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定义

17 Mar 2025 | 6 分钟阅读

“联合”或“连接”一词即瑜伽。瑜伽是一个梵语词,可以指任何关系。瑜伽是一套使我们能够与一切建立联系的练习,以及一种促进连接的存在状态。

当我们有意地与某事、某人或某个事件建立联系时,我们可能会感受到和体验到它。这种连接的状态就是瑜伽状态,是一种充满喜悦、令人愉悦和令人满足的状态。

在瑜伽中,觉知是关键。

Yoga Definition

通往瑜伽的多种途径

坦陀罗、曼陀罗、拉雅、昆达里尼、虔诚、智慧、业瑜伽以及其他古老的瑜伽练习,都帮助我们连接到最深的真理并唤醒我们的意识。每条道路都有其培养对自我和生命更深层次的觉知的方法和策略。

瑜伽练习包括体式(姿势)、呼吸法(pranayama)、手印和束带(控制微妙能量)、清洁法(净化身心)、冥想、曼陀罗唱诵等。

瑜伽的日常应用

瑜伽是一种帮助我们最根本地认识自己是谁的方法。瑜伽练习帮助我们找到平衡,保持健康,并唤醒我们潜在的才能。瑜伽帮助我们感受到连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因此,瑜伽是一段自我发现的旅程。这帮助我们获得自我控制和自我意识。

作为一门科学,瑜伽

  • 瑜伽是一门科学,意味着它是一系列方法,帮助我们有意识地连接我们是谁以及生活如何运作。作为一门科学,瑜伽没有相关的信仰或教条。瑜伽只指示我们做某种练习,然后体验其效果;例如,如果我们缓慢而舒适地呼吸,我们的脉搏率会降低;如果我们集中注意力,我们会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深刻的洞察。
  • 瑜伽最深刻的哲学定义 瑜伽的深刻哲学定义。瑜伽是一个梵语词,可以指任何关系。但从形而上的意义上讲,瑜伽指的是渺小、受限的“小我”与更宏大、无限的“大我”的有意识的联合。
  • 根据帕坦伽利的说法,瑜伽

在王瑜伽体系中,伟大的导师帕坦加利提供了一个最伟大的瑜伽定义。根据他的说法,瑜伽是阻止心智活动(chitta vritti)的发生,从而让观察者(drashta)重新发现他们的真实自我。作为印度六或七大哲学之一,帕坦加利的论述代表了古典瑜伽哲学的高峰。

哈他瑜伽定义

Yoga Definition

哈他瑜伽包括体式(姿势)、呼吸练习(pranayama)、清洁法(shat karmas,净化仪式)和能量管理练习(mudra and bandha)。哈他瑜伽文献将瑜伽描述为在腹部中心(称为Manipura chakra)的向上力量(称为prana)与向下力量(称为apana)的联合。哈他瑜伽帮助我们控制我们全部的生命能量,也称为prana。通过发展我们感知和控制生命能量的能力,我们可以连接到我们存在的源头。

昆达里尼瑜伽定义

昆达里尼瑜伽(kundalini)是指释放脊柱基部潜能能量的艺术。昆达里尼瑜伽中的“瑜伽”一词描述了意念流(ida)与生命能量流(pranic current)的联合,这种联合发生在基底脉轮(Muladhara chakra)或眉心轮(ajna chakra)。将身体和心智结合在一起,可以调和我们内在的二元性,并促进精神意识的显现。

目标

瑜伽的终极目标是停止心智活动,获得洞察力,保持超然的觉知,并从轮回(sasra)和痛苦(dukkha)中解脱(Moksha),将自己(Aikyam)与至高无上者(Brahman)或与自我合一,这是一种通往合一(Aikyam)的过程(或练习)。

每个哲学或宗教体系都有不同的目标。根据传统的八支瑜伽风格,瑜伽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三摩地(samadhi),并作为纯粹的意识继续存在。

根据Knut A. Jacobsen的说法,瑜伽的五个主要含义如下:

