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权利

2025年2月21日 | 阅读32分钟

为了保护公民的自由、尊严和整体福祉,一个国家的公民有权享有特定的一系列基本权利。印度宪法第三部分(第12至35条)载有该国的所有基本权利。要深入了解这些条款,请继续阅读。

Fundamental Rights

基本权利被认为对于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和人类尊严的维护至关重要,因此被纳入了宪法。无论肤色、宗教、种姓或性取向如何,每个人都有权向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请愿,要求维护其基本权利。第12-35条包含七个基本权利领域。

第13条

  • 13(1):在本宪法批准时在印度生效的任何法律,如果与本部分的规定发生冲突,则在该冲突范围内无效。
  • 13(2):禁止国家制定限制或废除本部分授予的权利的法律,任何此类法律,如果违反本规定,则无效。
  • 13(3):除非上下文另有规定,“本条中的法律”是指在印度具有法律效力的任何法令、命令、地方法规、规则、规章、通知、习俗或用法;“生效的法律”是指在本宪法批准前由印度立法机关或其他主管当局通过或制定的法律,且尚未被撤销,即使任何此类法律或其任何部分在通过时或在特定地区可能尚未生效。
  • 13(4):本条任何规定不适用于根据第368条通过的任何宪法修正案,平等权。

纳入基本权利的背景

印度从美国宪法中采纳了基本权利的思想。然而,同样重要的是要记住,在制定这些权利时,也考虑了普通人的目标。特别是,有两个紧迫的需求成为了纳入基本权利的关键理由。首先,英国造成的持续暴行迫使我们发声支持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和自治。其次,人们在阶级和性别轴心造成的持续痛苦,激发了人们对平等和宗教自由的意识。因此,成立了一个由 Sardar Vallabh Bhai Patel 领导的基本权利委员会,旨在实现这两个目标。

意义和特征

基本权利被认为对于人类尊严的维护和每个人的个性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被纳入了宪法。宪法作者认为,如果国家不承认和保护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等公民权利,民主将毫无意义。他们认为,由于“民主”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意见的管理,民主国家的公民应该能够获得塑造公众舆论所需的工具。因此,根据宪法,所有印度人民都有权享有言论和表达自由以及一系列其他自由,这些自由被称为基本权利。

无论肤色、宗教、种姓或性别如何,每个人都有权向最高法院或高等法院请愿,要求维护其基本权利。遭受不公的人不必主动采取行动。由于贫困者可能没有资源这样做,任何人都可以代表他们提起诉讼,以谋取公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它被称为“公众利益诉讼”。高等法院的法官有时会根据新闻报道主动采取行动。

这些基本权利有助于预防和抵御严重的侵犯人权行为。它们通过确保所有人在享受和使用相同便利方面享有平等机会,无论其背景如何,都突出了印度的基本统一性。某些基本权利是印度国民专有的,而另一些则适用于所有国籍的人。除了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权外,每个人都有权享有宗教自由。然而,只有国民(即使是非印度裔国民)才享有言论和表达自由以及在国家任何地方居住和定居的权利。居住在国外的印度国民无权在公共就业领域享有平等的机会。

尽管某些权利对个人具有约束力,但基本权利本质上是保护个人免受任何武断的国家行为的影响。例如,宪法禁止强制劳动并废除了不可接触性。这些条款既制约了国家的私人行为,也制约了国家行为。然而,这些权利并非不受限制或绝对的,在需要保护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受到合理的限制。它们也可以在某些方面被缩减。最高法院已决定,虽然议会能够修改宪法的基本框架,但其所有部分,包括涉及基本权利的部分,都可以进行修订。

基本权利的存在对行政部门、议会和邦立法机构起着制衡作用,因为它们只能通过宪法修正案进行修改。

国家紧急状态会负面影响这些权利。在国家紧急状态下,第19条规定的言论、集会和迁徙自由将被暂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立法机关可以通过侵犯第19条所列权利的法律。总统还可以通过命令暂停向法院请求执行其他权利的权力。

财产权的演变

财产权在印度的宪法权利环境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一项基本权利演变为一项法定权利。在印度宪法制定之初,它就承认财产权是一项基本自由,并授予公民拥有财产的权利。

