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序数定义17 Mar 2025 | 6 分钟阅读 通过理解构成原子基本性质的特征,化学家能够预测化学元素的特性及其在化合物中的行为。这些信息有助于发现新的化学形式,并加深我们对自然界基本原理的理解。其中一个基本概念是每个元素原子的数量。除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之外,还能揭示存在并直接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的电子数量。 在能够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概念之前,必须先掌握原子的基本原理。过去,原子结构曾被比作行星系统。原子中心是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它包含原子几乎所有的质量。在原子核的外部,带负电的电子在运动。它们受到原子核静电力的吸引。电子,特别是价层(距离原子核最远的一层)的电子,负责许多原子的能级特征。 原子核的原子序数,等于其轨道上电子的数量(在非离子化原子中),等于它包含的质子数。因为所有具有相同原子序数(质子数)的原子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 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原子序数,这是它的一项基本性质,但它不会出现在元素的名称或符号中;相反,它通常写为 Z(代表 1s),后面跟着它的质量数,质量数是该特定元素原子核中所有质子与中子的总和(例如:Z=1+1=2)。 每个原子的基本特征,包括其形状和大小,决定了它的化学行为。质子数越多的原子的原子核倾向于比质子数少的原子核更大。然而,对于具有 17 或 18 个中子的元素,这一规则会被打破(具有这种配置的元素被称为“岛”核)。原子序数,缩写为 Z,表示原子核中有多少质子,用于组织元素周期表。因为每种化学物质都有独特的质子数,所以可以通过原子序数来识别一种元素。例如,数字 6 和 92 总是分别代表碳和铀。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总质子数和中子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原子序数会在特定原子的描述中给出,而在其他情况下,则从化学名称推断(如果化学名称列为氮,则原子序数必须是 7)。 ![]() 特定原子的质子数由其原子序数表示。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基本特征,控制着其化学性质,包括其形状和大小。 由于它与一种称为电子的特定粒子相关,原子序数也称为质子数。特定原子的质子数是其原子序数。每种元素的形状和大小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其化学性质。由于它与一种称为电子的特定粒子相关,原子序数也称为质子数。 元素周期表历史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 63 种元素按纵列(族)和横行(周期)进行分组,因为人们认为元素的性质是其原子质量的周期性函数。然而,这种分类系统无法解释各种元素、稀土金属和同位素的排布。因此,它被否决了。1923 年,亨利·莫斯利引入了“原子序数”这一元素的新特征。他认为元素的原子序数比原子质量更基本。 多贝莱纳三元组定律指出,当原子按原子质量递增顺序排列时,中间原子的原子质量几乎等于其他两个原子的算术平均值,并且其性质介于其他两个原子之间。 门捷列夫研究了当时已知的 63 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他发现,当他按原子质量递增顺序对元素进行分组时,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经常出现。门捷列夫的周期律总结了他的发现,并于 1869 年首次发表。 与原子序数相关的术语
下一主题水污染定义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