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尘嚣》摘要

2025年03月17日 | 阅读 9 分钟

关于作者

在出版了几部相对成功的作品后,托马斯·哈代于1872年12月收到著名文学杂志《康希尔》编辑的邀请,希望他为连载写一个故事。由此产生的书,《远离尘嚣》,获得了著名杂志的荣誉提名,并成为哈代的首次文学成功。该书于1874年1月至12月首次在《康希尔》杂志连载,同年在伦敦以书籍形式出版。尽管哈代此前已写过几本书,但这是他五部奠定其文学遗产的作品中的第一部。

far-from-the-madding-crowd-summary

引言

年轻女子巴思希巴·埃弗丁和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一个是贫穷的牧羊人,在一场悲剧中失去了羊群,最终在巴思希巴的农场当雇员;一个是邻居农场受人尊敬却无趣的主人,他把巴思希巴的调情太当真了;第三个是风度翩翩的军士,他对她彬彬有礼。哈代通过讲述他们的梦想、意图和失望,向读者生动地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主义。同时,他对英格兰农村农民生活的了解,使他成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先驱。

虚构的英国乡村威塞克斯,是哈代在其整个创作生涯中精心描绘的,《远离尘嚣》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它与哈代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的多塞特郡相似,但其虚构的性质使作者能够随心所欲地描绘乡村。 《远离尘嚣》写于哈代出生、他的祖父母于1800年建造的多塞特故居。尽管是虚构作品,但威塞克斯的居民——农民、地主、劳工、仆人等——都被认为是小说创作时期的真实写照。

小说情节

这部作品是哈代少数几部拥有幸福结局的作品之一,尽管悲伤是不可避免的。它类似于戏剧流派“悲喜剧”,其中包含悲剧和喜剧。德国作家兼哲学家戈特霍尔德·埃弗雷姆·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认为,悲喜剧结合了严肃与痛苦:“悲喜剧让文学作品能够探索严格的喜剧和悲剧无法触及的人类体验的深度和奥秘。”

《远离尘嚣》探索了许多人类情感,如爱、忠诚、拒绝、悲伤和愤怒。《远离尘嚣》以情感化的笔触开篇,描绘了加百利·奥克(Gabriel Oak)整个羊群在黑暗中坠落悬崖的独特景象。尽管这对他是毁灭性的打击,但却也是幸运的,因为他因此四处寻找工作,并遇到了最终与他结婚的巴思希巴(Bathsheba)。特洛伊(Troy)对范妮(Fanny)的拒绝以及范妮和她未出生孩子的死亡令人心碎。

特洛伊最终在范妮的葬礼上哀悼,尽管他在世时对她不忠,但他仍为她献上美丽的花朵。讽刺的是,当晚的大雨导致教堂屋顶漏水,雨水通过一个怪兽滴水嘴的开口涌入坟墓。特洛伊被博尔德伍德以一种浮华而极具戏剧性的方式开枪。这对于两位对手来说都是一个悲惨的结局,他们用一颗子弹结束了对巴思希巴的争夺。

由于主要情侣的结合没有遇到任何挑战,故事得以圆满结局。一系列可怕事件后的快乐结局确保了几乎所有事情都对主人公们有利。我们可能会想起托马斯·哈代对写作的深思熟虑的评论:“小说和戏剧的全部秘密——在结构部分——在于将不寻常的事物与永恒和普遍的事物进行调整。”

人物简介

巴思希巴·埃弗丁

巴思希巴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人物。故事开始时,她大约二十岁,贫穷、以自我为中心,在她姑妈的农场工作。奥克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拿出镜子照自己的脸,丝毫没有察觉有人在看。她和奥克调情,但拒绝了他的求婚,因为她不认为他能忍受像她这样坚强的女人。