然而,第44次宪法修正案改变了宪法发展的方向,该修正案显著改变了财产权的地位。这项修正案于1978年通过,将财产权从基本权利列表中删除,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这项重大变革的理由是认识到,对财产权的传统解释阻碍了社会更宏大的目标,包括实现社会主义以及确保财富和财产在人民之间的更公平分配。修正案的起草者认为,现有的财产权法律体系阻碍了社会正义的更大目标。

这项宪法修正案导致了财产权性质的重大转变。它被重新归类为一项法定权利,而不是继续被认为是基本权利。这种区别很重要,因为它代表了对管理印度财产权的宪法框架的实质性修改,而不仅仅是语义上的转变。

财产权仍然得到保障。然而,根据将财产权重新归类为法定权利,它在宪法层级中不再被视为一项基本权利。这项变化并没有减弱财产权的重要性;相反,它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广泛的法律框架中,该框架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进行规定和调整。

印度宪法框架内财产权的演变是宪法动态性的一个鲜明例证。它强调了宪法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并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偏好之上。修正案将财产权重新定位为一项法定权利,这表明了宪法致力于促进一个更公平、更平等的社会,这与国家不断变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基本权利

这些权利限制了政府的权力,对于维护个人自由至关重要。印度宪法承认以下基本权利:

  • 平等权(第14-18条)禁止基于种族、宗教、种姓、性别或出生地的歧视,并保证在公共就业中的机会均等。它还包括法律面前的平等。
  • 自由权(第19-22条)包括言论、集会、迁徙和居住自由,以及从事任何职业、商业或企业的自由。
  • 反剥削权(第23-24条)分别禁止强迫劳动、童工和人口贩运。
  • 宗教自由权(第25-28条)在遵守公共卫生、道德和秩序相关法律的前提下,保证实践、宣扬和传播任何宗教的权利。
  • 文化和教育权(第29-30条)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语言和教育权利的保存。
  • 宪法补救权(第32条)赋予个人向最高法院请愿以维护其基本权利的能力。它被视为宪法的“心脏和灵魂”。

基本权利通常保护个人免受政府的干预。我们宪法的第12条定义了“国家”为国家机关和中央政府、地方当局、法定和非法定机构等。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个定义是广泛的,任何有义务为公众服务的实体都可能属于第12条的范围。

第13条中的非排除性条款赋予该国基本权利优先于所有其他法律和法规的地位。因此,每一项法律都必须符合印度宪法第三部分,因为任何偏离都将使该法律无效。

1. 平等权

印度宪法的核心要素——平等权,载于第14-18条。这些条款都支持法律面前的平等、不歧视和社会平等的法律原则。本文将详细审查每一项条款,重点关注其意义及其对创造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的影响。

  • 第14条

第14条保证印度境内的每个人都能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保护和法律面前的平等。这一原则保证每个人都同样受到法律权力的约束,并且他们应该在相同的条件下受到公平对待。然而,如果对分类有有效理由,国家可以为了法律目的对人进行分类。分类需要对于预期目标而言是合理的,非任意的,并且基于可以理解的区分。

  • 第15条

第15条禁止基于宗教、种族、种姓、性别、出生地和性别的歧视。这项禁令涵盖国家经营和私人部门的活动,特别是涉及公共娱乐场所和其他完全或部分由国家收入资助的机构。然而,国家可以为妇女、儿童以及社会和教育上弱势群体(如 अनुसूचित种姓和 अनुसूचित部落)制定特殊安排。这项豁免承认弱势群体需要额外的保护。

  • 第16条

第16条保证在公共就业相关事务中享有平等机会。它禁止国家基于个人的收入、出生地、种族、种姓、性别、宗教或血统在就业方面不公平地对待个人。该条款还允许采取平权行动政策,以确保代表性不足的群体在公共服务中得到公平的代表。它还允许信奉特定宗教的人在宗教组织中担任职位。

  • 第17条

一项重要举措是,第17条宣布任何形式的不可接触性都是非法的,并将其完全废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议会通过了1955年《保护公民权利法》。宪法打击社会弊端、建立包容性社会的承诺体现在这一条款中。

  • 第18条

根据第18条,禁止国家授予除军事或学术荣誉以外的头衔。这项条款的目的是消除社会等级和出生地的差异。英国在印度授予的贵族和贵族头衔已被废除。然而,印度公民仍然有资格获得学术和军事荣誉。在1995年12月15日的一项里程碑式裁决中,最高法院确认了Bharat Ratna 和 Padma Vibhushan 等奖项的合法性,获奖者可以使用这些奖项作为头衔,而不会违反宪法中的禁令。

