律原则不应追溯适用于先前的判决或法律。在 Golaknath 案中,这意味着尽管法院发现有问题的修正无效,但作为争议焦点的《旁遮普邦土地保有权安全法》仍然保持合法。

尽管未来推翻原则存在争议,并且在法官之间存在分歧,但这一概念为法律改革提供了一种务实的方法,允许法律原则逐步发展,而不会扰乱或质疑长期的法律先例。

Golaknath 案后的发展

Golaknath 案之后,议会于 1971 年通过了第 24 次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第 368 条可以被修改,以改变甚至基本权利。这项立法行动推翻了 Golaknath 案的判决,恢复了议会在未经法院干预的情况下修改基本权利的权力。

然而,Golaknath 案的影响在后来的法院判决中持续存在,最著名的是 1973 年的里程碑式 Kesavananda Bharati 案。在 Kesavananda Bharati 案中,最高法院确立了宪法基本结构(basic structure)的概念,裁定尽管议会可以修改宪法,但不能改变其基本框架。这一理论通过作为立法权力滥用的壁垒,间接保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免受立法侵犯。

第 24 次宪法修正案和 Kesavananda Bharati 案在印度宪法史上的意义

1971 年通过的《印度宪法》第 24 次修正案是印度宪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该修正案旨在确认议会有权修改宪法的任何部分,包括基本权利部分,这是对最高法院一项裁决的直接回应。第 24 次修正案通过修改第 13 条和第 368 条,规定了根据第 368 条进行的修改不受第 13 条禁止侵犯或剥夺基本权利的法律的约束。

然而,1973 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Kesavananda Bharati 诉喀拉拉邦案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第 24 次宪法修正案。通过确立宪法基本结构的概念,该判决极大地改变了印度的宪法格局。在判决中,最高法院认为,尽管议会拥有修改宪法的权力,但不能修改宪法的根本框架。

该案不仅推翻了先前的 Golaknath 案判决,而且使得对所有先前的修正案进行审查成为可能。它规定,改变基本权利和宪法基本结构的修正可能会被宣布为无效。这项裁决极大地改变了法院和立法机构之间的相对权力,确立了宪法高于议会任意行为的至高无上地位。

宪法第三部分保护基本权利,这是 Golaknath 案和 Kesavananda Bharati 案争论的核心。Golaknath 案强调了议会在修改基本权利方面的无能;Kesavananda Bharati 案通过引入基本结构的概念,进一步扩展了这一想法。这些判决表明了法院在维护宪法完整性以及确保国会行为不损害其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

因此,Kesavananda Bharati 案和第 24 次宪法修正案是印度宪法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们突显了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审慎平衡,确保了尽管议会可以修改宪法,但不能以牺牲该文件的基本原则和人民权利为代价。印度宪法学仍然受到这些司法判决的影响,这些判决维护了该国对民主、法治以及保护个人自由的承诺。

Golak Nath 案:捍卫财产权和宪法完整性

围绕旁遮普土地所有权纠纷而引发的 Golak Nath 案是印度宪法史上一项重要的法院案件。旁遮普邦 Jalandhar 的一个拥有 500 多英亩土地的家庭,Henry 和 William Golak Nath,不同意政府于 1953 年颁布的《旁遮普邦土地保有权安全法》。根据这项法律,Golak Nath 兄弟每人只能保留三十英亩土地;其余土地被视为“剩余”土地,将进行重新分配。

Golak Nath 一家寻求法律系统的补救,拒绝容忍对其财产权的这种侵犯。他们还根据《印度宪法》第 19(1)(f) 条和第 19(1)(g) 条(保障获取、持有和处置财产的自由以及从事任何职业的自由),并结合对 1953 年旁遮普法案的挑战,主张享有第 14 条下的平等权。

Golak Nath 案最终于 1965 年提交最高法院审理,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土地所有权纠纷。它变成了一场宪法问题的战场,对政府限制或废除宪法保障权利的权力范围提出了重要疑问。此次法律辩论的核心是第十七次宪法修正案的影响,该修正案将旁遮普法案纳入第九附表,使其免受司法审查。

Golak Nath 案的中心有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包括第九附表保护的修正案在内的宪法修正案是否构成受第 13(3)(a) 条司法审查的“法律”?第二,基本权利的不可侵犯性是否使其免受修正?

