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静脉引流

2024年11月14日 | 阅读7分钟

脑静脉引流至颅内硬脑膜静脉窦,最终汇入颈内静脉。静脉起源于脑部,穿过蛛网膜下腔,刺破蛛网膜和硬脑膜的硬膜层,然后流入静脉窦。

Venous Drainage of Brain

脑静脉引流的特点如下:

  1. 脑部的静脉回流不遵循动脉模式。
  2. 由于血管壁缺乏肌肉组织,脑静脉的壁非常薄。
  3. 脑静脉内没有瓣膜。
  4. 脑静脉主要位于蛛网膜下区。
  5. 由于脑静脉壁薄,它们通常呈斜角进入硬脑膜静脉窦,逆着窦内的血流方向,以尽量减少因颅内压升高而引起的塌陷。

脑静脉

脑静脉分为外侧脑静脉和内侧脑静脉,分别引流脑半球的外表面和内表面。

外侧(浅表)脑静脉 - 外侧脑静脉引流脑半球的表面(皮层),分为(a)上部、(b)中部和(c)下部。

上部脑静脉 - 上部脑静脉有8至12条,引流脑半球的超外侧和内侧表面的上部区域。它们向上延伸,穿过蛛网膜,进入硬脑膜下腔,到达上矢状窦。前部的静脉呈直角开口,而后部的静脉呈斜角开口,逆着上矢状窦的血流方向,以防止因脑脊液压力升高而引起的塌陷。

中部脑静脉 - 每侧有四条中部脑静脉,两旁各两条。

  1. 浅中部脑静脉和
  2. 深中部脑静脉。
  • 浅中部脑静脉横跨外侧沟。
  • 它向前汇入海绵窦,并通过上交通静脉(Trolard静脉)与上矢状窦相连,并通过下交通静脉(Labbe静脉)向后与横窦相连。
  • 深中部脑静脉与脑动脉一同位于岛叶外侧沟深处。它向下向前流动,直到与前脑静脉汇合形成基底静脉。

下部脑静脉

下部脑静脉数量众多但体积微小。它们引流脑半球的下表面和下部区域,汇入邻近的颅内硬脑膜静脉窦,如横窦。

前脑静脉

它沿着前脑动脉环绕胼胝体,引流不能汇入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的内侧表面的部分。

基底静脉(Rosenthal静脉)

由三条静脉汇合而成:前脑静脉、深中部脑静脉和纹状静脉,在脑基底前穿孔区形成。纹状静脉从前穿孔区出现。基底静脉向后绕过中脑,位于钩回和海马旁内侧,在胼胝体压部下方汇入大静脉(Galen静脉)。

属支

除了形成它的三条静脉外,基底静脉还接受以下静脉的属支:

  • 脑脚
  • 钩回和海马旁
  • 脚间窝结构
  • 视交叉和嗅三角
  • 侧脑室下角

内侧脑静脉

在第三脑室的脉络丛层中有两条内侧脑静脉,一条在正中线两侧。每条内侧脑静脉是由丘脑纹状体静脉、隔静脉和脉络膜静脉在室间孔(Monro孔)处汇合而成。两条内侧脑静脉向后流动,一条在第三脑室脉络丛层的两侧,在胼胝体压部下方汇合形成大静脉(Galen静脉),该静脉汇入直窦。脑深部最重要的静脉是丘脑纹状体静脉、隔静脉和脉络膜静脉。丘脑纹状体(纹状丘脑)静脉引流丘脑和基底神经节,隔静脉引流隔膜透明,脉络膜静脉引流脉络丛,正如其名称所示。

大静脉(Galen静脉)

  • 大静脉是一条长度约2厘米的单条静脉。
  • 它是由两条内侧脑静脉在胼胝体压部下方和后方汇合而成。
  • 它立即接受两条基底静脉。
  • 它在短暂向后流经后,与下矢状窦汇合形成直窦。

属支

  • 内侧脑静脉
  • 基底静脉
  • 来自四叠体(中脑顶盖)的静脉
  • 来自小脑和脑枕叶相邻部分的静脉

脑半球不同表面的静脉引流。超外侧表面的静脉引流。超外侧表面由以下静脉引流:

