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比定律定义2025年3月17日 | 阅读 3 分钟 定比定律指出,化学化合物的每个组分必须以精确且一致的量(按质量计)存在,化合物才能存在。定比定律,也称为普鲁斯特定律,是化学中一个众所周知的原理。例如,任何纯水样本,其质量约有8/9由氧组成,1/9由氢组成。这是一个化合物中两种元素的质量始终成比例的例子。定比定律与多重比例定律共同构成化学计量学的基础。 ![]() 历史约瑟夫·普鲁斯特于1797年在西班牙塞戈维亚首次提出了定比的概念。法国贵族兼科学家安托万·拉瓦锡(专注于燃烧)以及英国神职人员兼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是第一个提出此观点的人。 “我将通过这些实验得出结论,以支持我在本备忘录开头提出的理论,即铁和许多其他金属一样,受制于支配所有真实组合的自然定律,即它与两种恒定量的氧结合。这使其与几乎所有已知的可燃物(包括锡、汞、铅等)相似。” 定比定律对现代科学家来说可能显得很清楚,因为它包含在化学化合物的基本定义中。然而,该定律最初是在18世纪末提出的,因为化学化合物的概念尚未得到妥善定义。普鲁斯特的法国同胞学生克劳德·路易斯·贝索莱和其他科学家最初提出时对此提出异议,声称组分可以以任何比例结合。当时存在这种争议的事实表明,纯化学物质和混合物之间的界限尚未明确建立。 约翰·道尔顿自1803年开始推广的原子理论断言,一切都由离散的原子组成,每种组分都有一种原子,并且化合物由不同类型原子以特定比例组合而成。这一理论促成了定比定律,并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 ![]() 英国化学家威廉·普劳特(William Prout)的观点,即氢原子是基本的原子单位,是一个相关的早期理论。该理论发展出整数规则——原子质量是氢质量倍数的一种概括。该理论后来在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因更精确的原子质量测量(尤其是约恩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所做的测量)而被推翻。这些测量特别表明氯的原子质量为35.45,这与该思想不一致。自1920年代以来,同位素已被用来解释这种不匹配。任何同位素的原子质量都非常接近地遵循整数规则,并且由不同结合能引起的质量亏损要小得多。 非化学计量物质和同位素定比定律虽然对发展现代化学非常有帮助,但并不总是成立。非化学计量物质的元素组成可能因样本而异。此类化合物遵循多重比例定律。一个完美的例子是“氧化铁方铁矿”,其总铁含量为每个氧原子0.83到0.95,氧含量按质量计在23%到25%之间。然而,由于晶体学空位,实际公式更接近Fe0.95O而不是FeO。普鲁斯特的测量通常不够精确,无法发现这些差异。 ![]() 此外,即使是纯化学计量组成,元素的质量贡献也可能因元素的同位素组成而异,而同位素组成又可能因其来源而异。由于一些环境同位素可能会被天文、大气、海洋、地壳和深层地球过程优先富集,因此这种变异用于放射性测年。除了氢及其同位素的情况外,这些影响通常可以忽略不计,但可以通过当前技术进行测量。 即使被认为是“纯”的,许多天然聚合物(包括DNA、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也具有可变的化学成分。除非它们的化学计量一致且分子量均一(单分散),否则聚合物通常不被视为“纯化学化合物”。由于同位素差异,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它们仍然可能违反该定律。 下一主题学习定义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