巴思希巴在叔叔去世并把遗产留给她后,接管了这片产业。她解雇了因偷窃而被发现的警员,并且没有再雇佣一名警员,而是自己管理农场。然而,她仍然有调情的一面,在情人节那天,她给住在隔壁的保守单身汉寄了一张匿名卡片。当他认真对待她的爱情宣言时,她感到非常糟糕,无法直接拒绝他。

巴思希巴是一个负责任的雇主。生意兴隆时,她会给员工发放奖金。当巴思希巴得知她叔叔的雇员范妮·罗宾去世后,她安排将她的遗体运回韦瑟伯里并安葬在那里。

威廉·博尔德伍德

博尔德伍德是一位四十岁的单身汉,拥有埃弗丁农场旁边的地产。当范妮·罗宾的父母去世后,他承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巴思希巴·埃弗丁在她接管叔叔的土地后不久,博尔德伍德前来拜访,两人初次相遇。她的女仆告诉她,博尔德伍德是一位坚定的单身汉,对女性兴趣不大,这促使巴思希巴给他写了一张匿名情人节贺卡。

far-from-the-madding-crowd-summary

收到情人节卡片后,博尔德伍德开始考虑女性。他确信自己爱上了巴思希巴。由于他习惯于专业的而非个人的交往,他敦促她嫁给他,当她拒绝时,他感到困惑。当她嫁给特洛伊时,博尔德伍德感到被欺骗并离开了他的土地。特洛伊被推定死亡后,博尔德伍德接受了她七年内不会再婚的事实,这意味着她会在那段时期结束时嫁给他。当她承诺在圣诞节前答复时,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期待她成为他的未婚妻。

当博尔德伍德因杀害特洛伊而被捕时,他的信仰范围变得清晰。人们在他的家中发现了上锁的衣橱,里面装满了衣服、皮草和珠宝,所有物品都写着“巴思希巴·博尔德伍德”,日期是七年之后,他期待她在那时嫁给他。博尔德伍德因精神失常而未被判处死刑。

简·科根

科根被介绍为一位经常在该地区见证婚姻和洗礼的人。奥克来到韦瑟伯里时,住在科根家。科根成为奥克的朋友,并了解奥克与巴思希巴之前的关系。

潘尼韦斯

潘尼韦斯在埃弗丁农场担任警员。巴思希巴接管农场后不久,发现潘尼韦斯带着半袋大麦从谷仓溜走,便解雇了他。他后来出现在格林希尔集市,在那里他认出特洛伊是一名表演者。他试图警告巴思希巴特洛伊的存在但失败了,最终他成为特洛伊在庄园重新夺回自己的盟友。

约瑟夫·波尔格拉斯

约瑟夫生性胆怯,因此受到其他农工的批评。他有酗酒问题。当他被迫将范妮·罗宾的尸体送回埃弗丁农场时,他停在野猪头酒馆喝酒,喝到很晚,以至于没有赶上葬礼。

范妮·罗宾

风流成性的特洛伊中士利用了心情低落的年轻女子范妮,然后抛弃了她。范妮在埃弗丁农场工作多年,在巴思希巴到来几天后便离开了,因为特洛伊的公司搬迁了。她前往新驻地,想知道特洛伊何时会娶她。由于她去了错误的教堂而晚到婚礼现场,特洛伊拒绝娶她。特洛伊在与巴思希巴结婚后才遇到她。范妮非常贫困。特洛伊想帮助她,但她在他能做到之前就去世了。

奥克试图隐瞒范妮未婚且有一个孩子的事实。特洛伊得知后,表达了他真挚的悲伤。他声称范妮是他唯一真正的爱,而不是他美丽富有的妻子巴思希巴。

总结

故事开篇于诺科姆,加百利·奥克是一位年轻的农民。有一天,他遇到了住在附近的姑妈家的巴思希巴·埃弗丁,她救了他免于意外窒息。他迅速爱上了她并求婚;然而,她拒绝了他的求婚,很快就搬到了邻近的韦瑟伯里。不久之后,加百利受训中的牧羊犬意外地将他的整个羊群赶下悬崖,使他破产了。