印度宪法第14-18条所保障的平等权在构建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条款共同维护了社会平等、不歧视和法律面前的平等等原则。除了其他形式的不平等之外,宪法力求创建一个人人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的国家,包括不可接触性和公共就业歧视。随着印度的发展,维护这些核心原则对于创造一个重视包容、多元和公平的社会是必不可少的。

2. 自由权

在印度宪法复杂的体系中,自由权就像是个人自由的灯塔。宪法第19至22条细致地概述了宪法起草者认为必不可少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第19条所载的自由,第20-22条的至关重要的保障,以及通过第21条对生命和人身自由的更广泛解释。在我们深入研究这些宪法条款时,我们还将探讨信息权(于2005年根据第19(1)条获得基本权利地位)的演变。

  • 自由的基石

第19条是自由权的中心,赋予公民六项基本自由,这些自由是印度公民专有的。它们包括言论和表达自由、非武装集会自由、结社自由、在全国范围内迁徙的自由、居住和定居自由,以及从事任何职业的权利。然而,这些自由并非绝对,因为国家可以出于国家安全、公共秩序、礼仪、道德、藐视法庭、煽动犯罪和诽谤等原因施加合理的限制。

第20-22条进一步保障了这些自由。在制宪会议讨论是否使用“正当法律程序”一词时,提出了有关阻碍社会立法的潜在障碍的问题。最终,“依法律程序”取代了第21条中的术语。Maneka Gandhi 诉 印度联邦案(1978年)通过纳入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扩大了第21条的范围,该原则要求任何规定程序的立法都必须合理、公平且可证明。

司法对第21条的广泛解释不仅保护了生命和人身自由。通过2002年第86次宪法修正案,它还纳入了生存权、健康权、清洁环境权、用水权、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被监禁期间的人道待遇以及初等教育权。

  • 信息权(RTI)

印度民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2005年宪法承认第19(1)条下信息权。这项基本权利通过赋予人民信息获取的强大工具,促进了问责制、透明度和参与式治理。它充当了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赋予人民追究公职人员责任并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

信息权法案通过赋予公民获取信息的有力工具,促进了问责制、透明度和参与式治理。它充当了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赋予人民追究公职人员责任并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

权利的演变:从保障到赋权

从最初起草基本权利到其不断演变的解释,反映了印度社会不断变化的动态。虽然宪法起草者对潜在的滥用持谨慎态度,但后来的司法判决承认需要平衡个人自由与社会利益。

在重新解释后,第21条现在是对有尊严的生活的全面保障,而不是对行政行为的有限保护。承认包括获得清洁环境、及时审判和初等教育的权利,表明了对全面发展的承诺。

相反,信息权已成为强大的民主化因素。通过赋予公民调查、质疑和积极参与治理的机会,改变了权力平衡。信息权法案最能体现宪法权利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工具的转变,使个人能够指导他们的民主命运。

随着印度宪政的发展,自由权和信息权是不断重塑印度民主体系的动态力量。这些权利,从第19条的基本理念到信息权法案的革命性影响,完美地体现了在治理中,被治理者积极参与的繁荣民主的意义。随着印度取得进展,这些宪法保障将进一步发展,反映出一个多元文化和充满活力的国家的不断变化的目标和挑战。

3. 反剥削权和印度的宗教自由

印度致力于维护其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在印度宪法中得到了体现。其中,宗教自由和禁止剥削是支持社会正义、多元包容和世俗社会以及保护弱者的关键支柱。

  • 反剥削权(禁止童工和乞讨)

反剥削权的规定(载于第23-24条)禁止个人或国家利用弱势群体。第23条宣布人口贩运非法并立即禁止。它还禁止强迫劳动,保证任何人不得违背其意愿被强迫无偿劳动。然而,有几项例外,例如社区服务和征兵,当出于公共利益需要承担义务时。

1976年《契约劳动制度(废除)法》的颁布是为了真正执行第23条。这项法案表明了印度根除契约劳动的承诺,这是一种长期以来困扰该国的虐待形式。

反剥削权第24条,禁止在矿山、工厂和其他危险行业雇佣14岁以下的儿童,这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承诺。1986年的《童工(禁止和管理)法》设立了禁止童工和惩罚从事童工的人的法律标准,从而加强了这项限制。通过纳入前童工康复的规定,该法案还认识到防止剥削和处理其影响的必要性。