  • 实现目标的系统化方法
  • 控制身体和心智的技术
  • 哲学流派或体系(darsana)的名称

侧重于特定瑜伽练习的传统,如“哈他-”、“曼陀罗-”和“拉雅-”等前缀。

练习瑜伽的目的

根据David Gordon White的说法,瑜伽的基本原则大部分在公元五世纪确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意识的开发和扩展,超越自我认知,包含所有人与万物。通过识别有缺陷的感知和认知,并学会如何克服它们,来减轻痛苦、体验内在和平、通过冥想获得救赎的方法。印度教文献如《薄伽梵歌》和《瑜伽经》,以及一些佛教大乘著作和耆那教文本,都提供了这种思想的例子。这些内容涵盖在《耆那教》的《Praamaratiprakarana》和《佛教》的《Nikaya》文本、印度教的吠陀文献及其史诗《摩诃婆罗多》等资料中。

一种导向启蒙和全知的生活方式,使人能够理解暂时的(虚假的、幻象的)和永恒的(真实的、超验的)现实。佛教中观著作以及印度教胜论和正理学派的文献都以略有不同的方式体现了这一点。

一种用于 Assume 其他身体、创造多个身体以及执行其他超自然能力的方法。White 认为,这些内容在佛教和印度教的密宗著作以及佛教的《Smaaphalasutta》中有讨论。另一方面,James Mallinson 持相反观点。他认为,这些边缘实践与主流瑜伽作为一种基于冥想的通往印度教宗教解脱的途径的目标非常不同。White 认为,最后的原则属于练习瑜伽的神话目的,这与自公元初以来在印度教、耆那教哲学流派和佛教的印度南部思想和传统中所理解和使用的瑜伽的实际目的不同。

瑜伽的历史

Yoga Definition

关于瑜伽的历史或起源没有一致的说法,只知道它起源于古印度。有两种主要的假说解释了瑜伽的由来。根据线性模型,佛教启发了瑜伽,并具有吠陀根源(如吠陀文献所示)。根据综合方法,瑜伽是本土的、非吠陀的练习与吠陀特征的融合。印度教学者大多支持这种范式——西方学者也喜欢这种方法。

瑜伽理论最早出现在公元一世纪初的最早的《奥义书》中,大约在公元前 500 年到公元前 200 年之间,也出现在耆那教和佛教文献中。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哲学传统开始形成于公元前 200 年至公元 500 年之间。《经》被编撰成教义集,帕坦伽利瑜伽经(Patanjali Yogasastra)思想开始出现。在中世纪,涌现了许多瑜伽的卫星传统。在 19 世纪中叶,它和印度哲学的其他方面被介绍给受过教育的西方观众。

在《瑜伽经》2.29 中,帕坦加利描述了八支瑜伽

  • 五种禁戒(Yama):不杀生(ahimsa,不伤害其他生物)、说真话(satya,不说谎)、不偷盗(asteya)、不淫逸(brahmacharya,独身,对配偶忠诚)、不贪婪(aparigraha,不占有)。
  • 五种精进(Niyamas):神之臣服(ishvara-pranidhana,对神/至高存在/真我进行沉思)、自我学习(svadhyaya,自我研究、自我反思、吠陀学习)、知足(santosha,对他人和自己处境的接受)、苦行(tapas,持续的冥想、毅力、禁欲)和洁净(shaucha,心、言、身纯净、清晰)。
  • 在帕坦加利的《经》中,坐姿冥想称为 Asana,梵语意为“座位”。
  • Pranayama(也称为“呼吸练习”)是梵语“伸展、延伸、限制和停止”的词。
  • 收摄,或 pratyahara,是将感官从外部事物中收回。
  • 将注意力固定在单一对象上称为 dharana(或“专注”)。
  • Dhyana(“冥想”):对冥想对象的属性进行深入思考。
  • 将意识与冥想对象融为一体,或 samadhi 意为“解脱”。
  • 自 12 世纪以来,瑜伽一直是印度教学术传统或维护吠陀的传统中的六种正统哲学流派(darsanas)之一。

下一主题不孕症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