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之境:摘要与分析17 Mar 2025 | 6 分钟阅读 关于诗人![]()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泰戈尔深刻影响了孟加拉音乐和印度艺术。他创作的诗歌和歌曲集 **《吉檀迦利》**(Gitanjali,即《献歌集》)为他赢得了 1913 年诺贝尔文学奖,使他成为第一位获得此奖的非欧洲人。泰戈尔推广了孟加拉文学中非正式语言的使用,并发展了新的诗歌形式。孟加拉文学从此摆脱了基于古典梵语的传统模式。印度文化最伟大的成就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泰戈尔传向西方的,他也被广泛认为是印度次大陆上最杰出的现代艺术家。 他出生于加尔各答的一个皮拉利婆罗门家庭,他的家族从杰索尔迁来,那里有贵族血统的祖先。8 岁时,泰戈尔开始写诗。16 岁时,他以笔名 Bh?nusi?ha(意为“狮子”)出版了他的第一批长诗,文学评论家们认为这些诗是失传的经典。到 1877 年,他开始以自己的名字写下第一批短篇故事和戏剧。作为一名充满激情的爱国者和人道主义者,他批评英国殖民统治,并推动印度独立。他创作了代表印度民族复兴的重要作品,包括绘画、素描、草图、数百篇文字以及近 2000 首歌曲。他创办的维斯瓦巴拉蒂大学是传承他遗产的另一机构。 他的书籍、短篇故事、歌曲、舞剧和其他作品探讨政治和个人问题。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 **《家与世界》**(Ghare-Baire,意为“家与世界”)、**《吉檀迦利》**(Gitanjali,意为“献歌集”)和 **《戈拉》**(Gora,意为“白面者”)。他因其诗歌作品、现实主义和作品中不寻常的写照而备受赞誉。他的歌曲被选为两个国家的国歌:孟加拉国的 **《金色孟加拉》**(Amar Shonar Bangla)和印度的 **《雅纳·加纳·马纳》**(Jana Gana Mana)。泰戈尔还创作并谱写了斯里兰卡国歌的原曲。 1919 年,在贾利安瓦拉·巴格惨案发生后,泰戈尔放弃了他于 1915 年从英国王室获得的爵士头衔。泰戈尔在他 60 岁时开始绘画和素描。他的众多作品在巴黎首次展出后,在欧洲各地成功展出。他可能无法辨认红色和绿色,因此他的艺术作品常常带有奇怪的色彩组合和非传统的审美。他手稿中的涂鸦、划掉和词语排列,通过直接的视觉主题,展现了他富有创意的笔迹。 关于诗歌泰戈尔的诗歌“**无畏之境**”被翻译成英文。其原始的孟加拉语名称是 Chitto Jetta bhoyshunyo。 这首孟加拉语诗歌于 1910 年出版,是泰戈尔《吉檀迦利》诗集的一部分。泰戈尔在应威廉·罗滕斯坦的要求于 1911 年将他的一些作品翻译成英文时,创作了这个英文译本。《吉檀迦利》英文版于 1912 年由伦敦印度学会出版,其中包含此诗,编号为第 35 首。1917 年,在加尔各答举行的印度国民大会会议上,泰戈尔朗读了英文译本,当时该译本被称为“印度祷告”。这首诗经常出现在教科书中。**Chitto Jetha Bhoyshunyo** 在孟加拉国的自由派人士中也很受欢迎。 ![]() 2010 年,奥巴马总统在新德里印度议会的一次演讲中引用了英文译本的前两句话。 诗歌摘要:无畏之境这首诗共有 11 行。这些行没有分成诗节。它们被分成有意义的目的,使诗歌更容易遵循和理解。 诗人以这些话开始,描绘了他祖国的一幅理想化愿景。他说,他的国家没有人应该生活在恐惧之中。相反,他们应该勇敢而自信。知识应该对所有公民开放。*也就是说,教育机构应该招收所有种族和阶层的学生。*印度所有地区及其人民应该团结起来,而不是争夺权力和权威。他们必须共同对抗共同的敌人,以防止共同的命运。 在这些诗行中,诗人鼓励每个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说真话。没有人应该为了自身的进步而使用欺骗,并且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达到自我完善的状态。然后,他想象为什么说它是一股清澈的溪流,可以轻松快速地流过,而没有太多的障碍。另一方面,他想象了变成一片沙漠的习惯。他认为,理性的溪流在习惯的沙砾中迷失了方向。这意味着,他说他的人民不思考他们当前的迷信,而他希望他们用逻辑来质疑这些信仰。 诗人通过这些话直接对上帝说话。他希望他的同胞们能受到上帝的指引,从而拓宽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视野。如果他们这么做了,印度就会变成一个天堂,那里所有的公民都会自由。 诗歌分析诗歌的第一行,也是标题的一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无畏之境,且抬头挺胸**" 这里的“恐惧”指的是在英国统治下印度人心中灌输的恐惧。在这里,诗人谈论了被英国统治下人民的悲惨生活。诗人将印度视为一个人民思想自由、生活尊严的国家。他还希望传达,当思想无畏、头颅受到尊重并昂首挺立时,自由就能实现。诗人还在“**知识自由**”一句中提出,实现独立将使人们能够学习并变得独立,而这在英国统治下受到限制。 "**世界没有被分裂成碎片** "**言语发自真诚的内心**" 意味着诗人希望他国家的人民能够以完全诚实的意愿生活。 "**不懈的追求伸展臂膀以求完美**" 在这里,“不懈的追求”被拟人化了。根据诗人的说法,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完美,或者达到理想国家的境地,经过所有这些年的奋斗,他们最终将实现获得自由和完美的壮丽目标。 "**清晰的理性之流没有迷失方向** 诗人用隐喻来指代理性和习惯。他把理性描述成一条“**清澈的溪流”,纯净无污染。在这段文字中,他讨论了人们的想法应该如何清晰、正直、诚实且不受腐蚀。“沉闷的沙漠沙土般的死寂习惯”这句话也指代了社会弊病,如违背逻辑和理性的非理性习俗。 在最后三行中,诗人请求至高无上者在他追求独立的道路上给予指引和支持。诗人希望他的同胞们能受到他们高尚思想和行为的鼓舞。他将自由比作天堂,将上帝比作父亲,请求他唤醒他的人民,帮助他们到达这个辉煌的地方。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