4. 宗教自由权(维护世俗主义和宗教自由)

第25-28条保障宗教自由,这是印度世俗国家的一块基石。宪法明确规定没有官方国教,强调国家需要平等、公正和中立地对待所有宗教。

  • 第25条保证每个人都有权实践、宣扬和传播他们选择的任何宗教。它还保证良心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并非不受约束;它受到与公共卫生、道德和秩序相关的法规的约束,以及国家开展社会福利和改革措施的权力。值得注意的是,传播的权利不包括因尊重他人良心自由权而改变他人的权利。
  • 第26条承认宗教组织和教派自治,可以设立慈善或宗教目的的机构,管理其宗教事务,并根据法律拥有、获取和管理财产。本条承认印度宗教传统的多元性,但对其施加限制,以保护道德、公共卫生和法律秩序。
  • 第27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强迫缴纳税款以推广特定宗教或宗教团体。这项规定禁止使用公共资金强迫人们信奉特定宗教,这体现了印度国家的世俗性质。
  • 第28条规定,所有接受国家资助的教育机构(无论是否全部或部分)禁止进行宗教教学,从而加强了对世俗教育的承诺。此外,接受政府资助的组织未经参与者或其监护人许可,不得强制进行宗教教育或礼拜。

尊重多元文化和人类尊严

从根本上说,反剥削权和宗教自由权体现了印度在宪法上对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促进世俗、多元文化社会的承诺。这些权利是指导国家走向一个更具包容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的未来的指南针,而不仅仅是法律上可执行的。通过宪法保障和立法措施,印度努力根除剥削,支持弱者,并维护宗教自由和世俗主义。该国努力创建一个保护每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体系。

5. 文化和教育权

印度宪法关于文化和教育权的第29条和第30条是保护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多样性的重要保障。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少数群体免受歧视,并通过保证其文化遗产的增长和保存来赋予他们权力。第29条和第30条体现了印度促进一个尊重和庆祝其多样化习俗和文化的开放社会的承诺。

  • 第29条:保护独特的身份

第29条涉及保护任何群体独特的文字、语言或习俗。它禁止国家向少数民族强加外国文化,使他们能够自由地保护和发展自己的身份。该条款还涵盖教育,禁止基于种族、宗教、种姓、语言或这些组合的任何原因拒绝进入由国家经营或支持的教育机构。

然而,第29条承认社会正义和积极行动的必要性。为了平衡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国家可以为社会和教育上弱势群体保留相当比例的席位。

此外,少数群体经营的教育机构最多可以为该特定社群的公民保留 50% 的席位,这为公平和入学提供了一种细致的方法。

  • 第30条:赋权宗教和语言少数群体

第30条通过赋予宗教和语言少数群体建立和管理其选择的教育机构的权利,从而赋予他们权力。这项规定认识到教育在保护和发展自身文化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它明确禁止国家因宗教或文化少数群体管理教育机构而歧视任何机构。

根据最高法院的解释,人口占该州人口不到 50% 的任何社区,如果希望行使该权利,则被视为第30条下的“少数群体”。重要的是,这项权利仅适用于以少数民族语言或宗教为基础并经营教育机构的学校。至关重要的是,这项特权也适用于拥有多元化学生群体的学校;它不限于那些只关心教授少数民族语言或宗教的学校。

即使有第30条保障的自主权,国家仍然被授权对援助的使用、收费结构、员工服务条款和教育要求施加合理的控制。这种平衡确保了在维护文化和教育自由的同时,不会牺牲必要的监管控制。

印度宪法第29条和第30条,维护了文化和教育权,体现了国家对多元文化和包容性的承诺。这些条款作为防止文化霸权的保障,确保少数民族在语言、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独特身份不仅得到保存,而且得到促进和发展机会。

这些宪法保障建立了一个积极促进印度独特社会文化丰富性的框架,超越了简单的宽容,突出了教育在文化保护和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细致地平衡自主权和控制权,体现了一种旨在在维护普遍的公平和正义原则的同时,调和不同群体需求的宪法愿景。通过这样做,这些权利极大地促进了印度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化的民主国家。

