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颂歌》摘要

2025年3月17日 | 阅读 10 分钟

约翰·邓恩(John Donne)在他身后出版的《歌曲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合集中包含了《封圣》(The Canonization),该诗最初于 1633 年出版。诗中的五个诗节,每个诗节有九行。诗人从诗节到诗节交替使用行的韵律,遵循 abbacccaa 的模式。邓恩在节拍方面需要更加可靠。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在文本中零星出现。因此,每行由五组两行组成。与第二行不同,第一行并不被强调。

邓恩的其他诗歌采用抑扬格四音步(iambic tetrameter)写成,这意味着每行有四组两拍,而不是五拍。读者应该注意每个诗节的最后一行。在这种情况下,邓恩使用的是抑扬格三音步,即每行有三组两拍。

《封圣》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使用了被称为“奇喻”(conceit)的复杂隐喻。使用这种隐喻可能很困难且罕见。最后一节引入了一个将说话者和他的爱人比作凤凰的隐喻。他们可以在这种形态中生活,在欲望的烈火中死去,然后复活,过着更加精致的生活。单词“死亡”也可能用来描述性关系的顶峰,使其成为双重典故。

关于作者

约翰·邓恩(John Donne)出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是一位英国诗人、学者、士兵和秘书,于 1631 年 3 月 31 日去世。他最终作为牧师加入了英格兰教会。在君主的 D 支持下,他被任命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院长(1621-1631)。在创作玄学诗的诗人中,他被认为是他们的主要代表。他的诗歌作品因其象征性和感性而闻名,包括十四行诗、情诗、宗教诗、拉丁语翻译、警句、挽歌、摇篮曲和讽刺诗。他的布道也非常著名。

The Canonization Summary

邓恩的风格的特点是突兀的开头、许多矛盾、讽刺和错位。连同他经常使用的戏剧性或日常口语的节奏、强烈的句法和粗犷的雄辩,这些特征是对传统伊丽莎白时期诗歌流畅性的反击,也是将欧洲巴洛克和矫饰主义方法改编到英语中的体现。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他写了一些诗歌,显示了他对英国文化的深刻理解。真正的宗教是邓恩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对此进行了大量思考,并经常对其进行理论化。他还创作了情色和浪漫诗以及世俗诗。他尤其以其在哲学上的自命不凡而闻名。尽管他拥有杰出的教育和文学天赋,但邓恩多年来一直贫困,主要依赖于他富有的熟人。他在学习期间和之后,将他继承的大部分财产用于泡妞、阅读、休闲活动和旅行。邓恩和安妮·摩尔(Anne More)于 1601 年秘密结婚后育有十二个孩子。尽管他最初不愿接受神职,但由于国王的命令,他才接受了,他于 1615 年被任命为圣公会执事,随后于 1616 年被任命为牧师。他曾于 1601 年和 1614 年担任议会议员。

诗歌主题

《封圣》认为,爱情是一种严肃、持久、甚至是神圣的力量,而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儿戏。诗中的说话者是一位中年男子,他在最初的几节中告诉朋友停止嘲笑他晚年的恋情,让他去爱吧。他认为爱情远不止是孩子气的感情漩涡。真正的恋人因其爱而被“封圣”(canonized),因为爱具有强大、变革和净化的力量。换句话说,爱有能力将普通人变成完全致力于神圣使命的圣人。

根据诗歌的说话者所说,人们普遍误认为爱情只属于容易被打动、天真和年轻的人。当朋友嘲笑他老了还谈恋爱,说他“头发斑白”、“关节疼痛”时,说话者回应说,他的爱情并没有伤害任何人。这表明他对爱情的理解是合理的。他嘲笑那些陈词滥调的爱情诗,声称爱情可以改变世界,说他的“叹息”和“眼泪”没有沉没一艘船,也没有“溢过”一片田野(并且他的朋友应该让他一个人待着,因为他的爱情并没有打扰任何人)。说话者拒绝陈词滥调,表明他是一位爱情专家,知道什么是爱情,什么不是。

