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第25修正案2025年2月21日 | 阅读 8 分钟 1971年的《第二十五修正案法案》标志着印度宪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对财产权的框架以及**基本权利与国家政策的指导原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键性修改。该修正案于**1972年4月20日**颁布,旨在应对司法解释带来的挑战,特别是最高法院在银行国有化案**Rustom Cavasjee Cooper诉印度联盟案**中的立场,并重新界定政府为公共用途征用私人财产的权力范围。 ![]() 银行国有化案与修法必要性1970年,最高法院在银行国有化案中作出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确立了宪法保障对被强制征用的财产具有等值补偿的权利。此外,法院还认为,任何为公共目的征用财产的法律都必须满足《宪法》第19(1)(f)条款的要求。这一决定为重新评估财产权和政府征用财产权的能力奠定了基础。法律专家**V.G. Ramachandran**将第24和第25修正案描述为对宪法框架的重大偏离,并对向社会主义的迅速转变以及他所认为的“宪法屠杀”表示担忧。 第25修正案的目标和规定1971年《宪法(第二十五修正案)法案》旨在修改宪法第31条,主要侧重于财产权及其强制征用。该修正案的关键规定包括:
议会审议与争议拟议的修正案是1971年《宪法(第二十五修正案)法案》的一部分,由**H.R. Gokhale于1971年7月28日**在人民院提出。在人民院的辩论中,Gokhale强调了优先考虑指导原则而非个人财产权的必要性,以便在没有司法干预的情况下促进进步立法。总理英迪拉·甘地支持该法案,认为这是朝着社会主义目标迈出的一步。然而,该法案遭到了强烈反对,特别是来自**自由党(Swatantra Party)的Piloo Mody**,他批评政府权力任意扩张。Mody认为,这些修正案正在将印度的民主和世俗宪法变成“**极权寡头的工具**”。尽管存在批评,人民院仍以绝大多数票(353票赞成,20票反对)于1971年12月1日通过了该法案。 颁布与批准该法案于1972年4月20日获得总统批准,正式成为1971年《宪法(第二十五修正案)法案》。该法案的颁布遵循了《宪法》第368条规定的程序,并获得了超过半数邦立法的批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曼尼普尔邦和拉贾斯坦邦尚未批准该修正案。 对第25修正案的法律和学术观点**V.G. Ramachandran**在对第25修正案的批评中,对宪法的稀释及其对个人权利的影响表示担忧。他质疑政府拥有无限修改宪法权力的主张,认为这些修正案破坏了原始文件的精髓。Ramachandran认为,如果这些变更得以维持,将需要将宪法重新命名为“**1971年印度政府法案**”。 后续和宪法发展第25修正案是英迪拉·甘地总理巩固权力的一系列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该战略始于1971年的第24修正案。该战略通过后来的修正案,特别是第38和第39修正案继续推进,最终在1976年紧急状态期间通过第42修正案带来了广泛的改革。这些修正案旨在增强议会和总理办公室的权力,同时削弱司法机构。 ![]() 司法审查与Kesavananda Bharati案**Kesavananda Bharati案**的出现,使法律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宪法学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最高法院以7比6的判决,维持了第25修正案某些规定的合宪性,同时确立了“**宪法基本结构**”的概念。这一重要案例重申,虽然议会拥有修改宪法的权力,但不能篡改其基本框架。 因此,Kesavananda Bharati案不仅对不受约束的议会权力起到了制约作用,而且为后续的宪法挑战确立了先例。司法机构作为宪法守护者的作用得到加强,确保宪法基础中包含的原则保持不可侵犯。 第25修正案的后果1971年颁布的第25修正案不仅重塑了宪法格局,而且对印度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微妙平衡产生了持久影响。除了其直接的法律后果外,该修正案还引发了关于司法机构的作用、议会权力以及追求社会和经济正义的更广泛的讨论。考察第25修正案的后果及其后续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印度宪法框架的持续演变。 ![]() 指导原则与基本权利第25修正案引入的第31C条,凸显了政府在实施国家政策指导原则,特别是涉及社会经济福利方面的原则方面的承诺。该修正案试图使旨在实现这些原则的法律免受司法审查,强调社会正义优先于个人权利。然而,指导原则与基本权利之间的微妙平衡仍然是一个动态且不断发展的讨论。