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收集者总结2025年3月17日 | 阅读 7 分钟 在后殖民时代的博茨瓦纳,女性及其家庭在男性主导的环境中挣扎求生,除了生存目标之外,她们没有其他依靠。她们正努力融入一个充满阶级歧视和偏见的社会。《宝藏收集者》一书由贝西·海德所著,探讨了博茨瓦纳的本土文化、社会分层和性别不平等,这些问题加剧了后殖民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挑战。 ![]() 在贝西·海德的著作《宝藏收集者:及其他博茨瓦纳村庄故事》一书中,收录了短篇小说《宝藏收集者》。迪克莱迪·莫科普是故事的主人公,她是一名妇女,因被指控谋杀丈夫加雷塞戈而被判入狱。当她到达监狱时,故事便从她与其他狱友的互动开始。随后,作者通过闪回描绘了她犯罪前以及促使她犯罪的事件的生活片段。尽管小说主题阴郁,犯罪情节触目惊心,但主人公还是选择专注于“灰烬中的黄金”,也就是她所认为的“宝藏”——那些短暂的善意和情谊之举。 关于作者贝西·埃默里·海德是一位非洲作家,她创作了具有道德教化意义的小说和短篇故事。她于1937年7月6日出生于南非彼得马里茨堡,并于1986年4月17日在博茨瓦纳塞罗威去世。海德是她黑人父亲(在她出生后不久便消失不见)和白人母亲(在怀孕时被送入精神病院)非法结合的产物。年幼时,她便经历了被抛弃和疏离。她辗转于寄养家庭、孤儿院学校,之后经历了一段早婚,最终带着年幼的儿子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前往博茨瓦纳,在简单的乡村生活中寻求个人的庇护与宁静。 ![]() 海德的第一部作品《当雨云聚集》(1969年)是一部客观、积极的作品,讲述了一位流亡者在新家园中发现新意义的故事。而《马鲁》(1971年)则更具内省色彩,描绘了一个浅肤色的桑(布须曼)女子在以黑人为主的非洲文化中获得的接纳。主人公在即将到来的自传性质的1973年小说《权力之问》中,为了生存而与幻觉和迷失作斗争。《宝藏收集者》(1977年)是一本短篇故事集,其中包含对非洲男性沙文主义的尖锐批评、关于巫术的可怕故事,以及对博茨瓦纳传统乡村生活的短暂描绘。海德认为,写作必须象征着与普通人进行日常的互动。她的作品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同情,对被视为“死物”的南非妇女,以及对在市场中遭遇贪婪和冷漠的理想主义规划者的同情。 故事主题20世纪60年代非洲女性的处境是许多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她们遭受暴力,承受苦难,并在贫困中艰难抚养孩子。然而,她们也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毅力、利他主义、足智多谋和力量。无论是白人殖民政府还是部落政府,以及个人行为和态度,都对她们施加了双重殖民。 从殖民统治到独立,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影响社会,特别是女性的作用,是另一个重要且相关的主题。这种转变带来的冲突,不仅存在于个人之间,也存在于个人内部。通常,这种冲突发生在强大、压迫性的力量与由欲望和反抗驱动的同样强大的冲动之间。《深河》和《生活》以及《Kgotla》(意为村庄法庭,其判案的村中长者皆为男性)都体现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巨大歧视。 该故事集中最强烈、最感人、也是同名篇章的“宝藏收集者”讲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遭遇,充分展现了海德对男性最直言不讳的批评。她探讨了已婚妇女从殖民前到后殖民时期是如何遭受非人待遇的。