6. 宪法补救权,作为保护基本权利的权利

印度司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宪法第32条。第32条提供了一种独特而至关重要的实现基本权利的方法,因此B. R. Ambedkar 博士将其称为宪法的“心脏和灵魂”。它授权发出令状以确保这些权利受到保护,并赋予最高法院作为其保护者的权力。第32条提供的宪法补救权是保护个人自由和保证正义的关键组成部分。

  • 提升最高法院的权威根据第32条,最高法院可以发布令状,例如质询令、人身保护令、禁止令和审查令。这些令状是保护基本权利的有效工具。与第226条(允许高等法院发布此类令状,但其本身不是基本权利)不同,第32条明确保障了这项补救措施,使其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正义工具。
  • 权力和范围:法院的权力延伸到公共和私人机构,确保每个人都有权获得基本权利的保护。法院提供赔偿给权利受到侵犯的当事人的权力确保了一个全面有效的法律体系。法院有权主动行使管辖权或通过公众利益诉讼,法院是基本权利的积极保护者。
  • 限制和例外:尽管宪法补救权得到充分确立,但第33条允许议会通过法律限制基本权利对某些组织(如情报机构和印度军队)的适用范围。此外,第34条赋予议会权力,为戒严期间的公职人员或任何运作人员提供免责,使他们免受起诉。这些条款强调了个人权利与国家安全和秩序等更普遍的关切之间必须达到的微妙平衡。
  • 第35条:专属立法权:本条授予议会就涉及基本权利的某些主题制定法律的唯一权力。这包括在戒严状态下的限制、基本权利对武装部队的适用性、公共就业的保留以及违反这些权利的后果。本条款保证了有关基本权利的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 Ambedkar 的愿景:第32条的起草是为了回应 B. R. Ambedkar 博士对基本权利的实际保护的愿景。他认为这是宪法健康最重要的条款。Ambedkar 强调,修改第32条授予最高法院的特权是唯一途径,那就是修改宪法,从而为个人安全和保障提供无与伦比的保护。
  • 印度宪法第32条(规定了宪法补救权)是正义的指路明灯。它保护了基本权利的完整性,保证了它们对所有情况的适用性,并表明了制定者在设计一个强有力的体系来保护个人自由方面的敏锐。第32条,也被称为“宪法的心脏和灵魂”,对于保护每个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仍然至关重要。

印度隐私权

印度宪法高度重视隐私权,认为隐私权是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权的基本组成部分。隐私权受到第21条和宪法第三部分的保护,作为基本自由,它充当了保护个人内心空间免受政府和非国家行为者侵入的屏障。印度最高法院于2017年8月24日做出的一项历史性裁决,明确将隐私权与第21条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其重要性。

  • 第21条和第三部分下的保护隐私权以宪法第21条为基础,该条款保护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权。隐私权是宪法第三部分所保障的自由的基本组成部分,使个人能够在不受不合理侵扰的情况下自主决定其生活。
  • 最高法院的声明2017年的隐私权裁决被认为是印度法律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最高法院在一项多数裁决中认为,隐私权是第21条所保障的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权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一声明重申了隐私的基本特质及其在保护个人自主和自我意识方面的重要意义。
  • 免受国家和非国家行为者侵害的保护:隐私权充当了抵御政府和非国家行为者侵扰的屏障。个人可以自由地管理其数据并自主决定其私生活,而不会受到其他方面的过度干预。
  • 自主生活选择个人自主决定自己生活的选择能力是隐私权概念的核心。隐私权保障了根据个人信念和偏好设计自己生活的能力,这包括个人关系、生育选择和信息隐私等方面。
  • 现代相关性:在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互通日益增长的时代,隐私权变得越来越重要。该裁决承认隐私问题是动态的,并强调了立法保障跟上个人数据和信息不断增长的使用需求的必要性。

隐私权是维护个人自主和尊严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被毫无疑问地确认为第21条下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权的基本组成部分。最高法院在隐私权案件中的里程碑式裁决,维护了个人私生活免受未经授权访问的宪法保障。印度法律体系在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挑战并确保个人自由和自主权的保存时,隐私权仍然是指导性的。

基本权利的修正:宪法程序

  • 特别多数要求

对基本权利的任何修改都需要进行宪法修正,要求议会两院都获得批准。根据宪法规定,修正案必须获得特别多数——一种独特的立法门槛——才能通过。

  • 宪法授权:第13(2)条

宪法第13(2)条明确禁止制定侵犯基本权利的法律。这项规定作为一种保障,强调了其不可侵犯性。

司法观念的转变:议会的修正权

  • Sajjan Singh 案(1965年)

