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工业发展2025年7月9日 | 阅读7分钟 引言在英国统治之前,印度占世界工业产量的四分之一,是全球工业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该国以出口棉布、丝绸和艺术品等制成品而闻名。然而,工业革命和英国政策的到来标志着一场巨变,最终导致印度手工业部门的衰落。印度市场的英国机制品进口对传统企业造成了严重打击。尽管经济低迷,但英国鼓励从英国进口商品和从印度出口原材料的政策阻碍了本土产业的发展,阻止了印度实现现代化工业化。 ![]() 印度独立时,工业部门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由于大多数产业集中在消费品而非生产资料或资本品,因此工业发展不均衡。20世纪50年代初,消费品与资本品产业的比例为62:38。薄弱的基础设施和该行业的整体欠发达加剧了这种不均衡的增长。此外,该行业停滞不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政府支持。少数人对工业所有权的集中以及缺乏管理和技术专长进一步阻碍了进步。认识到这些不足,该国当局得出结论,要实现经济自主和独立,就必须快速工业化,其中包括建设工业基础设施。 第一阶段印度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优先发展大规模工业化,而是发展了公共和私营部门,以期建立一个可行的经济框架。在此期间,成立了包括Integral Coach Factory、Hindustan Shipyard和Hindustan Tools在内的几家重要的国有企业。然而,第二个五年计划通过实施马哈拉诺比斯模型,将重点转向工业化,该模型高度重视资本品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为工业增长奠定基础。钢铁、煤炭、重型机械、机械制造、重化肥和水泥等关键产业获得了大量投资。 第三个五年计划继续强调发展资本品和生产资料产业,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在这些计划期间,公共部门在资本品行业取得了显著增长,该行业通常被认为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前三个五年计划主要促进了印度工业基础的巩固,工业生产增长率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5.7%提高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7.2%,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的9.0%。资本品行业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增长率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9.8%显著提高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13.1%,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的19%。 第二阶段在印度,第二阶段(1965-1980年)的特点是工业下滑。由于前三个五年计划主要侧重于发展资本品行业,因此消费品行业(通常称为工资品行业)受到影响。忽视对农村经济至关重要的消费品行业,对整体工业生产和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这种不平衡,工业产出增长率和整体工业发展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 工资模型与马哈拉诺比斯方法不同,著名经济学家 C.N. Vakil 和 P.R. Brahmananda 支持以工资品模型推动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他们认为,印度工人,由于其低水平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必需品的消费。他们认为,营养不良的工人效率低下,产量较低,而增加他们的工资品(包括衣物和食品)的摄入量将提高产量。他们区分了工资产品和非工资产品。前者直接提高工人生产力,后者则不。 工资品模型建议,为了提高工人生产力,在进行重工业化(如马哈拉诺比斯方法所建议的那样)之前,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并提高粮食产量。然而,这一策略并未实施,印度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继续快速工业化,而没有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由于这一失误,马哈拉诺比斯战略失败了,到了1965-1966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最终,政府采纳了布拉马南达的方法,侧重于农业机械化,并启动了绿色革命。 ![]() 1965年至1975年间,印度工业增长急剧下滑,该国增长率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9.0%降至仅4.1%。在1966-1967年跌至0.6%,1965-1966年跌至5.3%之后,增长率在随后的几年里缓慢改善。 第三阶段在印度,1980-1991年通常被视为工业复苏的时期。在此期间,工业部门出现了显著复苏,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增长率超过6%,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增长率达到8.5%。工业和资本品行业在此次复苏期间也取得了显著改善。这一时期的关键发现是,印度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与工业部门的复苏直接相关。这一时期标志着从之前的停滞期转变,表明在此期间实施的产业政策和改革取得了成功。 第四阶段1991年,印度开始经济自由化,并伴随一系列旨在改善工业部门绩效的重要变革。重要举措包括:
20世纪90年代印度工业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不同的成果。尽管改革后初期曾出现快速增长,但平均年增长率从约8%降至6%。第八个五年计划(1992-1997年)的增长率为7.3%,达到了预定目标,表明自由化初期取得了一定成功。 然而,第九个五年计划(1997-2002年)出现了急剧下滑,增长率降至6.0%,远低于预定的8.2%的增长速度。第九个五年计划后期,工业部门表现不佳,增长率降至仅2%。这使得情况更加糟糕。这一时期揭示了改革举措面临的困难和限制,表明尽管自由化初期曾激发了增长,但要保持高水平的工业绩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结构性改革和监管干预。 2002-2003年,印度制造业出现了显著的复苏和反弹。在第十个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生产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扭转了前十年的缓慢增长。第十个五年计划初期,工业部门的增长率约为5%。然而,在随后的几年里,这种势头迅速加快,2003-04年的增长率达到7%,2004-05年达到8%,2006-07年达到惊人的11%。在整个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部门的平均增长率为8.2%,这表明工业活动显著反弹,并为后来的长期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制造业是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资本品行业的显著加速极大地促进了整体经济增长。这一工业复苏时期以一系列制造行业强劲的表现为特征,推动了更广泛的经济势头。 然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增长出现了显著波动。最初,该行业保持了其强劲的成功,增长率超过8%。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工业部门造成了严重打击,增长率在2008-09年间降至仅2.8%。这次衰退凸显了印度制造业对全球经济冲击的脆弱性。尽管面临挫折,但2009-10年,工业部门开始复苏,增长率上升至10%。复苏得以继续,尽管遇到了一些挫折,到2010-11年,工业增长率已达到8.2%,这表明在面临全球经济挑战的情况下,经济恢复了相对的稳定性和韧性。 下一主题印度不良资产问题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