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波·李皮》摘要

2025年3月17日 | 阅读 7 分钟

关于诗人

罗伯特·勃朗宁是一位英国诗人兼剧作家,以其戏剧独白而闻名。**他出生于1812年5月7日**,**逝世于1889年12月12日**。他的作品因其讽刺、人物刻画、黑色幽默、社会批判、历史背景以及复杂的词汇和语法而备受瞩目。

他的早期长篇诗歌**《保利娜》**(1833年)和**《帕拉塞尔苏斯》**(1835年)受到了热烈赞赏。然而,他的声誉一度受损——他1840年的诗歌**《索德罗》**被认为有意令人失望——他花了一十多年才恢复过来。他摆脱了雪莱的风格,采取了更亲密的策略。1846年,他与同为诗人的**伊丽莎白·巴雷特**结婚,并移居意大利。在她于1861年去世时,他完成了《人和女人》(1855年)。他的史诗**《指环与书》**(1868-1869年)和**《戏剧人物》**(1864年)确立了他作为一位著名诗人的地位。在他于1889年去世时,他被认为是知识渊博的哲学家诗人,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和政治对话做出了贡献。

Fra Lippo Lippi Summary

引言

《Fra Lippo Lippi》是维多利亚时期诗人**罗伯特·勃朗宁**于1855年创作的一部戏剧独白,最初收录在他的作品集《人和女人》中。勃朗宁在这首诗中描绘了15世纪一位真实存在的画家菲利波·利皮。这首诗探讨了艺术应忠实于生活还是应是理想化的生活写照。这首诗以无韵的白话诗形式写成。

教会对艺术的影响是这篇戏剧独白的一个次要主题。尽管Fra Lippo描绘了现实生活场景,教会却命令他重写大部分作品,告诉他要描绘灵魂而非肉体。“先画灵魂,再画腿和手臂!”除了教会旨在改善神圣事物的视觉呈现方式的目标外,这首诗还试图在世俗与宗教之间找到一种思考方式,即一个“神圣”的人如何过自己的生活。配角们还讨论了独身、教会法和教规。

诗歌的主题

**《Fra Lippo Lippi》**不仅传达了勃朗宁笔下人物对绘画目的的看法,也表达了诗人对诗歌作用的观点。画家和诗人都有想象的能力。问题在于他们应该如何与现实世界以及他们能够预测的理想世界联系起来。

院长和他的学识渊博的同事们认为,Fra Lippo Lippi的人物过于写实,他们认为通过如此写实地绘画,画家会让观众专注于人体,从而分散他们对真正关心的灵魂的注意力。肉体会消逝,但灵魂将永存。

勃朗宁和Fra Lippo Lippi都持有这种观点。谦逊的僧侣们会接受画家的作品。他们喜欢看到自己认识的人;与院长不同,他们自然地享受生活。据Fra Lippo Lippi说,美不会削弱虔诚。

在第217-221行,他陈述道,通过回应上帝创造之美的行为,人类被感动去感谢上帝,并意识到自己的灵魂。Fra Lippo Lippi在片段结束后承认,他对自己和教会哪个正确有疑问,但他在绘画时,总是记得《创世记》中的上帝,在伊甸园创造了夏娃。上帝创造了肉体,肉体不可能是邪恶的。

在后半部分,Fra Lippo Lippi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写实的绘画吸引人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美,而人们可能因此忽视了,“我们也许多次擦肩而过/却从未留心去看过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艺术家激励他人荣耀他们的创造者。

因此,《Fra Lippo Lippi》的核心主题是,绘画的目的应该是展现上帝创造的自然之美,同时揭示其造物隐藏的灵性之美。勃朗宁决定在他的诗歌中做同样的事情。当Fra Lippo Lippi与他富有同情心的听众交谈时,他从一个逃跑的、穿着脏衣服的僧侣,被困在他城市的肮脏区域的守卫手里,变成了一位充满激情的艺术家和一位具有精神伟大的男人。

总结

诗歌的开头,叙述者,也就是僧侣画家利波·利皮,在夜间闲逛于他城市里风月场所时,被几位权威人物抓获。当他开始说话时,一位警官粗暴地质问他。他指责他们过于担忧,并声称他不应该受到批评。他直到提到**“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佛罗伦萨的皇室)作为当地朋友后才被释放。