《封圣》将爱情描绘成一种强大,甚至可以说是神圣的力量。尽管爱情如此辉煌,但说话者知道,它不像战争或政治的记忆那样常常被载入书籍或纪念碑(也许是因为它们过于私密)。诗歌的说话者认为,纪念伟大的爱情的最佳方式甚至不是一座宏伟的石碑。根据这首诗,诗歌是唯一能够准确描绘和维护真正爱情力量的媒介。诗歌是创造真正爱情所应得的纪念碑所必需的。

说话者指出,并非所有爱情故事都会被载入“史册”(或历史书籍),因为爱情过于亲密和个人化,不适合成为历史记录的主题。没有人会制作一个“精心制作的骨灰罐”(一个华丽的葬礼花瓶),或者将爱情故事雕刻在“坟墓”侧面来存放爱人的骨灰。伟大的战士、领袖和艺术家被石碑纪念,但伟大的恋人却得不到这类荣誉;这类纪念碑只为那些执行过公开英雄事迹的人而建。

诗歌摘要

第一节:诗人请求他的朋友在他试图劝他不要发生性关系时保持沉默,让他不受任何干扰地继续他的爱情。正如批评他有瘫痪或痛风等疾病,或者他脱发或年老体衰一样,试图阻止诗人发生性关系也是毫无意义的。与其花时间给诗人建议,不如他通过积累财富来提升自己的地位,通过学习来增长自己的智慧,或者培养对艺术的热情。他可以报名入学,或者在宫廷找一份工作,这样他就有机会看到国王的尊严和优雅。作为一名朝臣,他将看到国王的真实面貌(他的真实色彩),或者他可以选择经商,赚钱,然后看到国王的肖像印在硬币上。无论他选择做什么,他都必须在他与他的爱人做爱时不要干涉诗人。

第二节:但他的爱情创造并没有伤害任何人。他的哀叹没有沉没一艘货船。他忧虑的寒冷没有延长冬天,也没有推迟春天的到来,他的眼泪也没有造成洪水。他的奉献没有增加死于疾病的人数。当律师们还在打官司时,士兵们仍在战斗。既然世界仍然正常运转,尽管他有爱情,为什么有人要反对他做爱呢?

第三节:诗人将和他的爱人一起,被他的朋友称为任何他想要的名字(疯狂或幽默),但无论他们是什么,都是他们做爱的结果。诗人可以称他们为苍蝇,而诗人的爱人则是追逐光明的另一只苍蝇。他可能称他们为蜡烛,因为他们都因彼此的爱而燃烧殆尽。由于他们都是凶猛而脆弱的捕食者,鹰和鸽子,他可以将他们进行比较。诗人及其爱人可以用凤凰的故事来描述。他们的性别结合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创造了一个中性生物;因此,他们死后又以与之前完全相同的形态复活,就像凤凰从灰烬中重生一样。他们的爱情之谜将被崇敬,就像凤凰的秘密一样。

第四节:如果恋人无法通过爱情获得永生,至少他们可以为爱情而死。尽管他们的爱情故事可能不值得纪念碑和坟墓,但至少它适合作为诗歌的主题。尽管他们的爱情没有被载入历史书籍,但十四行诗和歌曲无疑会提及它。世界将崇敬他们为封圣的恋人(圣洁的恋人),就像著名人物的骨灰被保存在装饰性的骨灰罐或跨越半英亩的坟墓中一样。他们将为了爱情而被封圣,就像圣人为了上帝的爱而被宣布为神圣一样。他们的奉献是真诚和无私的。

诗歌分析

The Canonization Summary

在《封圣》中,邓恩构建了一个五节的论证,以展现他爱情的至高力量和纯洁。每节都以“爱”(love)一词开头和结尾。诗歌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统一,即每节第四行和第八行的词以“-ove”结尾(模式是持续的 abbacccaa)。

