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物种

2024年11月16日 | 阅读11分钟

外来物种是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将其从自然栖息地转移到新的、通常是遥远地方的生物。它们也被称为非本土物种、外来物种或异域物种。贸易、旅行、全球化和农业活动导致物种跨越地理边界的转移。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真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可能被认为是外来物种。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例如与园艺、林业、装饰或农业相关的需求和愿望,经常是故意引入新物种的动机。例如,动物可能为了狩猎或害虫防治而被引入,而植物可能为了美化景观或改善土壤肥力而被引入。

Introduced Species

外来物种对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许多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共存而不会造成重大损害,但有些物种会变得具有入侵性,并危及本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甚至人类利益。外来物种在新环境中建立自我维持种群的能力以及入侵物种可能超过本地物种或以其他方式对其造成负面损害的可能性,将它们彼此区分开来。

外来物种有可能通过改变火灾模式、土壤组成和养分循环来破坏生态平衡。它们可能会导致本地动植物数量减少或灭绝,因为它们会争夺食物、水和空间等资源。此外,外来物种可以改变栖息地的组成,并影响自然干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决定物种入侵倾向的关键因素是其引入途径。贸易和产品运输、园艺和观赏植物贸易、宠物贸易中物种的意外释放以及压载水中的物种运输是常见的途径。

外来物种的影响

Introduced Species
  • 气候变化的动态

气温上升: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积累是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气候变化的特征)的主要因素。气温上升会影响许多生物过程,例如物种分布、物候和栖息地适宜性。

降水模式改变: 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更加强烈和频繁,从而影响生态系统。干旱、洪水和水文循环的变化会影响入侵物种和本地物种的适应性和复原力。

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是气候变化的结果,这也会影响沿海生态系统,并使入侵物种更容易在海洋和河口栖息地扩散。在淡水环境中,盐水入侵可以改变入侵物种和本地物种之间的竞争动态。

  • 气候变化与入侵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地理变化: 气候变化可以改变物种的地理范围,这为入侵物种传播到新区域提供了机会。气温升高有可能使以前不适合居住的区域对外来物种具有吸引力,导致生物地理变化和群落结构改变。

进化和适应: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本地物种和入侵物种都会经历适应过程。由于入侵物种(通常具有广泛的环境耐受性)可能比本地物种更快地适应不同的气候状况,因此它们可能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比本地物种具有优势。

入侵风险增加: 气候变化通过为物种的建立和繁殖创造理想条件,可以使其更有可能成为入侵物种。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和栖息地结构改变都可以创造环境。

  •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竞争和捕食: 在食物、水和空间等资源方面,入侵物种有能力超过本地物种。由于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动态和资源可用性,它可能会加剧这些竞争力量。入侵物种也可能干扰当前的捕食者-猎物关系或利用新发现的猎物。

栖息地退化: 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可能对栖息地产生综合的负面影响。入侵植物可能超过本地植被,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此外,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和温度变化可能会进一步给生态系统带来压力,增加其对入侵物种的脆弱性。

物种灭绝: 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带来的综合问题加剧了本地物种的丧失。对本地动植物的压力增加可能导致种群下降,并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灭绝。

  • 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中断: 气候变化和入侵物种有可能对生态系统服务造成重大干扰。例如,入侵物种可能会改变授粉模式、水过滤能力或养分循环。气候变化引起的事件,例如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有可能加剧这些干扰,并影响依赖生态系统服务的人类社区。

复原力和抵抗力: 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有可能削弱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即其承受冲击和恢复的能力。本地生态系统可能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情况,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能力丧失。

  • 社会经济和人类影响

农业损失: 通过与农作物竞争、传播疾病或造成基础设施损害,入侵物种可能导致农业大幅损失。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和降水模式变化,通过增加农作物对入侵害虫和疾病的易感性,进一步使农业实践复杂化。

健康风险: 人类种群可能面临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的风险。例如,入侵载体有可能将疾病传播到意想不到的区域,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传播疾病的生物体的移动,从而通过传染病传播影响人类健康。

经济后果: 气候变化和入侵物种都伴随着重大的经济后果。社会面临着增加害虫控制和适应措施的成本,以及农业、渔业和其他行业的损失。

适应和缓解策略

  • 综合管理方法: 有效管理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需要综合方法。预防和减轻这些问题的影响需要采取早期识别和快速响应计划等策略,这些策略考虑了它们的相互关联性。
  • 恢复栖息地、保护和使用可持续土地管理技术对于创建具有气候变化复原力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具有复原力的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承受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仍能维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作用。
  • 研究和监测: 为了理解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的动态变化,持续的研究和监测计划至关重要。这包括分析管理技术的效率以及研究入侵物种和本地物种在动态环境中的关系。
  • 解决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造成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国家之间协调行动、数据共享和信息共享可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轻这些相互关联的威胁的能力。
  • 公众教育和意识: 提高公众对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和教育有助于促进负责任的环境管理。培养公民科学项目、可持续行为和社区参与保护活动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具复原力的社会。
  • 政策和立法: 在制定应对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的法律和政策方面,政府和监管机构至关重要。管理这些复杂难题需要建立优先考虑预防、控制和适应策略的框架,并鼓励可持续活动。
  • 适应性管理: 适应性管理策略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承认生态系统的动态性质以及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这种方法包括定期评估管理举措,根据新知识调整策略,并考虑持续监测活动的反馈。
  • 气候智慧型农业: 农业实施气候智慧型方法至关重要,这些方法应考虑入侵物种和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这包括作物多样化、改进病虫害检测以及开发耐气候变化的作物类型。
  • 恢复生态学: 通过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到原始状态,恢复生态学极大地有助于减少入侵物种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环境的整体健康受恢复举措的影响,这些举措优先考虑增加生物多样性、支持本地物种和增强生态系统复原力。
  • 国际协议: 承认生物多样性保护、减缓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之间联系的国际协议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和《巴黎协定》。这些协议的执行促进了应对复杂环境问题的全面战略。

外来物种有害吗?

