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一代改革(1991-2000)

2025年7月8日 | 阅读7分钟

引言

印度第一代经济改革始于1991年,一直持续到2000年代,旨在使经济自由化并融入全球市场。 这些改革是为了应对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而实施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

What Are The First Generation Reforms (1991-2000)

1991年的经济改革改变了印度经济政策的走向。由于国内金融危机和不断变化的国际格局,纳拉辛哈·拉奥政府选择实施被称为“新经济政策”(NEP)的经济改革。这些改革是在国家民主制度下进行的。

1991年的经济改革是什么?

经济改革旨在反映各种全球发展趋势, 包括共产主义经济的衰落以及全球范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接受。

经济改革主要侧重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结构性改进。

经济改革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 L——自由化(减少政府管制)
  • P——私有化(私有化是将经济资源的所有权从公共部门转移到私营部门。)
  • G——全球化(指国家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自由化

它指的是使经济活动政策限制减少的过程,例如降低关税或取消非关税壁垒。 它包括以下措施:

  • 它包括外汇改革,作为应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即时举措;为此,卢比兑换外币贬值,导致外汇流入增加。
  • 工业部门的放松管制是通过取消大多数行业的工业许可证来实现的, 但以下产品类别除外:酒精、香烟、危险化学品、工业炸药、电子产品、航空航天、药物和药品。
  • 金融部门改革将使印度储备银行(RBI)的职能从监管者转变为金融部门的推动者。
  • 税收改革通过政府的财政战略(包括税收和公共支出计划)进行。
  • 贸易政策改革包括减少进出口限制,降低关税,并取消进口许可证要求。

私有化

它涉及将经济资源的所有权从国家转移到私营部门。 私有化是印度第一代经济改革的关键组成部分,旨在减少公共部门在经济中的参与,同时增加私营部门的参与。私有化的措施是:

  • 政府开始向私人投资者出售国有企业(PSE)的所有权。 这个过程被称为资产剥离。
  • 目的是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这些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并创造收入。
  • 战略性出售是指政府将其在国有企业中的大部分股份(通常是控股权)出售给一个或一群投资者。这旨在引进专业的管理和技术知识。
  • 首次公开募股(IPO)允许普通投资者持有国有企业的股份。
  • 目的是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和财务表现。这些企业得到了重组、精简和现代化。
  • 政府提倡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尤其是在高速公路、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领域。这使得私营部门能够参与和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分担风险和利润。

全球化

它是自由化和私有化举措的结果。它指的是跨越经济、社会和地理领域的网络和活动的扩张。 它包括:

  • 外包, 即一家公司从外部来源(通常是外国)获取以前在国内提供的常规服务。
  •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WTO)等机构 以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加强国际(双边和多边)联系。

1991年进行的主要改革

1991年,印度进行了经济改革,并取得了显著发展。一些值得注意的改革是:

财政稳定

经济改革的成功取决于财政稳定的实现。为了使改革取得成功,需要减少中央政府的预算赤字。在1990-1991财政年度,预算赤字达到了8.4%。为减少预算赤字采取了以下措施:

  • 1991-1992年,取消了出口补贴, 1992-1993年,对化肥补贴进行了部分调整。
  • 逐步停止了政府以贷款形式向亏损的国有企业提供的预算支持。
  • 对某些发展性支出进行了调整, 其中包括社会和经济基础设施。

产业政策

产业战略方面最大的变化是由于改革计划。

  • 政府不再需要批准新的投资或现有产能的大幅扩张, 这与以往的工业许可证(许可证制度)不同。
  • 如今,只有少数几家公司需要获得许可证,这主要是出于环境和污染方面的考虑。此外,《垄断与限制性贸易行为法》(MRTP Act)也被完全废除。
  • 仅限国有部门经营的产业清单大大缩减,许多重要产业向私营部门开放, 包括电力生产、航空运输、碳氢化合物(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生产和炼油)、电信等。

对中小微企业部门分配产品的取消许可证

自1991年以来,商工部一直通过积极主动的战略,不断取消为中小微企业部门指定的产品的许可证。

外国投资

1991年之前,外国投资在印度受到严格限制,并经常被视为不友好。

新政策以多种方式更积极地促进了外国投资。

  • 在长达34个行业的列表中,对高达51%的外国股权投资自动批准。
  • 超过51%的投资需要政府批准。

贸易和汇率政策

现在,除少数例外情况外,所有原材料、其他生产投入和资本货物都可以无限制地进口。

1991年之前,印度储备银行决定了印度卢比兑换外币的官方汇率。1991年7月,卢比的价值下跌了约24%。 (以使汇率与市场汇率相匹配)。1993年,印度采用了基于市场的汇率体系(即控制浮动或自由浮动汇率)。

税制改革

1991年6月,个人所得最高边际税率为56%。这一税率已降至40%。

上市公司企业所得税从51.75%降至46%。平均关税从200%降至仅65%。

国有部门改革

政府开始对其国有企业进行有限的股权和所有权剥离,保留51%的股份和管理控制权, 而不是进行全面私有化。

金融部门改革

允许新的私人银行进入银行业, 并发放了多张新的银行牌照。

资本市场的交易活动透明且受到严格监管。 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于1988年成立,是一个独立的法定机构,负责监督主要的资本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股票交易所。

资本市场对证券投资开放, 印度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或通过全球存托凭证(GDR)在海外发行股票来进入全球金融市场。

积极影响

  • 自由化取消了许可证制度, 改善了印度的商业机会,并促进了更快的经济增长。
  • 这些改革对印度电信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印度发展故事的革命。 从1980-81年至1991-92年的平均年增长率6.3%上升到1992-93年至2002-03年的18%。
  • 对服务业外国企业的限制减少,服务业的增长得到加强,因为它们在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
  • 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增长。
  • 这导致GDP从1980年到1991年增长了5.6%, 在1992年至2001年期间增至6.4%。
  • 这些经济改革,源于贸易和产业政策的变化,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竞争力,降低了生产成本。

局限性

  • 新经济政策(NEP)并未解决就业、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预算管理方面的根本问题。
  • 经济改革期间,农业增长有所放缓。
  • 粮食产量年增长率从1980年代的2.9%下降到1990年代的2.0%, 并且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保持在2.1%。
  • 分包和外包导致工人裁减加速,从而增加了非正规部门的就业。
  • 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显现,因为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等工业发达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比贾坎德邦和奥里萨邦等欠发达邦要多。

结论

印度第一代经济改革于1991年启动,旨在通过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来解决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这些改革取消了限制性政策,促进了外国投资,并使金融部门现代化。虽然它们加速了GDP增长,增加了外汇储备,并降低了通货膨胀,但在农业、就业和收入不平等方面的挑战依然存在。尽管通过经济发展降低了贫困,但改革未能解决地区不平衡和对优质就业的需求。这段时期凸显了平衡发展政策对于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下一主题什么是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