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向拜占庭》诗歌摘要与分析2024年11月18日 | 阅读 7 分钟 引言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爱尔兰诗人、剧作家,是一位富有远见的作家,他的作品通常包含神秘主义、哲学和源自爱尔兰民俗的历史信仰。1923年,他因其戏剧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被认为是象征主义诗人,因为他使用间接意象和描绘性的写作风格。叶芝以一个自豪的爱尔兰人身份生活,并深受他的国家教诲的启发。 《驶向拜占庭》是叶芝1928年出版的诗集《塔》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离开他的国家,前往拜占庭的旅程,他希望在那里找到精神上的觉醒。 ![]() 总结正如诗歌第一行所暗示的那样,这位叙述者刚刚离开了他的国家,驶向拜占庭,因为“老人没有国家”。他通过美丽的意象,即他国家中的一幅如画的景象,来解释这一点。年轻的恋人拥抱在一起,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海里快乐地游动。然而,无论人类、鱼还是鸟,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凡是出生过的,都将消亡。每一个生灵都活在当下,要么欣赏,要么诅咒这一刻,但他们却忽略了永恒的创造,而这创造即使在人们消失之后仍然存在。 一个衰老男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他的存在就像一个稻草人。即使他的身体衰败,他的灵魂和抱负也应该继续生存和歌唱。没有任何学校可以教会如何防止灵魂的退化。灵魂的探索方式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过滤自己的经历和欲望来自己找出答案。因此,叙述者历经千辛万苦,跋涉到拜占庭这座圣城,在那里,灵魂可以与美德相连,找到人生的意义。 在第三节中,叙述者与那些很久以前生活在这座城市、如今在上帝的恩典中享受着快乐的禁欲者和祭司交谈,就像教堂里的壁画和雕塑一样。他只能祈求燃烧在圣徒身上的圣火降临,像一个永无止境的漩涡般围绕着他,这样他的灵魂也能学会自由地歌唱。他被死亡恐惧所感染的心灵需要被点燃,因为血肉之躯拒绝接受其最终命运。尽管他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他愿意被欺骗,相信永生的可能性。 在第四节中,叙述者宣称,一旦他摆脱了凡人的躯壳,他,也就是他的灵魂,将不再以人类的形式出现。或者,他希望被“重塑”成一件闪闪发光的饰品,由希腊金匠用最精美的黄金打造,即使疲惫的皇帝看到摆在他房间里的模型,也无法入睡。仔细考虑后,他决定成为一只金色的鸟,栖息在金色的树枝上,向拜占庭的人们歌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传说。 主题《驶向拜占庭》是一首诗,探讨了自然之美、时间流逝、转变和衰老等各种主题。它不断地将两个不同的实体进行比较,例如人与自然。以下将讨论其中一些主要主题。 灵性叶芝以一种方式解释了老年和旅行的荣耀,使得身体的享乐或痛苦显得多余。诗人的主要关注点是灵魂的圆满,他不断地在自然与非自然元素之间转移兴趣(“上帝的圣火”和“由希腊金匠创造的形态”)。他无法确定他的灵魂真正属于哪里,因为他的灵性促使他前往“一个老人可能属于的”城市。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更重要,是身体的转变还是精神的转变。 变革诗中将改变描绘成生命中自然的一部分。在第五和第六行中,叙述者表达了任何出生过的生物都会死亡,不留下任何永恒的东西。因此,人的生命和鱼或禽一样微不足道,我们有一天会像其他人一样消失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任何实际的目的或荣耀。 同样,死亡也被描述为生命的一个阶段或转变,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是不可预测的。男人、动物和人类都对他们的最终命运一无所知,这使得死亡成为人类存在的黑暗概念。相爱的恋人或歌唱的鸟儿都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并选择活在当下。然而,这种转变不一定总是身体上的;精神上的转变是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和将自己与人类情感分离来实现的。一个人可以通过寻找精神启迪而重生,就像诗人想要通过摆脱肉体形态并将其转化为艺术品来实现的那样。诗人知道,如果他获得任何凡人的身体,他都无法获得平静,并将遭受痛苦。因此,他希望摆脱血液和肉体的重负,被塑造成“永恒的造物”。这些信仰在土耳其等西亚国家是可以接受的,拜占庭(现在称为君士坦丁堡)在那里作为一种宗教被高度推崇。 通过他的观点,诗人想传达的信息是,死亡只能摧毁肉体,而将自己献给神的灵魂将永远活下去。 衰老通过第一行,诗人确认他现在是一个老人,死亡就在他身边等着他。他已经度过了人生,现在,他不再等待死亡,而是踏上了前往“圣城”的旅程,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让生命充实并超越身体所能给予的方式。世俗的享乐,如食物、睡眠、再生,甚至对死亡的恐惧都被抛诸脑后,因为这次旅程是为了寻找宁静。他的身体很快就会毫无用处,并会衰败。所以,他希望作为一件黄金制品而活,这样他的灵魂就能像永恒的艺术品一样永存,而不是像血肉之躯。 人与自然自然的法则超越了人类的理解。人体不足以长期生存。我们感到疲倦、饥饿、口渴、虚弱,最终化为虚无。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我们的身体就开始衰败。我们不过是尘埃中的一点点。我们的生命,甚至死亡,都微不足道。是精神上的觉醒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让我们忽略身体的衰败。 常见问题解答问1. 拜占庭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想去的地方吗,就像诗中的老人想要的那样? 回答:诗中的老人谈论了他与年轻一代的明显区别。他所说的那些生物对生命的琐碎浑然不觉,活在当下。与他们相反,老人正在寻找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接近重生的生活。在社会构建的“生、工作、平静死去”的观念下,年轻一代过分沉迷于职责的网络,未能体会到真正重要的东西。前往拜占庭这座城市的旅程,对于渴望再次获得生命机会的老人来说,可能是值得的。 问2. 叙述者对自然的看法是什么? 回答:叙述者强调了自然的两个真实方面,即万物皆有终结,以及纪念碑和艺术的永恒性。肉体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科学也无法理解与之相关的奥秘。但是,当一个人踏入拜占庭这座城市时,仍然存在希望。在那里,圣徒们装饰在金色的墙壁上,叙述者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是以身体,而是以灵魂。这样,灵魂就可以像自然一样永远活下去。 问3. 艺术或诗中的叙述者为什么如此重要? 回答:叙述者具有艺术和想象力的视角。“圣火”、“金色的马赛克墙”和“锤金”等例子证明了叙述者想要的东西超越了自然。他想表明,如果你努力在永恒中寻找美,那么很容易就能放下自然、人性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就像一只鸟,他想栖息在金色的树枝上,歌唱时光流逝却无法使鸟儿枯萎的传说。 问4. 讨论《驶向拜占庭》一诗中描绘的衰败主题? 回答:在诗中,衰败的主题与所有生物的死亡密切相关。叙述者传达了衰老和衰败只存在于人类肉体形式中,但他们可以通过艺术方式获得永生。拜占庭是一座充满创意学者的城市,他们将人类的灵魂保存在艺术作品中,并赋予他们永生。在大多数学术研究中,自然被描述为人类破坏的受害者,但在本诗中,它却像一个残酷、阴森的死神,潜伏在角落里吞噬人类的生命,直到它们结束。年轻的情侣和其他动物往往会忽略死亡和衰败的事实,快乐地生活着,但这对于老一辈来说并非如此。由于离死亡如此之近,他们知道了人类是如何将生命挥霍在虚无的情感上的,与其成为一块消失在历史中的血肉,不如被塑造成一件被所有人永远欣赏的不朽的配饰。 下一个主题下载与安装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