确定外来物种本质上是否“有害”需要仔细考虑几个特定于背景的因素,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观点。虽然并非所有外来物种都具有负面影响,但许多物种有可能变得具有入侵性并危及本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当外来物种与本地动植物竞争或产生负面相互作用时,生态平衡可能会被打破,可能导致损害。任何建立自我维持种群并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引入生物体都被称为“入侵物种”。

入侵外来物种可能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水和空间等资源,这是主要担忧之一。这种竞争可能会扰乱已建立的生态关系,通过取代本地物种甚至导致其灭绝。例如,入侵植物有可能胜过本地植物,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并影响依赖它们的生物。同样,外来物种有能力通过增加食物供应的竞争和引入新的捕食压力来取代本地动物的栖息地。

此外,栖息地的组织和生态系统功能可能会被外来物种改变。水文模式、氮循环和土壤组成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本地和非本地物种可用的资源。此外,入侵物种可能会影响干扰机制,例如火灾的频率,这可能会对植被动态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生态系统过程的这些变化可归因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此外,入侵物种可能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影响。在农业领域,入侵植物或害虫可能降低农业产量,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入侵物种有可能损害建筑物,阻碍城市地区的河流,以及其他与基础设施相关的问题。政府和地方社区可能需要为入侵物种的管理和控制支付巨额费用。此外,由于生态系统组成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可用于狩猎、捕鱼或观鸟的物种,因此入侵物种的引入可能会影响休闲活动。

重要的是要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和地理区域可能受到外来物种的不同影响。由于适应性防御或存在限制入侵物种生长的天然竞争者和捕食者,某些生态系统可能对入侵更具抵抗力。然而,在生物多样性较低的栖息地或本地物种不适应抵御入侵物种的栖息地中,影响可能会更严重。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并非所有引入物种都会变成入侵物种,有些可能与本地生态系统和平共存,尽管其中一些具有明显的有害影响。有意的引入,如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经常对人类文化和经济的生存至关重要。此外,某些引入物种甚至可能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或填补未被占用的生态位而使其新栖息地受益,而不会危及本地物种。

印度不同类型的外来物种

尽管印度生物多样性丰富,环境多样,但多年来,许多非本地物种被引入印度。物种通过贸易、园艺、农业和人类活动等多种不同方式意外或有意地引入世界。某些引入物种已适应其环境而未造成重大损害,但其他物种已在环境中传播,现在具有入侵性,危及自然生态系统。印度已经引入了各种各样的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每种物种都具有独特的生态影响。

引入植物物种

  • 入侵植物: 几种入侵植物物种已引入印度,它们通过快速传播而超过本地植被。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观赏性马缨丹(Lantana camara),它被引入后已在许多地方传播,取代了本地植被并形成了难以逾越的灌木丛。同样,为了造林而引入的刺槐(Prosopis juliflora)已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变得具有入侵性,改变了土壤组成并影响了附近的生态系统。
  • 农作物和外来品种: 由于农业方法,印度已成为各种农作物物种和外来品种的家园。尽管大量引入的农作物支持生计和粮食安全,但有些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生态影响。例如,曾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的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已作为入侵物种在水体中传播,扰乱了自然过程并阻碍了水流。
  • 园艺和观赏植物: 将非本地植物引入印度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观赏和园艺贸易。一些物种是为了美观目的而引入的,例如马达加斯加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和非洲郁金香树(Spathodea campanulata),但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已经逸出栽培并在野外归化。

引入动物物种

  • 动物物种入侵: 引入的鸟类、动物和昆虫扰乱了自然生态系统,是印度入侵动物物种中最常见的例子。两种为了害虫防治而引入但变成入侵物种的鸟类是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和家乌鸦(Corvus splendens)。这些鸟类与本地鸟类竞争,并降低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 水生物种: 印度的水体经历了水生物种的有意和无意引入。对本地鱼类种群和水生环境产生生态影响的引入鱼类物种的例子有非洲鲶鱼(Clarias gariepinus)和罗非鱼(Oreochromis spp.)。
  • 陆生无脊椎动物: 昆虫和其他陆生无脊椎动物也被引入印度,但结果各不相同。由于意外的贸易引入,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已经繁殖,现在对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以及本地蚁种构成威胁。

引入微生物

  • 疾病病原体和病原体: 引入的微生物可能导致疾病并对植物和动物造成伤害。例如,携带水稻矮缩病病毒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引入已导致水稻作物遭受重大损失。
  • 土壤微生物: 由于土地利用和农业活动的变化,非本地土壤微生物已被引入。某些引入的土壤微生物可能会提高农业产量,但其他微生物可能会改变土壤动态并干扰生态系统功能和养分循环。

引入海洋和沿海

  • 入侵海洋物种: 通过贸易和航运,海洋物种已被引入印度的沿海地区。原产于东南亚的绿贻贝(Perna viridis)已传播到印度河口,在那里它正在威胁本地贻贝物种并改变生态。
  • 水生植物: 将水生植物引入水体,如水葫芦和水生生菜(Pistia stratiotes),已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并使航行更加困难。

下一个主题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