英勇的女主人公的“宝藏”是她所遇到并珍视的微小善意和理解的举动。 故事梗概迪克莱迪·莫科普是主人公。迪克莱迪从小就过着艰辛而充满挑战的生活。她的名字迪克莱迪(Dikeledi)在特斯瓦纳语中意为“眼泪”。在她年幼时成为孤儿后,她由她自私的叔叔抚养,叔叔把她当作仆人,并且在她六年级后就不再送她上学。在加雷塞戈向她的叔叔提亲后,他才找到迪克莱迪商量婚事。迪克莱迪接受了这门亲事,因为加雷塞戈“是唯一向我求婚的男人”,让她得以“走出我叔叔的院子”。起初,这段婚姻并不幸福,很快就恶化成一段糟糕的关系。加雷塞戈有多段恋情,并且有家暴行为。他最终抛弃了迪克莱迪和他们的三个年幼的孩子,让他们自生自灭。尽管如此,迪克莱迪还是努力抚养她的三个孩子,并利用她缝纫、茅草编织、缝衣等技能来创造收入和其他资源来支持她的家庭。 随着新邻居塞奥博洛一家的到来,她的生活发生了令人欣喜的转变。保罗·塞奥博洛、他的妻子肯纳莱佩和他们的孩子们搬到了迪克莱迪花园旁的一块地,因为保罗有机会在她的社区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因此,迪克莱迪和塞奥博洛一家之间建立了亲密而令人喜爱的关系。双方都乐于助人。肯纳莱佩和迪克莱迪之间建立了“那种只有女性才能拥有的、深厚、充满爱意的、什么都分享的朋友关系”。迪克莱迪为肯纳莱佩和她的女儿们缝制衣物,保罗·塞奥博洛确保“她能通过家庭用品来支付这些服务,这样多年来迪克莱迪一直都能保证她的基本生活所需”,因为她不接受现金支付她的劳动。对迪克莱迪来说,她与塞奥博洛一家的关系是一笔“无价之宝”,如同“一块金子”。这给她带来了安慰和快乐,所以她“珍藏着,并将另一份宝藏储存在心中”。 迪克莱迪平静的生活节奏即将被打破。她的长子很快参加了小学毕业考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A”等级。迪克莱迪为她儿子的成就感到非常自豪,并希望通过让他上中学来继续他的学业。她付出了很多努力来攒钱,但仍然无法完全支付学费。她决定就此事与加雷塞戈商量,并提醒他作为父亲的责任。然而,这件事证明是徒劳的,因为加雷塞戈拒绝提供任何帮助。不仅如此,他还指控迪克莱迪和保罗·塞奥博洛有染。加雷塞戈觉得自己受到了保罗和他分居妻子的亲密关系的威胁,他给迪克莱迪发了一条信息,说“他要回家过性生活”。他想“宣示自己对她的所有权”。迪克莱迪想到,她如何才能保护“她从他人那里收集到的善良和爱的宝藏”,并使她的生活“免受邪恶男人的玷污”,因为她知道拒绝加雷塞戈不会让他罢休。经过一番思考,她决定给加雷塞戈写了一张便条,告诉他她将为他的到来做好一切准备。 当加雷塞戈到来时,他对他的孩子们完全漠视,只想着“宣示他对妻子的所有权”。这是迪克莱迪的决定性时刻。如果他对孩子们表现出哪怕一丝善意,她都会改变主意。他的无情只会坚定她的决心。那天晚上晚些时候,“加雷塞戈躺在床上,看起来完全是为自己着想,并不打算与任何人分享这张床。在吃饱喝足后,他头一沾枕头就睡着了。看到他,迪克莱迪‘一把抓住他的生殖器,用她勤劳的双手,以精准而熟练的手法,一刀切了下来’。” 迪克莱迪通过此举表达了对她所遭受的迫害和不公待遇的反抗,而几乎看不到逃脱的希望。她因此被捕。她前往监狱的路程被描述为孤独和孤立。然而,一旦她进入监狱,她很快就与凯博涅和其他囚犯建立了联系。包括迪克莱迪在内,许多妇女都因杀害丈夫而被判刑。 尽管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根深蒂固,导致后者充其量是共谋,最坏是漠不关心,但迪克莱迪仍然对生活保持乐观;“她总能在灰烬中找到黄金,找到那些将她的心与他人心连接起来的深沉的爱。她就是这些宝藏的收集者。”迪克莱迪通过纪念这些宝藏,赞颂了在困境中团结一致和兄弟情谊的精神。 下一个主题泰戈尔《吉檀迦利》总结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