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摘要2025年3月17日 | 阅读11分钟 《薄伽梵歌》是印度教最重要的精神文本之一,也是最广为人知的。 历代以来,诗人、作家、研究人员、科学家、神学家和哲学家都曾引用过它,它经常是西方公众了解印度教的入门读物。 它通常被称为“歌”,因为它最初被收录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因此,它的创作日期与史诗的日期相关——大约在公元前 5 世纪至 3 世纪。然而,学者们对于该文本是否被包含在《摩诃婆罗多》文本中存在分歧。有人认为,这会将这部作品的年代定在公元前 2 世纪左右。 《歌》是王子战士阿周那和神奎师那之间的对话,奎师那在阿周那的家族和盟友(般度族)与俱卢族王子达摩达罗和他的家族(俱卢族)及其盟友之间的俱卢之战中担任他的战车御者。 该文本由俱卢族的顾问桑贾耶讲述给他的国王,国王是盲人持国。桑贾耶(两人都远离战场)因为奎师那赋予了桑贾耶非凡的视觉,因此桑贾耶可以在国王面前观察并传达战斗情况。 ![]() 两个家族,俱卢族和般度族,是亲戚,双方都有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参战,以决定谁是最高统治者。在这种情况下,当阿周那发现自己面对着来自敌对阵营的老熟人和战友时,王子心碎了,决定不参加这场将决定他们和其他许多人命运的战斗。文本的其余部分包括王子和神之间关于什么是适当的行为、知识、生命的最终目的以及神性的本质的对话。 《歌》融合了印度教主要文本《吠陀》和《奥义书》中的思想,这些思想被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愿景中,即信仰独一的神以及存在的根本统一。该文本概述了如何提升理智和灵魂,以看待事物潜在的现实——那些使人们相信二元性或多元性的愚蠢之处——并认识到这些都是幻象。事实是,所有人类和所有生命方面都可以被视为神圣的单一延伸,并且能够在其幻象的束缚被解除时认识到这一点。 《歌》是后来影响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发展的“虔诚”(Bhakti)运动的灵感来源。奎师那描述了无私奉献的道路是实现自我、存在实相以及从生死轮回中解脱的途径之一。另外两条是智慧(jnana)和业(Karma)瑜伽。当今的哈瑞奎师那运动是虔诚运动的体现,而《歌》是他们的主要文本。 薄伽梵歌- 总结《歌》的故事发生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该史诗聚焦于相互关联的俱卢族和般度族家族以及他们争夺婆罗多(印度)土地的战斗。 据信是圣人毗耶娑的作品(有些人也认为《歌》是由毗耶娑传授给象头神迦内什的),它揭示了其故事的精神方面。 印度教徒认为《吠陀》(一些学派以及《奥义书》)是“听闻”(shruti),因为它们被认为是神圣传达的永恒知识,然后由圣人解释并保存文本。而《摩诃婆罗多》和《歌》,以及被称为《罗摩衍那》的伟大史诗,被认为是“记忆”(smriti),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人类基于历史传说、过去事件和传统而创作的作品。请注意,在某些印度教教派(例如哈瑞奎师那运动)中,《歌》被视为听闻,与《吠陀》相当。但这并不被广泛认可。 《摩诃婆罗多》的开头是俱卢族国王善努的故事,他引发了一系列事件,他的第二任妻子萨蒂亚瓦蒂与他们的儿子德瓦夫拉特(也称为毕什摩)一起统治王国。毕什摩为他本应成为国王的同父异母兄弟毗奇特拉维尔亚娶了其他王国的三个公主。其中一位公主被释放,另外两位嫁给了毗奇特拉维尔亚,并在生下继承人的过程中去世。毗奇特拉维尔亚与萨蒂亚瓦蒂的第一个儿子圣人毗耶娑有两个女儿,目的是帮助维系俱卢家族的血统。其中一个生下了持国(他是个盲人),另一个生下了般度。毗耶娑后来还有第三个儿子,被称为毗杜罗。这三个男孩在治理方面展现了非凡的才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持国娶了甘陀利公主,般度娶了名叫昆蒂的另一位公主。两位王子与毗杜罗一起巩固了王国的统治。最终,当他们年老时,般度成为了国王,尽管持国年纪稍长,因为盲人依法不允许统治。般度是一位好国王,最终一切似乎都安顿了下来;般度请求离开,和昆蒂以及他不太受宠的妻子玛德里一起搬到了森林里。后来,昆蒂带着她在荒野中抚养的五个儿子回来了:瑜伽师、毗摩、阿周那,以及双胞胎那库拉和萨哈德瓦。她还带来了已故的般度和玛德里的遗体。他们的死亡让家族回到了王国。这些儿子(被称为般度族)被认为是般度的儿子。然而,他们都是昆蒂和玛德里与不同神结合的产物。 在般度和他的妻子离开期间,持国和甘陀利生下了 100 个孩子。长子是陀利奥达那,他们合称俱卢族。陀利奥达那家族与昆蒂的五个儿子之间的竞争将是故事的焦点,最终导致双方家族的军队在俱卢之战中对峙。 《歌》的情节发生在战斗即将开始的时候。奎师那此时与双方都有亲戚关系,他说他将不为任何一方作战,但会支持双方。他是阿周那的战车御者。当双方军队准备战斗时,阿周那请求奎师那将他带到战场中央,以便他能看到所有想战斗的人的军队。当奎师那接受请求时,阿周那看到了他的朋友、家人、前任老师、顾问,以及所有曾经塑造他成为今天这样的人。阿周那告诉奎师那,他无法参与任何可能导致如此痛苦和折磨的活动。他扔下了弓,发誓不再战斗。 在战斗之前,奎师那赋予了顾问桑贾耶一种“第二只眼”,这样他就可以从远处看到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并将其转达给持国。 《歌》以持国询问桑贾耶俱卢之战的情况开始;桑贾耶随后叙述了他的绝望、奎师那的反应以及对话,对话结束时,阿周那认识到了生命的本质以及他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他为何必须参与即将到来的战斗。 