Golak Nath 一家依据宪法第 32 条提起的诉讼,引发了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斗争。他们的正义诉求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农业纠纷的范围;它呼应了更广泛的为捍卫宪法价值观和保护个人自由免受政府越权而进行的斗争。

最高法院在审议 Golak Nath 案时,审视了宪政治理的基础,其审视范围超出了土地保有权法规的细微之处。法院的职责是解释立法机构的权力与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之间的微妙界限。此案的裁决将界定政府权力的界限,并维护基本权利的首要地位,从而塑造印度宪法的框架。

最高法院在作出裁决时,处理了一个重要问题:基本权利是否可以被修改。Golak Nath 案迫使司法机构调和某些宪法保障的不可变更性与议会修改宪法的权力。法院的裁决将对印度的法律体系以及宪法学未来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最终,Golak Nath 案标志着印度宪法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强调了司法机构作为宪法完整性保护者的关键作用,以及其维护基本权利完整性的庄严责任。在印度蓬勃发展的民主国家中,Golak Nath 的遗产至今仍作为对正义、自由和法治持续斗争的纪念。

法律与自由的本质:来自印度司法界的视角

法律领域是法理学与治理实践的交叉点,尤其是在涉及紧急措施和基本权利方面。印度司法史上,杰出的法学家们提供了深刻的评论,每个人都对权力与自由之间的微妙平衡提供了细致入微的见解。在这里,我们考察印度著名法官的“附带意见”(obiter dicta),深入探讨他们对法治、个人自由和国家紧急状态需求的观点。

A.N. Ray

A.N. Ray 法官曾说,法律体系定义了自由的界限。他声称例外权力只在特殊情况下提供,强调了受控自由的概念。Ray 的观点与民主社会的根本原则一致,即个人自由受到保护,但在紧急情况下仍需服从法律。

H.R. Khanna

H.R. Khanna 法官的观察阐明了行政命令的细微之处和限制。他明确表示,总统指令并非不可辩驳的辩护,尤其是在基本权利受到侵犯的情况下。Khanna 的立场强调了宪法高于总统命令的至高无上地位,并维护了司法机构作为宪法合法性的最终仲裁者的地位。

M.Hameedullah Beg

M. Hameedullah Beg 法官强调了《印度宪法》对法治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了司法审查和个人自由的重要性。他强调了司法机构保护权利的职责,尤其是在法庭诉讼中,这突显了宪法对防止政府任意行动提供的保障。

P.N. Bhagwati

P.N. Bhagwati 法官将可能对民主构成严重威胁的危机分为经济崩溃、内部颠覆和战争三种。他对这些危机的分类突显了在国家安全需求与公民自由之间取得平衡的困难。Bhagwati 的论述提醒人们,民主政府在动荡时期面临的挑战。

Y.V. Chandrachud

公平。Y.V. Chandrachud 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权,揭示了宪法解释的复杂方面。他对各种观点和案例的认可说明了处理复杂法律问题所需的严谨方法。Chandrachud 在保持论证主题意义的同时,力求简洁明了,这是司法机构在面对复杂法律问题时追求清晰度的典范。

结论

印度法官的附带意见为理解民主国家中法律与自由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见解。这些法学家以娴熟和远见的眼光,驾驭着宪法治理的复杂性,从界定总统权力的界限到在紧急情况下捍卫个人权利。作为正义的守护者,他们抵制了任意的权力,在神圣的法庭走廊里,高举自由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