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2025年7月7日 | 阅读10分钟 引言1991年,在总理纳拉辛哈·拉奥的领导下,印度政府实施了关键的经济改革,旨在促进和加速国家经济增长。这些改革对于恢复和加强公众对印度经济的信心至关重要。高财政赤字、外汇储备枯竭以及国际收支危机等多种原因,使得采取如此激进的举措成为必要。 ![]() 原因1991年,印度经济面临着若干严峻挑战,使得经济改革势在必行。一个关键因素是工业部门表现不佳,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工业为政府所有。由于工作保障和国家权威,工人缺乏效率和竞争,导致巨大的财政损失。经济改革的实施为这些部门带来了新的焦点,并为印度经济的复苏做出了贡献。另一个紧迫问题是外汇储备不足和不可持续的国际收支(BOP)逆差,逆差迅速增长了1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实施了新经济政策(NEP),并采纳了自由化、私有化、全球化(LPG)模式,为印度的金融改革奠定了基础。 此外,自1950年第一个计划委员会成立以来,预算失衡问题一直存在。1991年,由于通货膨胀加剧,赤字达到了不可持续的水平。因此,政府认为新经济政策是降低通胀和实现经济稳定的必要工具。当时通货膨胀率高达13.88%,贫困和弱势群体受到严重影响,他们发现难以获得生活必需品。迅速向经济注入流动性变得至关重要。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加剧了这些问题,原油价格上涨给印度本已脆弱的经济带来了更大压力。这种情况凸显了经济改革的紧迫性,改革迅速实施以缓解危机。始于1991年的经济改革塑造了印度的经济政策和繁荣。 改革是必要的吗?1991年的经济改革确实是出于若干强有力的原因而必需的。除了众所周知的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LPG)方案外,还做出了一系列大胆而具有战略性的决策,以稳定和振兴印度经济。在新经济政策(NEP)实施之前,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获得70亿美元的贷款是关键一步。 曼莫汉·辛格博士及其专家团队为新经济政策和LPG改革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理由。首先,他们希望降低印度卢比兑美元的汇率,当时该汇率已升至危险的高位,如果超过关键的75点门槛,将严重威胁经济稳定。其次,改革的目的是放松政府对私营部门独占领域的控制。此举旨在终结臭名昭著的“许可证制度”(License Raj),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个低效腐败的官僚体系。由于私营部门揭示了印度市场的真正潜力,时任总理因其经济改革的才干而受到赞誉。 新经济政策对于利用私人资本加速经济增长也至关重要。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以执行这些改革为条件,这一事实凸显了它们的重要性。最后,新经济政策旨在打破某些国营企业在食品加工和国防制造等行业中的垄断地位,这些行业此前几乎没有私人竞争。这些行动对于将印度经济转变为更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经济体至关重要。1991年的经济改革给印度的经济环境带来了根本性转变,它迫使国有企业改善运营,并见证了众多杰出私营实体的崛起。印度银行系统的不稳定状态是这些改革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当时该系统仅包括公共部门银行(PSU)。认为公共部门银行“大到不能倒”的观念是错误的,将所有储蓄和利润集中在这些机构中构成了严重风险。认识到这一点,曼莫汉·辛格博士确立了私人银行的概念,这是建立更强大金融体系的关键一步。 改革还旨在驳斥经济增长缓慢的观念。总理和财政部长亲自挑选了像萨姆·皮特罗达(Sam Pitroda)这样的技术官僚来领导有才华的委员会做出决策,皮特罗达是印度电信革命的关键人物。这种技术官僚的方法鼓励了像“印度制造”和“印度创业”这样的创新举措,这些都是1991年经济改革的直接产物。此外,还引入了一项新的财政战略,以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将放松管制、私有化和退出战略等概念引入印度经济词汇。通过为法律体系带来清晰度和灵活性,这些发展使外国企业更容易在印度投资。在自由化之前,外国直接投资法规含糊不清。然而,修订后的法规提供了亟需的清晰度。 ![]() 认识到其他南亚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正在超越印度,是这些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印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很低,银行业表现不佳,贫困率很高。需要采取严厉措施来确保国家在未来一个世纪能够繁荣发展,其结果便是即将出台的经济政策。1991年及随后几年决策者的大胆选择,使印度走上了成为5万亿美元经济体的道路。 自由化1991年,在拉吉夫·甘地遇刺和钱德拉·谢卡尔政府在严重金融危机中倒台后,随之而来的自由化成为印度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些事件导致由P. V. 纳拉辛哈·拉奥领导的新一届国大党政府当选。他任命阿马尔·纳特·维尔马为首席秘书,曼莫汉·辛格为财政部长,并赋予他们完全的权力来执行结束危机所需的措施。 维尔马和首席经济顾问拉克什·莫汉合作起草了新工业政策,其中包含五项旨在振兴印度经济的主要建议。首先,该政策废除了“许可证制度”,该制度限制了所有行业的许可证,除了18个被认为对安全、战略考量、社会原因和紧迫环境问题至关重要的行业。这项大规模的放松管制举措旨在减少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增加经济活动。 为了鼓励外国投资,该政策预先批准了高达51%的外国股权参与,使外国公司能够为印度带来尖端技术并推动工业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创新和技术发展,该计划还取消了先前要求涉及外国技术的协议必须获得政府批准的规定。该政策的第四个目标是通过允许公共部门企业出售股份并将其扩张限制在国防制造、关键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以及矿产勘探等领域,来打破公共部门的垄断。此举旨在促进经济的效率和竞争。 最后,该计划废除了MRTP(垄断与限制性贸易行为)公司的概念,该概念将资产超过特定门槛的企业置于政府控制之下。