1965年,最高法院在 Sajjan Singh 案中,主张议会有权修改宪法的任何部分,包括基本权利。这似乎是议会修正权的一个明确立场。

  • Golaknath 案(1967年)

1967年的 Golaknath 案中,最高法院明确陈述了与之前相反的观点。法院裁定宪法修正案不能修改基本权利,从而造成了一种令人困惑的法律真空。

  • Kesavananda Bharati 案(1973年)

1973年的 seminal 事件 Kesavananda Bharati 案,为法律不确定性带来了清晰。最高法院决定,“宪法的基本结构”是不可触碰的,即使议会可以修改其任何部分,包括基本权利。这项里程碑式的裁决为对宪法修正案的司法审查奠定了基础。

宪法完整性的守护者:基本结构原则

  • 司法推翻修正案的权力

Kesavananda Bharati 案催生了基本结构原则,该原则赋予司法机构推翻任何与宪法基本框架相冲突的宪法修正案的权力。这一体系确保了核心的宪法理念免受任意修改。

  • 最高法院1981年的重申

1981年,最高法院重申了基本结构原则,强调了其在宪法解释中的持久相关性。该原则是防止任何企图修改宪法所维护的基本理念的保障。

  • 追溯适用的限制

1973年4月24日,Kesavananda Bharati 裁决之日,最高法院设定了一个时间表,并决定基本结构原则不能追溯适用。这项裁决旨在通过禁止重新审查在指定日期之前进行的修正案,来保持宪法解释的稳定性。

保护基本权利

基本权利受到可分割性原则的保护,该原则通常被称为可分离性原则,载于第13条。它规定,法律仅在某些条款与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才被宣布无效,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 遮蔽原则:时间支配,而非无效

根据遮蔽原则,违反基本权利的法律仅为不可执行,而非自始无效。因此,法律处于休眠状态,直到宪法侵权行为得到纠正,此时法律恢复其效力。至关重要的是,这一方法将前宪法法律与后宪法立法区分开来,只适用于前宪法法律。

  • 自始无效和后宪法立法

当应用遮蔽原则时,会显现出显着的对比。违反基本权利的后宪法立法被视为自始无效,这突出了塑造立法环境的宪法要求,即使这也适用于前宪法法律。

  • 宪法的编织

印度的法律体系是由基本权利保护、司法原则和宪法修正案之间的微妙互动构成的复杂织锦。从议会修正权不断变化的观念到基本结构原则的持续重要性,这些法律细微差别界定了宪法灵活性与维护基本原则之间的微妙界限。可分割性原则和遮蔽原则也为这一细致的叙事做出了贡献,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确保了基本权利的保存。

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区别特征

  • 基本权利:先前的权利

一个国家的宪法通过基本权利保证了个人自由。这些权利是民主政府的基础,旨在保护个人的基本自由免受任何干涉。这些权利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对于建立一个平等和公正的社会至关重要。

  • 基本责任:立法纳入

另一方面,基本义务是后来才被纳入宪法结构的。1976年第42次宪法修正案承认了它们的纳入,这是英迪拉·甘地政府为培养国民的公民责任感而做出的有意识的尝试。增加这些责任的目的是培养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感。

  • 权利和义务的性质:法律与道德考量

基本权利是宪法中列出的合法权利。它们旨在通过确保公民的安全、保障和法律面前的平等来保护公民的权利。司法部门保障这些基本权利,为公民提供法律途径,在权利受到侵犯时寻求补救。

  • 基本责任:道德和伦理义务

然而,基本义务是超越法律界限的道德和伦理要求。人们应该出于对国家和同胞的道德义务感来履行这些责任,而不是因为法律要求他们这样做。与基本权利不同,基本义务的执行不涉及法律制裁。

执行机制:法院与道德义务

  • 基本权利的法律补救措施

法律补救是基本权利下的权利。如果个人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他们可以在法院寻求正义。司法部门有权提供补救措施,确保在任何侵犯发生时保护和维护人们的权利。

  • 核心责任:道德义务

基本义务不像基本权利那样具有相同的法律执行机制。尽管人们有义务履行这些义务以示负责任的公民身份,但未能履行这些义务没有任何法律后果。执行基本义务取决于居民为国家整体福祉做出有意义贡献的内在愿望。

