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外体2025年3月17日 | 阅读 3 分钟 “外显体”(Apoplast)一词由 Munch 于 1930 年创造。它有助于将活的共质体与死的质外体分开。植物中的所有细胞壁以及其中存在的水相互连接,称为外显体。外显体途径是水(包括溶解的离子和溶质)通过细胞壁的运输途径。这是水从植物根皮层流向内皮层的主要途径。 外显体是植物学中用于描述细胞之间允许物质自由扩散的间隙的术语。非活体成分,如细胞壁和细胞间物质,构成了外显体。外显体不包括原生质体。凯氏带会中断物质通过根部外显体的流动。凯氏带是内皮根细胞的径向和横向壁上的一种细胞壁材料带(主要是栓质体)。栓质体是一种亲脂性生物聚合物,可作为屏障,防止水分过度流失。 在原生动物学中,外显体是一种缺乏色素的质体,与色素体不同。由于外显体缺乏色素,因此会从有色群中出现无色的原生动物。  外显体在植物中的重要性- 外显体对植物与周围环境的所有相互作用都至关重要。光合作用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其帮助是其中的叶绿体。为了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主要碳源,即二氧化碳,必须先溶解在外显体中,然后才能穿过叶绿体。
- 外显体的酸化作用能促进细胞壁的生长,并在缺硝酸盐的土壤中提高根系发育速度。细胞的外显体也作为细胞间通讯的枢纽。
- 水从根毛进入植物,向上输送。植物中所有溶质的移动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进行,它们利用根、茎和其他部分进行运输。
- 水通过根毛进入根部,然后通过三条途径(外显体、共质体或液泡)之一到达木质部导管。渗透作用是水从根毛流向木质部的过程。
- 外显体途径是一种水从细胞壁流向细胞壁,而无需穿过细胞质的途径。在最简单的途径中,水在相邻细胞的细胞质和液泡之间流动。凯氏带的外显体途径只能以特定方式将水输送到靠近木质部的地方。细胞壁为水提供了紧密的屏障,迫使水转移到细胞质中。水必须穿过细胞膜,这使得植物能够控制进入其木质部导管的离子。
- 最近,人们发现外显体在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细胞间信号传导以及水和养分运输等各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外显体包括质膜外的一切物质,如纤维间隙、内部空间,以及木质部中充满气体和水的细胞间空间。外显体一直延伸到根际和植物表面的角质层。
- 营养物质不易通过外显体到达质膜,因为营养物质会吸附或固定在细胞壁上。因此,细胞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有助于矿质营养的运输。
- 研究了根部外显体在短距离运输和养分吸收中的作用,重点关注盐毒性和铝耐受性。这包括长距离运动以及外显体作为微生物家园的重要性。外显体途径相比于液泡途径具有一些优势,其中叶片外显体储存短期营养物质并与大气进行溶质交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