通过取消这一限制,该政策旨在营造一个更加透明和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 这些改革为印度的经济自由化奠定了基础,使其经济更具活力并与国际接轨。 影响1991年的经济改革对印度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在21世纪初的信贷繁荣期间尤为明显。为了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提振经济,西方国家降低了利率,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资金。寻求更高利润的投资者发现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吸引力,导致基础设施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私人投资。尽管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常常将印度在此期间的经济成功完全归功于自由化改革,但更有可能的是,自由化恰逢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这有助于解释该国在21世纪初强劲的GDP增长。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改革旨在提高汽车零部件、电信、软件、制药、生物技术、研发和专业服务等行业的全球竞争力。这些政策包括减税、放松市场管制和大幅削减进口关税,增强了外国投资并刺激了强劲的经济增长。从1992年到2005年,外国投资增长了316.9%,而印度的GDP从1991年的2660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2.3万亿美元。 劳动与资本的相对份额以及总收入都有所增加,这表明经济收益更为广泛。然而,GDP作为一个不准确的衡量标准受到了批评,因为它忽略了不平等和生活条件。尽管极端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3-1994年的36%下降到1999-2000年的24.1%,但对于这些数字是否真实反映了贫困程度一直存在争议。据报道,最富有的1%人口占国家收入的5%到7%,而15%的劳动力月收入低于5000卢比(约合64美元)。 ![]() 此外,自由化措施因恶化农村生活条件、增加失业、加剧收入差距、财富集中以及助长农民自杀率上升而受到批评。印度已更加融入世界经济;该国商品和服务总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7.3%翻了一番,到2000年达到14%。在同一十年间,总贸易与GDP的比率从17.2%上升到30.6%,进口比率从1990年的9.9%上升到2000年的16.6%。尽管如此,印度的贸易逆差依然存在,该国对外国资金的依赖以维持其国际收支平衡,使其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 总之,1991年的经济改革为印度经济带来了显著的增长和现代化,但也带来了不平等、农村困境和经济脆弱性的挑战。印度的外国投资额从1991-1992年的1.32亿美元大幅增加到1995-1996年的53亿美元。这包括在国际市场上筹集的资金、证券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FDI)。城市地区比农村地区从自由化中获益更多,但利益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均。拥有支持雇主的劳动法的政府比支持工人的政府经历了更快的工业增长,造成了一种“以邻为壑”的局面,即地方和政府竞相通过有利于资本而损害工会和其他地区的法律。 尽管有这些变化,印度的人均寿命和识字率的增长速度与改革前基本持平。同样,1991年改革后的头十年,GDP增长率也与改革前相仿。这表明21世纪初的快速经济增长不仅是自由化改革的产物,也是经济周期繁荣阶段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流入的结果。 到1997年,很明显,印度任何执政联盟都不会试图逆转自由化的趋势,尽管后继政府对处理农民和工会等敏感问题(如削减农业补贴和修改劳动法)持谨慎态度。到二十一世纪初,印度在迈向市场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体现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急剧减少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总之,1991年的经济改革显著地自由化了印度的经济,外国投资也随之增加。然而,收益分布不均,偏向于城市地区而非农村地区,以及支持雇主的政府而非支持工人的政府。尽管存在这些差异,自由化进程仍在继续,到21世纪初,经济变得更加市场化。 2016年以来的增长自2016年以来,由于一系列内外因素,印度的GDP增长有所放缓。 废钞令2016年11月,印度政府宣布废除500卢比和1000卢比纸币,以打击腐败和黑钱。此举严重冲击了依赖现金的非正规经济,导致GDP增长放缓,经济活动减少。 商品与服务税(GST)于2017年7月推出的商品与服务税旨在简化印度的税收结构。然而,由于实施中的困难,包括复杂的法规、税率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障碍,供应链中断,小企业背负了合规负担。此外,GST因其是一种累退税而受到批评,它不成比例地影响低收入人群,并限制了邦政府管理其财政的能力。 银行业问题印度银行业高水平的不良资产(NPA)导致了信贷紧缩。国内银行的贷款变得更加保守,尤其是在中小微企业(MSME)领域,这抑制了增长和投资。 全球经济因素中美贸易战、油价波动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严重打击了印度经济。这些问题导致了货币波动以及出口和投资的下降。 私人投资疲软由于信贷危机、总需求低迷以及被认为不友好的商业环境,私人投资下降,导致GDP增长放缓。 主要依赖农业的农村经济经历了消费放缓和困境,原因包括农作物价格低、投入成本高、降雨少以及农民债务不断增加。这导致了农村地区消费减少以及消费者支出的普遍放缓。 收入不平等由于经济变化,印度低收入人群的购买力下降,收入不平等加剧。这导致了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进一步阻碍了多个行业的GDP增长。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自2016年以来印度GDP增长的减速。这凸显了实施全面政策措施以应对国内障碍和外部经济压力的必要性。 下一个主题种植模式的新兴趋势是什么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