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并非骄傲》摘要

2025年3月17日 | 阅读 7 分钟

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一位英国诗人,也是十七世纪文学中形而上学诗人学派最杰出的成员之一,创作了一首十四行诗,题为《十四行诗 X》(Sonnet X),也以其首句“Death Be Not Proud”(死亡,不必骄傲)而闻名。该诗的第一个遗世版于 1633 年出版,创作于 1609 年 2 月至 8 月之间。

它是邓恩的《圣歌集》(Holy Sonnets)或《精神沉思录》(Divine Meditations)中的十九首十四行诗之一,这些诗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西摩兰手稿(Westmoreland Manuscript,约 1620 年)是该诗集最完整的编排,于 19 世纪末被发现,该手稿的顺序基本遵循了诗集的排列,大多数版本将这首诗排在第十位。

然而,在邓恩去世后不久出版的两个版本中,十四行诗的顺序有所不同,《Songs and Sonnets》(1633 年)将其列为第十一首,《Divine Meditations》(1635 年)则列为第六首。

Death Be Not Proud Summary

歌曲“Death Be Not Proud”是对死亡权威的一番论辩。诗人以拟人的手法与死亡对话,告诫死亡不要过于自信其权力。这种力量只是一种幻觉,而死亡自以为能给人们带来的解脱,实际上只是其所谓“受害者”的休息。

诗人批评死亡依赖于其他力量,如命运、君主和有需要的人。 由于其他力量能够随意剥夺生命,死亡本身并不掌握主导权。即使在提供休息方面,死亡也比不上药物。诗人最后以“死亡,你将死去”这句话预言了死亡本身的灭亡。

在邓恩担任圣公会牧师的第九年,他患上了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重病。据推测可能是伤寒,但新的研究表明,除了回归热之外,他还可能患有其他疾病。

这首十四行诗的韵律格式为 ABBA ABBA CDDC EE(“eternalLY”一词意在与“DIE”押韵)。最后的诗句引用了《哥林多前书》15:26,该经文称死亡是最终要被征服的敌人。诗歌的首句在后来的诗句中得到呼应:“死亡,你无需骄傲,此击非你所赐”,这句诗有时被归功于邓恩,但实际上是由他的赞助人,贝德福德伯爵夫人露西·哈灵顿·罗素(Lucy Harington Russell)所作。

关于诗人

Death Be Not Proud Summary

约翰·邓恩(John Donne)是一位英国诗人、学者、士兵和国务秘书,出生于一个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家庭,于 1631 年 3 月 31 日去世。最终,他加入了英格兰教会,成为一名牧师。在君主的扶持下,他于 1621 年至 1631 年间被任命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

他被认为是形而上学派诗歌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比喻和感性的风格而闻名,除了十四行诗,还包括情诗、宗教诗、拉丁文翻译、警句、哀歌、歌曲和讽刺诗。此外,他的布道也广为人知。

在英格兰禁止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年代,邓恩于 1571 年或 1572 年出生在伦敦,父母信奉一种非主流的宗教。在六个孩子中,邓恩排行第三。他的父亲也叫约翰·邓恩,是伦敦商人铁匠公司的监事,具有威尔士血统。为了避免因宗教迫害而引来不必要的政府审查,他尽量保持低调。

1576 年,邓恩四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他的母亲伊丽莎白独自抚养孩子们长大。她的父亲是剧作家约翰·海伍德(John Heywood),也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她的叔叔贾斯珀·海伍德(Jasper Heywood)是一位耶稣会神父和翻译家。她是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曾侄孙女。在丈夫去世几个月后,邓恩的母亲嫁给了富有的鳏夫约翰·西明斯博士(Dr. John Syminges),西明斯博士已有三个孩子。

邓恩早期的诗歌展现了对英国社会深刻的洞察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批评。他的讽刺诗涉及当时伊丽莎白时代的普遍话题,如平庸的诗人、腐败的法官和傲慢的宫廷贵族。他对疾病、呕吐、排泄物和瘟疫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一个主要由傻瓜和骗子组成的社会的尖刻讽刺。

然而,他的第三首讽刺诗将重点放在了真正的宗教主题上,这对于邓恩来说尤为重要。邓恩早期创作的情诗尤其值得注意。尤其是他的哀歌,他常常使用奇特的比喻,例如将性爱比作一只跳蚤叮咬两个恋人。