几个月后,他在寻找工作的途中来到了韦瑟伯里。当他看到一个谷仓着火时,他冲上前去帮忙。谷仓属于巴思希巴,她从叔叔那里继承了这笔财产。当地人不知道他们过去的瓜葛,要求巴思希巴雇用英勇的加百利做牧羊人,她同意了。加百利找到了住处,成为巴思希巴可靠的雇员;他们的关系保持着专业性。

情人节那天,巴思希巴给邻居威廉·博尔德伍德——一位富有的当地农民——写了一封幽默的情人节卡片,因为博尔德伍德从不在市场或教堂注意她。博尔德伍德,一个严肃的人,把情人节卡片当作真诚的爱意表达,并爱上了巴思希巴。他一直跟着她,直到她同意在五六周内考虑嫁给他,前提是他同意在此之前不要打扰她。

在此期间,巴思希巴遇到了特洛伊中士,一名正在该地区休假的年轻军人。特洛伊英俊热情,当他追求巴思希巴时,她不顾身边人的劝告爱上了他。他们俩私下结婚了。博尔德伍德感到不安,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他疏于管理庄稼,大部分收成都在一场大风暴中毁掉了。

然而,结婚后,特洛伊对酗酒和赌博的兴趣大于安顿下来,巴思希巴很快就后悔嫁给了他。此外,特洛伊对前女友仍然怀有浪漫感情。巴思希巴不知道特洛伊的前女友是范妮·罗宾,一个突然失踪的前仆人。巴思希巴得知范妮在邻近的卡斯特布里奇一所贫民院去世后,负责找回尸体并安排葬礼。在此期间,她发现了特洛伊与范妮的联系,当特洛伊到来并在棺材里发现范妮时,这一点得到了证实。他告诉巴思希巴,他一直爱着范妮,而巴思希巴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特洛伊为范妮安排了纪念碑后,离开了巴德茅斯。他在附近的海滩游泳,被冲入大海。村里人都以为他死了;博尔德伍德重新振作起来,再次追求巴思希巴,最终在他的圣诞派对上强迫她同意在六年内嫁给他,待特洛伊失踪后的适当时间过去。然而,特洛伊在宴会期间出现,并要求巴思希巴跟他走。当特洛伊对巴思希巴施暴时,博尔德伍德开枪打死了他,然后投降。他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

加百利一直在巴思希巴身边,是她最可靠和最珍贵的员工和伴侣。她意识到她爱他;故事的最后,在特洛伊去世一年多后,加百利和巴思希巴结婚了。

分析

书名来源于托马斯·格雷著名的18世纪诗歌《墓园挽歌》

“远离尘嚣卑贱的纷争,

他们朴素的愿望从未迷失方向;

沿着生命中清幽隐秘的山谷,

他们默默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通过引用格雷的诗,哈代描绘了在哈代有生之年,因残酷工业化而濒临灭绝的乡村文化。他的叙事强调了人与自然关系和理解的重要性。加百利·奥克(Gabriel Oak)体现了哈代与自然力量和谐共处的愿景。

小说还探讨了偶然性与道德责任之间的联系:既然灾难平等地降临在我们所有人身上,我们又为什么要过道德高尚的生活呢?虽然有些角色,比如加百利,总是小心谨慎且明智,但另一些角色,比如特洛伊中士,却不负责任且具有破坏性。哈代深受查尔斯·达尔文理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生物物种的进化——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人类社会和历史——是由偶然性而非上帝的设计决定的。

另一个主题是浪漫爱情和婚姻带来的危险和伤害;哈代揭示了经常影响浪漫关系的矛盾、过度和背叛。巴思希巴在故事开始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女人,但她对特洛伊的激情几乎毁了她的生活。同样,哈代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婚姻,其中一方比另一方更投入爱情,他展示了这种差异的灾难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