诗歌开头的几个词似乎更像是舞台上的台词,而不是标题所暗示的圣徒和宗教习俗。当“看在上帝份上,闭嘴”(for God's sake, hold your tongue)这句话出现在庄严的标题之后时,显得如此冒犯。到诗歌结束时,读者会得出结论,“封圣”指的是诗人对爱情的接受过程,将其作为纯洁爱情的典范,并供他人用来评估自己的浪漫关系。我们将看到,邓恩将神圣爱情的完美作为所有其他爱情的唯一现实榜样,因为,一如既往,这种夸张也邀请读者在诗歌中发现精神或哲学的解释。

在第一节中,诗人悲叹他的言语攻击者错了。他难道没有比诽谤别人的爱情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吗?他可以轻易地攻击邓恩的“痛风”或“麻痹”(第 2 行),甚至他“五缕白发”(第 3 行),但只要他让诗人一个人待着,他就应该找工作、入学或开始职业生涯。最有可能的是,国王的“印章面容”(第 7 行)暗指印有他肖像的硬币。只要批评者“让我去爱”(第 9 行),我就可以把世界的财富留给批评者和世界。

“我的爱伤害了谁?”第二节从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个人权利角度发问(第 10 行)。这对夫妇没有发动战争,没有提起法律诉讼,没有干扰贸易,也没有传播疾病。他们不侵犯他人的财产;他们尊重它。正如第三节所示,他们在短暂的生命中各自承担风险。其余的人将他们视为微不足道的小虫子,或者像将一起燃烧的和平蜡烛。

尽管他们可能会因疯狂地相爱而燃烧至死,但到诗歌中段,邓恩已经将他们的爱情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文艺复兴时期关于鸽子超越天堂到达天堂、鹰在高空翱翔的观念,在诗人首次将自己和他的爱人与鹰和鸽子进行比较时得到了引用。随后,诗人立即转向凤凰的意象。这只鸟反复在火中燃烧,然后从灰烬中重生,这表明即使他们激情的火焰会吞噬他们,诗人及其爱人也将从他们爱情的灰烬中重生。

他们的互动已转变为复活中的矛盾。两个人变成一个人是爱情的主要矛盾。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证明/因爱而神秘”(第 26-27 行)。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提到的,这些诗句可能暗示了婚姻的奥秘,因为它描绘了耶稣与他的追随者之间的联系。尽管它包含男女双方,但新的结合是无差别的:“两者都适合中性事物”,就像在基督里不再有男或女一样(加拉太书 3:28)。与柏拉图的《会饮篇》中的浪漫故事相比,在柏拉图的故事中,原始人类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的特征,然后被分成男性和女性,每人都在寻找另一半。

第四节以思考诗人为爱人留下的爱情遗产开始。“诗句”(verse)和“史记”(chronicle)的词汇暗示着几乎达到《圣经》级别的封圣,因为《圣经》按节数编号,并包含称为《史记》的书卷。他们的爱情将在传说中流传。即使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炽烈,十四行诗和歌曲也会被创作出来来歌颂他们的关系。

一方面,他们的爱情像一个“精心制作的骨灰罐”一样完美且自成一体。(这个表达因批评家克莱思·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写了一本将每首诗视为一件精美且一丝不苟制作的、完满自足的骨灰罐的书而广为人知,而诗人约翰·济慈(John Keats)写了《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另一方面,骨灰罐中的灰烬是为了散播而设计的;它们已经跨越了半英亩,但这象征着将理想爱情的故事传播到全球。

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批评者的报复构想。正如天主教徒会在祈祷中“祈求”圣徒一样,诗人预见其余的世界也将对他和他的爱人这样做。在这个未来的场景中,这对情侣的声誉已经蓬勃发展,并达到了类似圣徒的地位。因为“国家、城镇、宫廷乞求/你们爱情的典范”(第 44-45 行),他们成为了全世界的榜样。当恋人们凝视彼此的眼睛时,整个宇宙都存在于他们面前;这建立了世界可以模仿的爱情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