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合并排序算法2024年8月28日 | 阅读 15 分钟 合并排序(Merge Sort)是一种基础的排序算法,属于分治算法家族。它以其效率和可靠性而闻名,并常常被用作衡量其他排序算法的基准。合并排序的核心在于它能够高效地对元素数组或列表进行排序,使其成为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以及数据处理是基础任务的各种其他领域的重要工具。 排序算法简史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项基本操作,排序算法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计算的时代。随着硬件、算法的进步以及对高效数据处理的需求,排序算法不断发展。本历史概述将深入探讨排序算法发展史上的关键里程碑和进展。 20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早期起源最早的排序算法都很简单,并且依赖于基本操作。其中第一个算法是冒泡排序,它涉及到比较和交换相邻的元素。像 ENIAC 和 UNIVAC 这样的早期计算机使用冒泡排序和其他类似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排序。这些算法效率不高,时间复杂度为 O(n^2)。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算法优化随着计算机变得越来越强大,对更高效排序算法的需求也变得日益明显。在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数学家兼计算机科学家约翰·莫奇利(John Mauchly)提出了合并排序的概念。合并排序是一种分治算法,它将数据分成更小的部分,对它们进行排序,然后将它们合并在一起。它提供了更好的性能,时间复杂度为 O(n log n),是排序领域的重要一步。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快速排序和堆排序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英国计算机科学家托尼·霍尔(Tony Hoare)提出了快速排序,这是另一种分治排序算法。快速排序因其速度和效率而广受欢迎,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优于合并排序。但是,它的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为 O(n^2),这促使人们进一步研究优化枢轴选择。 大约在同一时间,堆排序被开发出来。该算法基于二叉堆的概念,二叉堆是一种允许高效检索最大(或最小)元素的数据结构。堆排序提供了一种替代排序方法,时间复杂度为 O(n log n),并且在大型数据集上表现良好。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基数排序和混合算法在 20 世纪 70 年代,基数排序作为一种非比较排序算法而受到关注,它一次处理一位数据。它对于对具有固定长度键的整数或字符串进行排序尤其有效。基数排序在许多情况下提供了线性时间复杂度,并在各种数据处理任务中得到了应用。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混合排序算法,它们结合了不同排序方法的优点。IntroSort 就是这样一种混合算法,它使用快速排序直到达到一定的递归深度,然后切换到堆排序。这避免了快速排序的最坏情况,并结合了这两种算法的效率。 20 世纪末:现代排序算法的引入在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Timsort 和 Introspective Sort 等排序算法被开发出来。Timsort 被 Python 和 Java 使用,它结合了合并排序和插入排序,以高效地处理实际数据。Introspective Sort 是快速排序的一个变体,它使用插入排序来提高在小型数组上的性能。 最新进展:并行排序和外部排序硬件的最新进展以及处理海量数据的需求促使了并行排序和外部排序的研究。并行排序算法利用多核处理器和分布式计算来更快地对数据进行排序。外部排序算法通过利用硬盘或 SSD 等外部存储来管理大规模排序任务,来处理无法完全装入内存的数据。 总之,排序算法的历史证明了计算机科学的演变及其与硬件功能和实际数据处理需求的相互作用。从冒泡排序的卑微开端到如今高效且专业的排序算法,这段旅程反映了在计算中最基本的操作之一:排序,不断追求提高效率。排序算法仍然是研究和创新的主题,确保数据在一个不断扩展的数字世界中能够被有效地组织和处理。 合并排序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计算机科学的早期以及用于排序数据的算法的开发。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常常被认为是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提出了合并和排序的概念。合并排序建立在分治原则的基础上,该原则由约翰·冯·诺依曼正式确立,为它发展成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该算法不断得到改进,得到了各种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的重要贡献。