主要议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 基本权利:保障个人利益

保护个人的特定利益是基本权利的主要目标。在这些权利的帮助下,个人应该能够过上不受不公正干预的生活,并享有平等、尊严和免受其自由可能受到侵犯的生活。

  • 基本义务:促进集体福祉

另一方面,基本义务侧重于集体福祉。它们高度强调居民对国家整体福祉的贡献。基本义务侧重于培养集体感和共同责任感,鼓励个人积极参与有益于国家的活动。

  • 平衡个人权利与公共义务

印度宪法中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野在个人自由与集体责任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基本权利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来保障个人自由。相反,基本义务强调个人对国家的道德和伦理义务。公民需要了解这些区别,以便培养负责任和积极参与的公民身份,并在印度的民主框架内促进个人权利与集体福祉的和谐共存。

基本权利的批判性分析

印度宪法保障其基本权利,这是该国民主结构的基础,并致力于保护个人自由和促进所有居民的社会正义。然而,仔细审查会发现,实施和保障这些权利的过程充满挑战。本文探讨了印度基本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特别关注经济权利、自由限制、被拘留的能力、某些法律的模糊性,以及与童工、腐败和机会均等权相关的挑战。

  • 经济权利和安全措施

一直有要求纳入经济权利的呼声,例如工作权和失业时的经济支持。尽管国家政策的指导原则处理了这些问题,但缺乏明确的宪法保障,引起了人们对个人经济福祉的全面保护的担忧。像MISA、AFSPA 和 NSA 这样以国家安全名义实施的法案,在未提供充分的公民自由保障的情况下施加了过度权力,引起了人们对潜在滥用权力的担忧。

  • 限制自由

自由权和人身自由权虽然是基本的,但受到许多法律限制。批评者认为,这些限制不足以阻止被视为权力过大的权力的认可。预防性拘留条款和紧急状态下的基本权利暂停,加剧了对潜在滥用权力的担忧。像AFSPA 和 MISA 这样的法律因其广泛应用而受到批评,这可能会在没有明确限制的情况下侵犯公民的权利。

  • 短语和诉讼中的模糊性

公共秩序”、“国家安全”和“道德”是含糊不清的术语,易于进行不同的解释。“合理限制”和“公共秩序利益”等术语缺乏准确定义,导致了浪费的诉讼,以及在应用这些基本权利时缺乏一致性和清晰性。有效地保护个人自由免受这种不确定性具有挑战性。

  • 新闻自由与童工

新闻自由对于塑造公众舆论和加强言论自由至关重要,但并未明确纳入自由权。这种遗漏引起了人们对媒体独立性可能被削弱的担忧。此外,童工的持续存在,即使是在非危险性工作中,仍然是宪法原则的侵犯。童工在各个行业中的普遍存在,凸显了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

  • 腐败与平等权

尽管印度在全球腐败认知指数上有所改进,但仍是一个挑战。在打击腐败方面缺乏重大进展,凸显了需要更全面的措施。此外,正如《2003年公民身份(修正案)法案)所指出的,海外公民在公共就业中的平等权被剥夺,这引发了对基本权利包容性的疑问。

  • 主权与完整性

第19条强调,基本权利不应损害印度的主权、统一和完整性。然而,这些术语,特别是主权和完整性,在应用上缺乏清晰度。虽然主权和完整性是宪法所鼓励的品质,但它们与印度人民而非领土边界的联系,引发了关于印度作为一个民族的本质的有趣问题。

快速审判与迟延的正义

尽管宪法保护快速审判作为基本权利,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基本权利受到侵犯的案件经常在法庭上拖延,违背了“迟延的正义即被剥夺的正义”这句格言。这引发了对司法系统提供及时正义的有效性以及加速处理这些案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的疑问。

对印度基本权利的全面审查揭示了一个充满挑战和目标的复杂环境。为了充分实现宪法的真正精神,必须明确经济权利,仔细平衡自由限制,消除法律条文中的任何模糊性,并致力于结束童工和腐败等问题。为了确保所有人的正义、平等和自由,必须持续审查、调整和重塑法律和社会结构。

基本权利的基础

任何民主社会都建立在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基本权利保障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维护。除少数例外外,这些权利在印度宪法第三部分下得到保障,并适用于公民和外国人。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基本权利的全面理解,重点关注适用于所有个人和仅适用于公民的权利。