《摩诃婆罗多》的其余部分与此类似,阿周那拿起他的弓开始战斗。般度族获胜,但付出了整个军队的代价。陀利奥达那和俱卢族被杀。瑜伽师和他的兄弟们统治了国家 36 年,然后退位,在喜马拉雅山上寻求安宁,并在那里去世,然后被带往天堂。 正确的行动与错误的行动《歌》的故事、阿周那的绝望以及最终对真理的接受影响了印度教信仰的许多方面。 然而,最重要的是“法”(dharma)的概念,以及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其中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被派往地球的任务负责,而其他人无法完成。奎师那能够说服阿周那他是一名战士,战士有责任拿起武器战斗;然而,这并不能说服阿周那,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他即将杀死的家人和朋友。 奎师那接着必须超越关于“法”的标准论点,来阐明其基本形式和意义,以及我们如何不能通过“轮”(gunas)来看待它,这会导致错误的理解和接受幻象。在《歌》中最著名的一句话中,奎师那告诉阿周那: 杀人者以为他杀戮 被杀者以为他被杀 两者都错了。 没有杀人者,也没有被杀者。(II.19) 灵魂是永恒的。因此,死亡是一种幻象,奎师那说。死亡是脱去一个不再起作用、已完成其在地球上作用的身体的过程。 然而,它与更高的自我——也就是说,一个人永恒的 Atman——没有任何联系。一旦它离开了身体,它就可以回到它在与梵(Brahman)结合中的永久家园。有必要打破幻象,认识到所有可见和不可见的都是梵,并且所有在战斗中相互作战的士兵都是梵。国家的所有公民以及世界各地的所有人民都是梵。一旦认识到万物的根本统一,就可以在世界上采取纠正行动。 当束缚被打破时 (信徒的)光明的心 在梵中跳动 他的一举一动 都是对梵的崇拜 这样的行为会带来邪恶吗? 梵是仪式, 梵是祭品, 梵是奉献者 给梵之火。 如果一个人看见梵 在每一个行动中, 他就会发现梵。(IV.2) 这是一种放弃可能源于一个人行动结果的方式。奎师那说,你必须知道,因为专注于可能的结果而拒绝或未能追求某个方向,会导致被幻象蒙蔽,从而导致在这个生命中未能履行基本任务。重要的是将自己与行动的结果分离,并专注于应该完成的任务,无论完成在宇宙永恒秩序中分配给自己的关键角色有多么痛苦。 正如阿周那的情况一样,拒绝战斗实际上意味着拒绝遵循他的责任,这意味着不仅避免了他的义务,而且还否定了生命本身的本质。战斗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所有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都失败了。各方都选择将自己的国家带到俱卢之战并进行战斗。阿周那别无选择,只能战斗,无论他是否愿意。当阿周那认识到这一点时,他满足于被要求做出的决定,战斗就开始了。 这种戏剧性的情景,自然适用于任何面临着他们宁愿不面对的问题的同类情况。 《歌》之所以能抚慰大众,是因为如果阿周那能够认识到他的“法”并杀死他的熟人、家人甚至前任老师,那么无论人们在生活中面临任何挑战,都应该更容易克服。 《薄伽梵歌》的意义除了“法”的重要性,《歌》还有许多其他方面。奎师那在 18 章中的布道展示了神的品格、神圣之爱,人应该如何对待它,以及世界是如何组织的。一次,奎师那——毗湿奴神的化身——揭示自己为梵,并表明印度教的众神都是梵的不同形式。奎师那谈论了种姓制度(varna),该制度允许每个人毫不分心地实践他们的“法”。四个种姓是
首陀罗之下的人群是被称为达利特(Dalit)的“不可接触者”,他们生活在种姓制度之外。 在《歌》中,种姓的描述方式是开放给所有人的。任何有成为教师的“法”的人,都必须成为教师,无论他们出生在哪个社会阶层。这个想法通过《摩奴法典》(Manusmriti)被法律化,该法典写于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 3 世纪。正是在这些法律下,一个人的种姓决定了他的职业和其他社会责任,尽管这并非《歌》最初设想的概念。 《歌》的重点在于虔诚、理解和正确行动的重要性。 认识和与神建立联系可能是拒绝种姓法律制度的原因,该制度将一个人的选择限制在他/她出生的社会阶层。然而,《摩奴法典》能够回避这种批评,声称种姓制度是神圣的法令,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一个人之所以出生在特定的种姓,是因为前世的业力,而这些业力必须在此生得到处理,因为它们之前没有得到解决。 《歌》将是后来被称为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的精神运动的灵感来源,这些运动在不同程度上——都强调对特定神或更高力量或更大的善的自我奉献是其愿景的核心方面。《歌》自那时以来影响了许多其他运动,除了现代众所周知的哈瑞奎师那运动,因为它所传达的同情和关于宇宙之爱的讯息,以及对个人对自身和他人的义务的强调,和活着的宇宙的普遍性。 结论人们之间观察到的差异——以及死亡和失落的神秘、悲剧性质,都可以被视为幻象。 根据《歌》的说法,一旦你超越了将现实视为幻象的看法,你就能清晰地理解现实本来的样子。 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宇宙核心的一部分,一个人可以通过首先接受这一点来开始朝着实现这一点迈进。在古老的印度教文本中,《歌》是自我实现和解放的完整定义,它将灵魂从导致痛苦的错误信念中解放出来,并在这一生中带来平静,并在来世与神建立联系。 下一个主题《带大卡里》总结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