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演替2024年11月18日 | 阅读5分钟 次生演替是一种生态演替,它发生在曾受山体滑坡、洪水或人类活动等重大事件影响但并未完全失去生命的地区。通过这一演替过程,动植物在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中重新建立。 ![]() 由于火灾或洪水等自然灾害,生物群落可能会回到其先前阶段并造成明显的损害,但土壤中仍保留着前一阶段的养分。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始于没有任何土壤基础的地面,而后者则涉及一些残留的土壤。与原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对资源的竞争较少。次生演替始于资源丰富的条件,而原生演替则始于资源短缺。在这一生态过程中,土壤中的腐殖质、无机盐、已分解的有机物及其他残留物是植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次生演替总是在原生演替之后发生。次生演替的开始需要存在残留的基质,也称为前驱物。由于基质已经含有土壤、养分和其他生物有机体,次生演替的进行速度比原生演替更快。 次生演替的阶段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阶段相似。先锋物种首先进入被清理的区域,几年后,它们让位于中间物种群落,然后形成一个稳定的顶极种群。
导致次生演替的干扰野火、洪水和飓风等自然灾害会扰乱生态系统并导致次生演替。城市化和砍伐森林等人类干扰也会导致次生演替。导致次生演替的典型干扰包括:
次生演替的例子1988年的黄石国家公园野火造成了大量破坏。火灾后,受影响地区发生了次生演替,导致植被重新生长。早期的演替植物,如颤杨 (Populus tremuloides)、花旗松 (Pseudotsuga menziesii var. glauca) 和扭叶松 (Pinus contorta),对环境的恢复起到了巨大作用。 间歇性干扰,例如每5-7年一次的火灾,有助于维持新松树的存在,并防止硬木树占据景观。 在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的白茅草原上,由于农业、放牧、伐木和故意纵火等人类活动,导致了次生演替。当这些干扰停止并且草原不再定期被焚烧后,先锋物种如蕨类、草本植物和幼树迅速定居,最终白茅草原让位于次生林。 野火过后,橡树和山核桃林地会经历次生演替。一旦大火清理了该地区,富含营养的灰烬为一年生植物和先锋物种创造了丰富的生长条件。 随着先锋物种的扎根,环境发生变化,为灌木、小树、橡树和山核桃等中间物种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过程结束时,会形成一个稳定的顶极群落,维持一切平衡,直到下一次干扰发生。 次生演替的重要性
下一主题浮游动物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