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摘要17 Mar 2025 | 5 分钟阅读 ![]() 诗人迪伦·托马斯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于1951年创作了《不要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这首诗是一位儿子在父亲临终时写给他的。死亡及其到来是无法阻止的,人类无法预测。诗人一生中,自己也过早地离世,并在诗中表达和探讨了死亡的张力。这是诗人迪伦·托马斯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在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大学都有学习。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语言、新鲜而富有创意的诗歌形式以及关于生与死的感人信息。这首诗在他出版的五年前就已写就,但大多数人认为他是为他身患绝症的父亲(于1952年末去世)而写。然而,托马斯自己于1953年11月去世。 关于诗歌
这首诗由五个三行诗节组成,最后一个诗节有四行,其中使用了自然界的意象来思考人类的经历。托马斯的大部分诗歌都传达了一个普遍的信息,以及这种情况如何与托马斯的生活相关。 诗人传记诗人于1914年至1953年间在世,出生并在威尔士长大(斯旺西的一个富裕郊区,当时威尔士语正在衰落)。诗人很早就开始写作和出版诗歌,他的第一本书(名为《十八首诗》,1934年)在他20岁时出版。他对自己的威尔士遗产持矛盾态度,而这位来自威尔士的著名诗人完全用英语写诗。 托马斯的作品还包括短篇故事、广播剧和剧本,这些作品展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对普世主题的敏感运用以及富有音乐感的音韵技巧。托马斯也为BBC写作和表演。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诗人也通过为BBC写作和表演发挥了作用。诗人出生于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英语文学老师,母亲是裁缝。托马斯独特的写作风格使他与同胞区分开来,因为英裔威尔士文学包括了来自煤矿家庭的工人阶级作家的经历。 诗人的个人生活和他诗歌上的成就一样引人入胜。他从出生起就过着艰难的生活,包括为生计挣钱,或与动荡的婚姻和酗酒搏斗。他酗酒,这也是他去世的原因。诗人去世时年仅39岁,留下了结婚18年的妻子(凯特琳·麦克纳马拉)和他们的三个孩子。托马斯的作品风格让人回想起19世纪,具有传统的诗歌形式、形而上的构思和易于辨认的押韵格式。 总结![]() 诗人以一种有力的语气开始他的诗歌,并要求无名的听众抵抗死亡。诗人向一个未知的倾听者诉说,他不应该平和地面对死亡,而应该拼命与死亡抗争。诗人用夜晚和白天作为死亡和生命的隐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人分为四类,让读者分析他们在临终时属于哪一类人,即智者、善者、狂者和庄重者。托马斯设想了他父亲的死亡,并将其与“良夜”相提并论,确立了诗歌的中心意象。 诗人坚持或发出绝望的呼吁,要求在死亡面前奋起反抗,而不是甘心就死。在他看来,无论你的一生过得多么艰难或轻松,你都不应该在死亡面前屈服。诗人解释说,智者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们仍然没有对世界产生任何影响,如果有人未能给世界留下印记,是因为无法驾驭或引领。 论点继续提出,即使是那些在生前对世界做出积极贡献、留下印记的善者,也在垂死之时愤怒。也就是说,善者也因为类似的原因而抵抗死亡。然而,他们的善行并没有真正起作用,因为他们的事迹仍然“脆弱”,不足以像平静海湾中汹涌的波涛那样强大。这可以解释为,如果善者没有与死亡抗争的巨大邪恶,他们的善行就显得不那么有价值。善者想要更多的时间来生活,但狂者拒绝接受死亡的现实,因为他们想在当下活下去。善者可以抵抗死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已经成就更多。当我们回顾他们过去的生活时,他们就像波浪一样过去,因为他们为那些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小事而悲叹。老人知道生命多么宝贵,并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抓住生命。 在接下来的诗节中,诗人谈到了“狂者”,他们选择充分享受生活。他们欣赏生活的美丽和复杂性,但最近,他们意识到太阳正在离他们远去。因此,他们拒绝死亡的平静到来,并必须面对他们的死亡。在下一节中,诗人讨论了“庄重者”,他们认真对待生活,并且临近死亡,但必须与死亡抗争。 在最后,诗人变得个人化,并直接对他的父亲说:“请不要这么早放弃,不要接受它作为你的命运”;你必须为生命而战一次。在这首诗中,他举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的例子,他们对这种不可避免的死亡“愤怒”,以让他的父亲理解他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他希望这些例子能帮助他的父亲效仿他们徒劳地反抗终结。诗人敦促他的父亲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任何情绪。 诗人希望每个人在进行日常活动时都能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因此,当黑暗或夜晚来临时,人们就会放弃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白天和黑夜被解释和对比;因此,他要求他的父亲选择光明。这里强调了在生活中拥有目标的重要性,因为没有人能改变时间。最后,每个人都应该在衰老和垂死之际奋力抗争。 结论《不要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是一首有力的诗歌,它呼吁反抗死亡,并呼吁人们充分地生活。这是一位儿子对他父亲的恳求,不要放弃,因为他几乎无能为力来改变现状。诗人用例子来强化青春的不可逆转性和人类存在的短暂性。这位诗人受到这首诗的启发,因为他过着悲惨而艰难的生活,并在广播领域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诗中的文学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突出了其主题和文本中普遍存在的反抗基调。 下一主题《复活节,1916》摘要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