最早发表的关于合并排序算法的描述之一是约翰·莫奇利(John Mauchly)于 1945 年发表的“一种合并信息的方法”。格蕾丝·霍珀(Grace Hopper)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为 UNIVAC I 计算机工作期间也为合并排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 20 世纪 60 年代,高德纳(Donald Knuth)在他的开创性著作《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的第一卷中收录了合并排序,巩固了其在排序算法经典中的地位。自那时以来,合并排序因其效率和稳定性而仍然是一种突出且广泛使用的排序算法。 算法概述
合并排序效率的关键在于合并步骤,它将已排序的子数组合并成一个单一的已排序数组。这个合并过程通过比较两个子数组的元素,并将它们按正确的顺序放入合并结果中来完成。这确保了元素在每个子数组中以及最终在整个已排序数组中的正确顺序。 递归性质合并排序的递归性质是该算法的决定性特征。它反复地将问题分解成更小的子问题,直到达到基本情况,此时每个子数组只包含一个元素。此时,包含单个元素的子数组被认为已排序,然后算法开始合并子数组。 合并排序的递归结构可以看作是一个二叉树。在树的根部,是原始的未排序数组。随着递归的每个级别,数组被分成更小的子数组,形成一个二叉树结构。这棵树的叶子代表一个元素的子数组,它们本身就被定义为已排序。 合并排序时间复杂度合并排序最吸引人的方面之一是其一致且高效的时间复杂度。合并排序在所有情况下都具有 O(n log n) 的时间复杂度,使其成为对大型数据集进行排序的可靠选择。让我们探讨一下原因:
综合考虑所有这些步骤,合并排序的总时间复杂度为 O(n log n)。这种一致且高效的性能是合并排序在实际中备受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 合并排序空间复杂度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其执行期间使用的内存量。合并排序虽然在时间复杂度方面非常高效,但确实需要额外的内存来进行合并步骤。这使其成为一种稳定且自适应的排序算法,但不是原地排序算法。 合并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 O(n),这意味着它需要辅助内存来在合并步骤中存储两个子数组。这种辅助内存对于在合并过程中临时保存合并结果是必需的。实际上,这意味着合并排序消耗的额外内存与输入数据的大小成正比,在处理非常大的数据集时,这可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合并排序使用的额外内存不依赖于输入数组中元素的具体排列,这使其稳定且自适应。稳定性是排序算法的一个理想属性,因为它确保相等的元素在排序输出中保持它们的相对顺序。 为了缓解空间复杂度问题,可以使用一种称为“自底向上”或“迭代”合并排序的替代方法。这种方法通过仔细管理合并过程和交换原始数组中的元素,将空间复杂度降低到 O(1)。虽然它提高了空间效率,但它可能不太直观,并且实现起来有些复杂。 合并排序实现合并排序是一种多功能算法,可以用各种编程语言实现。为了说明其实现,让我们看一个 Python 的高级示例。此 C++ 实现遵循合并排序的算法步骤。 输出 Given array is 12 11 13 5 6 7 Sorted array is 5 6 7 11 12 13 ................ Process executed in 1.11 seconds Press any key to continue 解释
该代码演示了使用合并排序对整数数组进行排序的过程。 时间和空间复杂度时间复杂度 合并排序是一种分治排序算法,其时间复杂度分析如下:
空间复杂度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的额外内存量。在合并排序代码的情况下,我们使用额外的内存用于以下目的:
总之,合并排序算法在最坏、最好和平均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 log n),空间复杂度为 O(n)。临时数组的使用和算法的递归性质有助于其空间复杂度。合并排序在时间复杂度方面效率很高,使其适合对大型数据集进行排序,但它确实需要额外的内存来运行。 归并排序的优点
归并排序的缺点
总而言之,合并排序的优点在于其效率、稳定性和可预测的性能,使其成为排序大型数据集以及需要稳定性的场景的绝佳选择。然而,其空间复杂度、非自适应性以及对小型数据集的较慢性能是值得注意的限制。在实践中,选择哪种排序算法取决于要排序的数据集的具体要求和特性。 合并排序的应用合并排序是一种通用的排序算法,由于其效率和稳定性,在不同领域都有各种应用。其 O (n log n) 的时间复杂度以及在输入中保持相等元素相对顺序的能力使其非常适合许多任务。以下是合并排序的一些突出应用:
总而言之,合并排序的效率、稳定性和对各种场景的适应性使其成为多个领域广泛使用且有价值的排序算法,涵盖从通用排序到复杂数据处理和存储应用程序。 下一主题C++ 可变参数模板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