  • 上部脑静脉将上部引流至上矢状窦。
  • 下部脑静脉将下部引流至浅中部脑静脉,但后下部的部分静脉流入横窦。

下表面的静脉引流

下部脑静脉引流下表面。

  • 下部脑静脉从眼眶区域引流至浅中部脑静脉和前脑静脉。
  • 从 tentorial 部分,下部脑静脉流入
  1. 颅底的海绵窦、上岩窦、直窦和横窦。
  2. 浅中部脑静脉,汇入海绵窦,以及基底静脉,汇入直窦。

内侧表面的静脉引流

以下静脉引流内侧表面:

  • 上部脑静脉将上部引流至上矢状窦。
  • 下部脑静脉将脑部下部引流至下矢状窦。
  • 后部的一些静脉流入大静脉。
  • 前脑静脉引流脑部前部。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浅静脉主要流入上矢状窦,最终流入右侧颈内静脉。另一方面,深静脉主要流入大静脉,最终流入左侧颈内静脉。

临床关联

硬膜下血肿

这是由硬膜下区域脑静脉破裂引起的。轻度头部创伤后,脑静脉的支撑力很小,在穿过硬膜下区域流入硬脑膜静脉窦时破裂。上部脑静脉,流入上矢状窦,是最常撕裂的。头部前部或后部的撞击经常导致脑在颅骨内发生显著的前后移位。因此,硬膜下区域的脑静脉(称为桥静脉)被过度拉伸和撕裂。由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松散关系,硬膜下血肿通常范围广泛。

血脑屏障(BBB)

为了正常运作,大脑和脊髓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这是通过存在一个半渗透性屏障来实现的,称为血脑屏障。该屏障将大脑和脊髓与潜在有害化学物质(有毒药物和其他外源性物质)隔离开来,同时仍然允许气体和营养物质进入神经组织。

血脑屏障的结构

血脑屏障由以下结构组成,它们充当毛细血管血液与大脑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周围的细胞外空间之间的屏障:

  1.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其紧密连接。
  2.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排列在其上的基底膜。
  3. 附着在毛细血管壁外表面的星形胶质细胞足突。

血脑屏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血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

脑部缺乏血脑屏障的区域

血脑屏障在脑部的以下区域不存在:

  1. 松果体
  2. 垂体后叶、结节灰质
  3. 第三脑室的视上隐窝壁。
  4. 第四脑室底部下端的后极区。

实际上,某些区域的毛细血管内皮具有窗孔,蛋白质和小分子可以通过窗孔从血液进入神经组织。这些是神经受体可以直接取样血浆化学成分的区域。调节身体代谢活动的下丘脑可以作出适当反应并改变其行为,从而保护神经组织。

临床关联

  • 对大脑的任何损伤,无论是来自创伤、化学毒物还是炎症,都会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允许大分子进入神经组织。例如,当全身注射青霉素时,只有少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因为高浓度的青霉素对神经组织有害。当存在脑膜炎时,脑膜在炎症部位会变得更具渗透性,从而允许足够的抗生素到达该部位并控制感染。
  • 氯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硫喷妥钠(脂溶性)和阿托品(脂溶性)等药物很容易穿过血脑屏障。苯基丁氮酮和外源性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等药物无法穿过血脑屏障。
  • 帕金森病以纹状体多巴胺神经递质缺乏为特征。不幸的是,由于多巴胺无法穿过血脑屏障,因此不能用于治疗该病。相反,使用一种容易穿过血脑屏障的多巴胺前体左旋多巴(L-dop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将 L-dopa 转化为多巴胺。

由于婴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胆红素很容易进入脑组织,导致胆红素脑病(同义词:核黄疸),这是新生儿特有的一种严重黄疸。

血-脑脊液屏障

在脉络丛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和脑室内脑脊液(CSF)之间存在一个屏障,类似于血脑屏障。

它允许水、气体和脂溶性化合物自由地从循环进入脑脊液,但禁止蛋白质和葡萄糖以外的大多数己糖等大分子进入。

血-脑脊液屏障的结构

通过脉络丛绒毛内的血液,与脑室内腔的脑脊液之间的血-脑脊液屏障,由以下结构组成:

  1. 有窗的内皮细胞(窗孔不是真正的孔,而是被薄隔膜填充)。
  2.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底膜。
  3. 脉络膜上皮细胞的基底膜。
  4. 脉络膜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
  5. 两个基底膜之间散布的扁平细胞,具有扁平的突起。

下一个主题脑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