1. 适用于公民和外国人的基本权利

  • 法律面前的平等

法律面前的平等原则是正义的基石。它确保所有个人,无论其公民身份如何,都受到相同的法律框架的约束。这项权利强调了法律体系的公正性,并防止了基于国籍的歧视。

  • 禁止歧视

印度宪法第15条禁止基于宗教、种族、种姓、性别或出生地的歧视。这项保护既适用于公民也适用于外国人,从而促进了一个包容和公平的尊重多样性的社会。

  • 在定罪方面的保护

每一个人,无论其公民身份如何,都有权获得免受任意逮捕和拘留的保护。这项权利确保个人不受国家的不公平或非法待遇,强调了正当程序和公平审判的重要性。

  • 公共就业机会均等

在公共就业方面的机会均等权是一项对公民和外国人而言的基本保障。它促进了任人唯贤,并防止了政府工作中的歧视,从而促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体系。

2. 仅适用于公民的基本权利

  • 保护个人生活和自由

第21条保障公民的个人生活和自由。这包括隐私权以及免受任意逮捕或拘留的自由。这项基本权利强调了个人自主和尊严的重要性。

  • 保护六项基本自由权(第19条)

虽然外国人享有某些基本权利,但第19条列出了专属于印度公民的特定自由——言论和表达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迁徙自由、居住自由和职业自由。这些权利赋予公民积极参与民主进程的能力。

  • 初等教育权

根据第21A条,公民有权获得初等教育,这反映了国家致力于为每个儿童提供优质教育的承诺。这项权利确保公民有机会获得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 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

为了保护国家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公民享有保护其语言、文字和文化的权利。这可以防止少数民族被同化,并确保多样化传统的繁荣。

  • 在某些情况下禁止逮捕和拘留

公民享有免受任意逮捕和拘留的特定保障,这加强了个人自由和正当程序的原则。这项保护制约了国家权力的潜在滥用。

  • 少数民族建立和管理教育机构的权利

根据第30条,少数民族受到保护,该条款赋予他们自由建立和经营他们喜欢的任何类型的学校。这保证了少数民族群体能够以符合其宗教和文化信仰的方式进行教学。

  • 禁止强迫劳动和人口贩运

公民受到保护,免受强迫劳动和人口贩运的侵害,以打击剥削。这与宪法中保护人类尊严和禁止强迫劳动和人口贩运等残酷行为的责任是一致的。

  • 禁止在工厂雇佣儿童

根据第24条,不得雇佣儿童从事工业,这强调了国家保护社会最年轻成员权利的责任。这重申了国家致力于保护其青年一代的未来和福祉。

  • 良心自由和不受限制的信仰实践与传播

个人有权享有良心自由以及不受限制地实践和传播其信仰。这项基本权利维护了国家的世俗基础,并保证了宗教自由。

  • 管理宗教事务的自由

公民享有管理宗教事务的独特权利,这强调了宗教组织的独立性及其在不受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开展内部事务的自由。

  • 免于为推广任何宗教而缴税

人们无需缴税来支持某一特定宗教。这维护了国家的世俗性质,并避免了公共财政因宗教原因被挪用。

  • 免于被强迫在特定教育机构参加宗教礼拜或宗教指导

第 28 条保障人们不被强迫在特定教育机构参加宗教礼拜或宗教指导。在教育领域,这支持了良心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理想。

印度宪法的基本权利维护了正义、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原则。某些权利旨在赋予人们在民主进程中的权力,而另一些权利则普遍适用。为了促进一个重视包容、社会正义和个人自由的社会,理解这些权利的细微差别至关重要。

Fundamental Rights

结论

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以保护基本权利为前提。这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受到国际协议和宪法的保护,能够抵御压迫和专制。无论一个人的背景、信仰或地位如何,当我们应对瞬息万变的复杂世界时,我们绝不能动摇保护所有人基本权利的决心。保护基本权利不仅促进了尊重和体面的氛围,还为长期的和平、社会和谐和集体进步奠定了基础。

当我们为建立一个公正和包容的社会而努力时,让我们遵循这些基本权利的原则,承认它们不仅仅是抽象的法律概念,而是正义和人类自由的基石。通过做出这一坚定不移的承诺,我们才能有望创造一个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其权利并为建立在正义、平等和人类繁荣价值观基础上的社会做出贡献的未来。


下一话题高等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