然后,他主要与乐队的领导者对话,介绍自己是位伟大的画家,并暗示他们——包括他自己——都太容易屈服于权威人物提供的东西。既然他现在自由了,他建议听者让他的下属们自生自灭。然后他描述了他如何度过了前三个星期被关在房间里的日子,直到他听到一群快乐的舞者经过,然后他用梯子爬到街上寻欢作乐。他在寻欢作乐时被抓,他向关键的听者辩解道:“我不是野兽吗?”,如果不是为了追求他炽烈的欲望。

利波接着开始讲述他的人生经历。他婴儿时成为孤儿,直到他姑姑把他遗弃在修道院里,他一直营养不良。当僧侣们问他是否准备好离开世俗,为修道院服务时,利波立刻同意了,因为被世界抛弃意味着在修道院有规律的食物来源。即使在他八岁时,他也很快适应了僧侣生活的“懒散”,尽管他在他们分配给他的任何事务上都表现不佳。

Fra Lippo Lippi Summary

他唯一的天赋是能够素描人们的面部特征,部分原因是,作为一个营养不良的男孩,他对区分一张脸与另一张脸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面孔如何代表不同的品质有了非凡的洞察力。他没有在修道院学习,而是沉迷于涂鸦和素描,直到院长看到了他的潜力,并将他任命为修道院的画家。

作为修道院的画家,利波描绘了许多基于现实生活事件的场景。普通的僧侣们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因为它包含了他们日常生活场景。然而,“院长和学识渊博的人”却对利波对实际问题的关注不屑一顾,声称艺术家的使命是逃离肉体,努力揭示灵魂,而不是“向易腐的泥土”——肉体和身体——献殷勤。他们认为他应该画更多强调赞美和圣洁而非普通生活的宗教图像。

利波告诉他的听众,身体的描绘可以揭示灵魂,因为“纯粹的美”是“上帝发明的大约最好的东西”。利波认为这是他虽备受恩宠却充满张力的生活:当他想如实描绘事物时,他的老师们坚持要他从道德角度描绘生活。尽管他不喜欢,但他为了保持成功,必须同意他们的要求,因此利波必须追逐妓女和其他令人不快的活动,比如他在诗歌开头被卷入的那件事。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贫穷孩子,他无法轻易抑制他表现现实的创作冲动。

然后,他告诉听众,几代艺术家彼此欠着什么,以及一位开创先河的艺术家如何必须不断挑战传统。他引用了一位名叫赫金·汤姆的画家,他曾是他的学徒,利波觉得他会通过追求现实像他一样来进一步改变创作实践。

他问听众,是“如实描绘(事物)”更好,还是努力改进上帝的杰作。他声称,即使在重塑自然时,艺术家也能让人们以新的眼光看待他们以前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他因为想到他的老师们如何破坏了绘画的目的而生气,但又匆忙道歉,以免惹恼警察。

然后,他告诉听众他取悦主人和自己的策略。他计划创作一幅大型宗教艺术作品,描绘上帝、圣母和“当然,一两个圣徒”。然而,他会在画的角落里插入一张自己目睹这一场景的肖像。然后他会沉浸在幻想中,想象画中的一位“甜美、天使般的纤细身影”会走近他,赞美他的创意和作者身份,直到“性急的丈夫”出现,迫使利皮躲进画中。利波向听者道别,然后回家。

分析

勃朗宁的另一部戏剧独白《Fra Lippo Lippi》于1855年发表在作品集《人和女人》中。Fra(修士)Lippo Lippi是14世纪佛罗伦萨的一位僧侣。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勃朗宁在他居住在意大利期间很可能就熟悉他的作品。《Fra Lippo Lippi》将我们引入了这位僧侣,当时他深夜被美第奇家族的守卫逮捕并审问。利波并不害怕守卫,因为科西莫·德·美第奇是支持他的人,但他一直在喝酒,显然心情很好,很健谈。

他与男人们分享了修道院生活的困难:他被迫隐藏与女人的交往,他的上司们一直在与他快乐的心情作斗争。但利波最重要的论点是关于艺术的本质:艺术应该是写实的、忠实于生活的,还是理想化的、教导性的?利波的圣徒画像应该与院长的情妇和邻居的男人相提并论,还是应该唤起难以想象的超现实主义?“哪种艺术最适合宗教目的?艺术应该服务于宗教吗?利波的漫谈回应了所有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