尽管他的诗歌以手稿形式广泛流传,但邓恩并未出版。其中一首诗于 2018 年 11 月在梅尔福德厅(Melford Hall)被发现——这是一份被认为是邓恩作品(以及他人作品)中规模最大的同期收藏手稿之一。

诗歌摘要

第一节

死亡,不必骄傲?你能杀死我吗。

诗人声称,死亡既不可怕,也不强大。人的灵魂不受死亡的影响。所以,死亡不应为自己的力量而骄傲。灵魂并不受其控制。因此,死亡不应因此而自大。诗人将死亡比作打盹。十四行诗的开篇如下。

这首诗的开头非常有修辞性和宣言性。诗人在这段中将死亡拟人化。他声称,人不应为死亡而骄傲。尽管有些人将其描述为可怕且强大,但事实并非如此。死亡并未真正夺走它声称拥有的生命。

他们的灵魂获得了永生。诗人不会被死亡杀死。因此,灵魂不受死亡的影响,也不受其控制。邓恩认为死亡是软弱的,而不是强大的。诗人以“可怜”来形容死亡,表达了对他无能为力和脆弱的同情。

第二节

从安息和睡眠中?灵魂的释放。

诗人在这一节中声称,死亡并非可怕之事。为了支持他的观点,诗人试图向我们解释。如果休息和睡眠,只是死亡的复制品或拙劣模仿,就能给我们带来喜悦,那么死亡本身,作为真实的事物,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快乐。

诗人还声称,那些被上帝最深爱的人,往往英年早逝。死亡只能杀死人的肉体,而灵魂不受影响。死后,灵魂将获得解放和永恒,而骨骼则得到安息。

死亡真正地解除了我们身体和灵魂的负担。原本被禁锢在身体里的灵魂,实际上因此而获得新生。所以,死亡并非可怕或令人恐惧的事情。

第三节

你是一个奴隶……死亡,你将死去。

诗人在这些诗句中认为,由于死亡无法控制灵魂,人们不应惧怕它。睡眠和休息,实际上是死亡的影像和画面,而我们从其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十四行诗以这些话语结束。

诗人在这段诗句中蔑视了死亡全能的普遍观念。事实上,命运、机会、邪恶的君主和坏人都在影响着死亡,使其成为他们的囚徒或奴隶。我们可以通过鸦片和其他药物入睡,就像我们死亡一样。它们实际上改善了我们的睡眠。

死亡需要毒药、战争和疾病的协助,才能在与之同在的群体中展现其效力;死亡本身无法发挥作用。死亡只是一段短暂的睡眠,灵魂将从中醒来,获得永恒的生命。此外,灵魂战胜了死亡。由于死亡无法影响人的灵魂,所以死亡本身才是会消亡的。邓恩宣告了死亡的徒劳,并在某种程度上贬低了死亡。

结论

在邓恩的诗歌集《圣歌集》中,“Death Be Not Proud”是第十首十四行诗。邓恩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家的一个例子,他创作了爱情诗和宗教诗,以其机智、自负和奇幻的意象,让读者震惊地注意到它们。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深刻的宗教信仰。

所有虔诚的基督徒都持有灵魂不朽的思想。邓恩也拥有强烈的宗教信念,他同样声称死亡无法控制灵魂。只有我们的肉体才会受到死亡的侵袭。死后,灵魂获得永生,并将永远在天国醒来。

与之相反,灵魂战胜了死亡。在邓恩看来,死亡并非强大的事物,而是一种可怜的事物。诗人通过称死亡为“可怜”来表达同情,强调了它的无能为力和脆弱。

他认为死亡既不可怕也不强大。它只是一种放松和睡眠,比生命本身更令人愉悦。诗人再次称死亡是命运、机会、君主和邪恶之人的奴隶。它被疾病、毒液和其他毒物所包围。

它无法独立运作;为了杀死一个人,它必须借助其代理人之一,如毒药、战争或命运。换句话说,它并非自主的。它不应该为杀死一个人而骄傲,因为它无能为力。实际上,死亡才是被消灭的。这首诗展现了邓恩高度虔诚的性格,他贬低了死亡,并愉快地宣称了死亡的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