促进社会福利与保障个人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将继续影响法律辩论和政策决策。最近的司法判决反映了在这些相互冲突的理想之间进行协调的持续努力,承认治理需要采取细致入微的方法。 1971年之后的宪法修正案第25修正案是英迪拉·甘地总理执政期间发起的一系列更广泛的宪法改革的一部分。随后的修正案,特别是第38和第39修正案,进一步扩大了政府的权力范围,引起了对权力集中的担忧。1976年紧急状态期间通过的第42修正案带来了重大变革,强化了宪法修正案可以作为强大的政治变革工具的观念。1971年后的宪法格局见证了政治权宜之计与宪法原则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修正案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气候,而且引发了关于宪法修正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重塑印度国家根本性质的激烈辩论。 当代相关性和学术讨论在当代印度,第25修正案的遗产仍然是学术研究和法律讨论的主题。学者们继续分析该修正案对塑造印度民主和治理轨迹的影响。个人权利、社会经济目标与司法机构作用之间的适当平衡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智力探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印度社会不断演变的性质,加上不断变化的全球动态,使得对宪法原则进行持续的重新评估成为必要。第25修正案为理解宪法修正案与一个多元化、充满活力的国家不断变化的愿望之间的微妙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基准。 分析第25修正案的缺陷和后果在我们深入研究印度宪法第25修正案的细节时,必须批判性地审查其缺陷和后果,阐明其对民主的更广泛影响。要理解这次宪法操纵的意义,就必须理解条款和修正案的本质,以及它们为何在民主体制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宪法框架中,条款是阐明国家基本原则、权利和指令的基石。这些条款体现了制宪者的集体智慧和愿景,概括了宪法秩序的精髓。修正案,另一方面,代表了使宪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的机制。它们允许进行修改、添加或删除,以确保宪法始终是一份活着的文献,能够应对当代的挑战。 ![]() 一个国家的民主特征往往与其宪法框架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密切相关。条款和修正案共同构成了这一框架的骨干,为民主治理提供了法律和道德基础。修改宪法的过程反映了体制对公民不断变化的需要和价值观的响应能力。
第25修正案虽然旨在促进社会经济目标,但其本身存在需要审查的缺陷。该修正案通过允许政府为公共用途征用私人财产,并且不保证司法机构确定的充分补偿,从而限制了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财产权。将补偿的确定权从法院转移到议会,引起了对国家任意侵犯个人财产权的担忧。此外,该修正案豁免了旨在实施某些指导原则的法律免受司法审查,即使这些法律侵犯了基本权利。这种豁免对制衡原则构成了挑战,因为它限制了司法机构确保法律符合宪法保障个人自由的能力。
第25修正案的后果超出了法律领域,影响了立法、行政和司法这三个政府分支之间的微妙平衡。通过将确定补偿的权力集中在议会手中,该修正案使权力倾向于行政部门,可能破坏制衡制度。 豁免某些法律免受司法审查,挑战了司法独立,而司法独立是任何充满活力的民主的基石。司法审查是防止立法或行政部门过度扩张的保障措施,确保法律符合宪法原则。第25修正案下对这一审查机制的侵蚀,引发了对潜在权力集中而缺乏充分制约的担忧。
第25修正案的缺陷和后果,凸显了民主框架内个人权利、国家权威和社会福利追求之间的微妙平衡。它作为一个案例研究,强调了在修改宪法时需要仔细校准。虽然修正案是适应社会变化的必要工具,但必须严格评估它们对基本原则的影响。 ![]() 在民主国家,宪法是国家与其公民之间的社会契约,规定了交往规则并保障个人自由。修正案应加强这一契约,而不是削弱它。第25修正案的遗产促使我们反思集体福利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微妙平衡,并敦促以深思熟虑的方式进行宪法修正。 结论第25修正案是印度民主历程不断叙述中令人难忘的一章。它教会我们,追求社会经济目标固然至关重要,但不应以牺牲基本权利和民主基本原则为代价。当我们驾驭复杂的治理领域时,应谨慎对待宪法修正案,确保民主的织锦保持韧性、适应性并忠于其指导原则。第25修正案的缺陷和后果为世界各地的民主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强调了进步与维护民主价值观之间取得合理平衡的必要性。 下一个主题1971年第26修正案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