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室统治时期(1858-1947年)21 Feb 2025 | 阅读 6 分钟 王室统治时期(Crown rule)在印度是指英国王室直接统治的时期,从1857年延续到1947年。在1857年动乱之后,被称为“英属印度”(British Raj)的英国王室承担了直接行政管理权,接管了东印度公司的权力。这段英国王室统治时期从1858年一直持续到印度于1947年独立,通常被称为“王室统治”。  什么是王室统治?王室统治意味着英国王室对印度次大陆的直接统治。这一时期始于1858年,在1857年印度起义之后,权力从东印度公司转移到维多利亚女王手中。王室统治时期一直持续到1947年,恰逢印度获得独立。 印度王室统治历史印度王室统治的历史时期,从1858年到1947年,是指英国王室的直接殖民统治。这一阶段是在1857年起义之后发生的,该起义也被称为**印度叛乱**或**印度独立第一战争**,它标志着印度人民反对英国统治的一次大规模起义。 在王室统治下,英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强其在印度的权威和推进英国的利益。这些措施包括建立中央集权的管理体系,推行英语教育和西方法律体系,修建铁路和电报网络,以及促进印度军队的发展。 虽然这些政策旨在使印度现代化和组织化,但它们因对当地居民的剥削和压迫而受到批评。某些措施的剥削性质引发了印度人民的不满。 王室统治下的各种法案与宪法举措 1858年印度政府法案- 该法案是在1857年起义之后颁布的,也称为第一次独立战争或西帕依兵哗变。
- 该法案被称为“**印度良政法**”,将政府的权力、领土和收入转移给英国王室。
- 宣布印度将以**女王陛下**的名义进行管理。
- 废除了**控制委员会**和**董事会**,从而结束了双重统治体系。
- 设立了**印度事务大臣**这一具有权威性的职位,该职位拥有对印度政府的完全控制权。
- 成立了一个由15名成员组成的**印度委员会**,协助印度事务大臣处理印度事务。
- 这标志着一项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和确保更有效行政管理的重要重组。
1861年印度理事会法案- 1861年的印度理事会法案通过让印度人参与立法过程,建立了第一批代议制机构。
- 因此,统治者不得不任命多名印度人担任其扩大的理事会的**非官方成员**。
- 该法案通过恢复**孟买**和**马德拉斯**两地的立法权,开启了**权力下放运动**。
- 它扭转了始于**1773年管制条例**并以**1833年宪章法案**达到顶峰的中央集权趋势。
- 规定分别于1862年、1886年和1897年在孟加拉、西北省和旁遮普建立新的立法委员会。
- 该法案授权**总督**颁布规章和指示,以简化理事会的工作程序。
- 它认可了**坎宁勋爵于1859年**推出的“**部门权限**”制度。
- 在紧急情况下,总督获授权颁布**无需立法会批准的法令**,这些法令的有效期为**六个月**。
1892年印度理事会法案- **印度国民大会于1885年**的成立以及随后呼吁行政改革的决议,导致了1892年印度理事会法案的颁布。
- 这项立法赋予政府首脑任命一定比例的理事会成员的权力,为代议制政府铺平了道路。
- 此外,它还通过允许立法者就预算提出问题和进行辩论,为**议会形式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 此外,该法案通过扩大省级立法机关的权力,增强了**内部自治**。各省权力范围的扩大旨在鼓励一种更**分散**和**地区特定**的治理方法。
1909年印度理事会法案- 1909年印度理事会法案的制定旨在对抗印度民族运动中日益增长的激进派支持。
- 它试图回应**印度国民大会**反复提出的关于增加印度人参与国家治理的呼吁。
- 该法案,也称为**莫利-明托改革**,是由当时的印度事务大臣**莫利勋爵**和总督**明托勋爵**制定的。
-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中央和省级立法委员会都得到了大幅扩大。
- 虽然**中央立法委员会**保持了官方多数,但**省级立法机关**允许非官方多数。
- 该法案增加了中央和省级立法委员会的审议权。
- 它允许印度人进入总督和各省长官的**行政委员会**。
- 引入了“**区分选区**”的概念,为穆斯林建立了社区代表制。
- 该法案通过**社区主义**的合法化,使得**明托勋爵**获得了“**社区选区之父**”的称号。
- 此外,它还导致了主席团、贸易团体、学院和扎明达尔的分离。
1919年印度政府法案- 1919年印度政府法案,也称为蒙塔古-切姆斯福德改革,于1921年生效。
- 它引入了“**二元制**”的概念,这是一个划分中央和省级权力的双重治理结构。
- 设立了**转移**和**保留**的事务,由各省长官监督前者,并由对立法会负责的部长协助。
- 通过对锡克教徒、印度基督徒、英印混血儿和欧洲人实行单独的选区,**社区代表制**得到了扩展。
- 引入了基于财产、税收或教育的**有限的选举权**。
- 该法案在伦敦设立了**印度高级专员**一职,并将部分职责从印度事务大臣转移过来。
- 省预算首次**独立于**中央预算,使省级立法机关能够独立实施其预算。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旨在建立一个在印度完全负责的政府。
- 它包含**321条**和十个附表,勾勒了一个全面的框架。
- 该法案提议建立一个**全印度联邦**,包括各省和土邦。
- 权限被分为三个清单:**联邦清单**(59项,归中央)、**省清单**(54项,归各省)和**联合清单**(36项,归中央和各省)。
- 剩余权限授予**总督**,但由于**土邦**拒绝参与,联邦的建立受到阻碍。
- 该法案用**省自治**取代了省的**二元制**,允许各省在其规定范围内作为自治行政单位运作。
印度独立法案,1947- 1947年印度独立法案源于时任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声明,标志着英国在印度统治的终结。这与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接受**蒙巴顿计划**同时发生。
- 其主要成果是终止了英国在印度的权威,标志着印度成为一个**独立**和**主权国家**。
- 该法案主张将印度分割,建立两个**主权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后者可以选择退出**英联邦**。
- 它赋予两个自治领的**制宪议会**在制定和实施新**宪法**之前为其各自地区立法权力。
- 该法案废除了**印度事务大臣**一职,并将相关职责转移给**英联邦事务大臣**。
- 1947年8月15日,标志着英国对**印度土邦**的最高统治以及与**部落地区**的条约关系的结束。
- 印度土邦可以选择加入印度自治领、巴基斯坦自治领,或保持独立。
- 印度总督和省长被指定为各邦的**宪政领导人**。
- 该法案终止了印度事务大臣对公务员的任命以及工作岗位的保留。
结论在印度强加王室统治标志着争取自由斗争的一个关键时刻。1857年起义的事件不仅仅是一次西帕依兵的哗变;它们反映了印度人民对外国统治者普遍存在的不满、怨恨和长期累积的积怨。显然,人们对治理方式的改变提出了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