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个阶段》摘要2025年03月17日 | 阅读 9 分钟 威廉·莎士比亚的“人的七个阶段”引言“人的七个阶段”,通常被称为“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皆大欢喜》中的一句台词。这段对话发生在第二幕第七场,在亚登森林中,由老公爵、奥兰多和才华横溢的哲学家杰奎斯之间进行。 在他们吃饭时,老公爵向杰奎斯倾诉,虽然世界充满了欢乐,但他和他的部下却孤单而不幸。 ![]() 杰奎斯对老公爵的回答就是“人的七个阶段”。这个回答有两个目的:首先,安慰悲伤的老公爵;其次,向剧院的观众传达悲伤是生活中的自然部分,我们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此外,这段话也被视为角色对生命毫无意义的评论。 在莎士比亚时代,“人的阶段”是一个讨论很多的话题,因此这段话并不像现在这样出名。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的四个阶段,这个概念自那时以来一直存在。莎士比亚将人生分为七个时期,与之前通常将人生分为三或四个阶段的作家和哲学家相比,这是一个创新。 正义派体系(Nyaya System),特别是其“四行期法”(Ashrama Dharma),也有一个类似且更著名的生命阶段体系,它将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梵行期(Brahmacharya-ashrama)、家居期(Grihasta-ashrama)、林居期(Vanaprasta-ashrama)和遁世期(Sanyas-ashrama)。 诗的主题是![]() 这首诗从哲学上反思了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在其中的环境。它对人们在生活中的发展做出了宽泛的概括,并将人类生活的复杂性简化为一系列极其简单的阶段。仅用七个短语,杰奎斯的对话就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全部以及诗人对其的看法。 这段对话为诗人关于生命毫无意义的主张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反驳。这种感觉在整部剧中被巧妙地处理。例如,同一场景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于是我们时时刻刻成熟又成熟,然后时时刻刻腐烂又腐烂,其中便有一段故事。”这进一步支持了对话中生命毫无意义的观点。 技术方面与形式![]() 韵律这段对话没有任何形式的押韵。也找不到内部押韵。然而,大量使用的头韵和重复弥补了这一不足。莎士比亚在这里更关心对话的内容,而不是其格律和韵律。 但通篇来看,辅音似乎在重复出现。最常见的例子有 players, plays, parts, puke, 和 men, simply, man, numerous, mewling, morning, 等等。 最好的重复使用的例子是为了强调和戏剧化单个句子,就是最后一句中,“sans”(没有)这个词重复了四次,以增强诗意效果。 节奏粗略一看,这首诗似乎缺少贯穿始终的传统格律。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第一行,每一行的音节数都在10到11个之间。诗中交替使用重读和非重读音节,但对话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节奏。 修辞手法可以想象,这段独白充满了各种修辞。这里列出其中一些,并附上一些最佳示例。 隐喻讨论的主题以著名的隐喻性陈述“全世界是一个舞台”开始,它将世界比作剧院,将其中的居民比作演员。 对偶第三行是使用对偶的一个例子,“exits”(退场)和“entrances”(登场)这两个词出现在同一行中。 明喻对话中明喻的例子包括“creeping like a snail”(像蜗牛一样爬行)、“sighing like a furnace”(像火炉一样叹息)和“bearded like a pard”(胡子像豹子)。 逐行解释诗歌这句著名且经常被引用的句子有多种解释。由于莎士比亚是一位剧作家,他自然会发现将世界比作剧院很有吸引力。在莎士比亚之前,就存在整个世界是一个剧院的信念,这一信念由理查德·爱德华兹(Richard Edwardes)普及。 他注意到了现实世界和剧院之间的联系,指出两者都是动态的环境。 根据莎士比亚的说法,在名为“生命”的这出戏中,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世界舞台上的演员。“merely”(仅仅是)这个词告诉我们,他认为在宏大的事物体系中,单个人类的存在是微不足道的。 这也暗示了作者相信存在一种更高的力量,无论是自然还是自然之神,我们都是其下的卑微存在。角色的声音传达出一种虚荣和存在主义的痛苦。 说话者在讨论生命与死亡的必然性。在这里,需要关注“exits”(退场)和“entrances”(登场)这两个词的多重含义。说话者说,这不仅仅是关于生与死。 此外,他还讨论了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来来往往,关系建立、紧张,然后又修复。说话者将“退场”放在“登场”之前,这也为场景增添了整体的阴郁氛围,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 这句话的第一部分说,人在一生中扮演多个角色。“parts”(角色)这个词的含义比“ages”(阶段)更广泛,“ages”只是其用法的一个限制。它指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的各种角色,如孩子、父母、兄弟姐妹、丈夫等。 该行的最后一句指出,一个人在七幕剧中扮演这些不同的角色,每一幕代表一个不同的年龄阶段。这是另一个与戏剧的比较。这段对话的引言巧妙地将剧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各个阶段是根据莎士比亚的说法,一个人一生中会经历以下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当护士第一次抱起婴儿时,它在哭叫和呕吐。 出生标志着生命的开始。生命的起点是诞生。一个新生儿完全不关心外部世界的问题。婴儿是无助的,依赖于他们的母亲和照顾者。因此,很明显,说话者将生命的开始称为依赖阶段。婴儿只会哭,没有其他交流方式。 此外,他们无法进食,依赖母乳。他们经常呕吐。 在莎士比亚时代,婴儿是在英国家中由护士接生的。在护士怀里哭叫和吐奶的画面描绘了一个新生儿的形象。然而,这个阶段并不仅仅局限于新生儿期。这个生命阶段一直持续到婴儿大到可以上学为止。 第二阶段:童年“然后是那个 whining schoolboy(哭哭啼啼的学童),背着书包,带着明亮的晨脸,不情愿地爬向学校。” 新生儿长成了幼儿。他的监护人和父母送他去上学,让他了解世界的方式,因为他不再需要他们全神贯注的照顾。然而,这个孩子只从他周围的环境中体验过关爱和赞赏,他反对这种改变。为了不与父母分开,他呜咽、尖叫、耍脾气。然而,父母坚持让他上学,因为他们相信这符合他的最大利益。他被穿上合适的衣服,拿上书包,为上学做好了准备。然而,这个小孩子拒绝去上学。 由于即使在作者的时代,也只有少数人能负担得起教育,所以对人生第二阶段的这种描述是一种概括。 大多数孩子要么在家接受教育,要么通过观察来学习世界的知识。 第三阶段:青春期“然后是情人, 当他的情人的眉毛一扬,他就像火炉一样叹息,唱着一首悲伤的民谣。” 因此,受过教育的青年正处于青春期的黄金时期。曾经的孩子现在编织着由爱情激发的幻想。 他注意到自己身心的新变化,体验到新的情感。他渴望他的情人,心中充满了对她的爱。 他创作并演唱忧郁的民谣,赞美他情人的形态和魅力。在情人眼中,世界充满了玫瑰和樱花;他在一切事物中都发现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经历美,以及欲望和迷恋的感觉。 此外,我们应该努力记住,奥兰多这个男性主角是一个处于第三阶段的成年人。他深爱着该剧的女主角罗瑟琳,但无法表达出来。 第四阶段:青年期然后一个士兵出现了,胡子像豹子,满口奇怪的誓言。 为了追求泡沫般的声誉,即使在炮口也要嫉妒荣誉,渴望争论。 接下来是年轻士兵的时代。善良的情人逐渐在生活的战场上转变为一名战士。士兵们发下奇怪的忠诚和荣誉誓言,并用生命来维护它们。说话者说,一个士兵有着像豹子一样的胡子。他有一种永不放弃的心态,勇敢而有精神。 他们热切地捍卫自己的荣誉,在争论自己的观点时毫不退缩。 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他们非常看重荣誉和声誉,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损害自己的名誉。因此,这个时期以活力和勇气为特征,标志着一个男孩向一个男人的转变。 第五阶段:中年“然后是法官,肚子圆圆的,肥美,衬着精美的阉鸡肉,” 他目光锐利,胡须修剪得体,满是圣贤的建议和现代的例子,他扮演着他的角色。 士兵到了中年,被视为一个法官,通过法律和秩序来伸张正义和保护民众。这又是一种概括;莎士比亚为这段对话选择的职业不一定就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不能保证职业就是这样安排的。 法官被描绘成一个富裕、圆肚子的男人,正在吃鸡肉,说话者开玩笑说他的肚子里衬满了脂肪。他眼神严肃,胡须修剪得体,这些都暗示着他严厉的个性。他通过传播知识和履行正义的职责来履行他的职务;他充满智慧,并在相关时使用现代的例子。 第六阶段:衰老期“第六个阶段变成了瘦削、穿着拖鞋的傻老头,” 鼻子上架着眼镜,身旁挂着袋子;他年轻时精心保存的长袜,对于他萎缩的小腿来说太宽了;他那曾经洪亮的男声,又变回了孩子般尖细的嗓音,在他说话的声音中充满了嘶嘶声和哨音。 根据说话者的说法,中年男子在第六个阶段进入衰老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会变瘦、衰弱。他穿着破旧的拖鞋,看起来像一个老傻瓜(pantaloon)。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官会逐渐退化。 老年人通常戴着矫正眼镜,身边放着一个袋子来装他们的物品。 士兵年轻时强健的体形现在已经变成了老年人瘦削的骨骼身材。说话者风趣地评论说,这个人的臀部变窄了,为他同样变窄的腿在裤子里腾出了空间。这只是另一种说法,即他们开始变得瘦长。 士兵曾经洪亮、充满男子气概的声音和法官曾经威严、权威的声音在老年人身上变得更像孩子气,因为它失去了音量和音调。他说话时,声音会发出嘶嘶声。我们可以看到衰老和时间对一个人的影响。 第七阶段:老耄期“最后的一幕, 结束这奇异、戏剧性的历史。” 是第二次童年,不过是遗忘,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味觉,什么都没有。 老耄是最后一个阶段,它预示着死亡的终结。说话者称其为“所有场景的最后一幕”,指的是人在世界舞台上的人生表演。在这最后部分,对话前面几行引入的隐喻得到了扩展。 莎士比亚将一个人经历七个阶段的旅程描述为一段引人入胜、激动人心的历史。他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会经历第二次童年,然后走向遗忘。一个高龄的人会失去所有的感官,一无所有。在生命的这个时期,依赖性又回来了。 最后一句描绘了生活的不利面,并带有宗教暗示,这是很典型的。据说莎士比亚选择人生的七个阶段是为了反映与圣经中七宗罪的联系;因此,一个人“什么都没有”的阶段可以比作地狱般的生活。 因此,通过杰奎斯的独白,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从出生到衰弱的七个阶段的旅程。 https://englicist.com/topics/the-seven-ages-of-man 下一个主题A Fine Balance 总结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