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印度的经济政策

2025年2月8日 | 15分钟阅读

普拉西战役之后,英国在孟加拉内部贸易中的影响力大幅扩大,并最终蔓延至该国其他地区。尽管英国人于1612年进入印度,但直到1757年他们才开始试图干预该国的经济和政治框架。为了将印度建立成一个可靠且优质的原材料供应地,为其在英国的工厂服务,并在印度为这些工厂的成品创造市场,英国人将印度经济重塑为英国殖民地经济。让我们通过这篇综合性文章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经济政策。

印度经济剥削的阶段

英属印度时期的经济计划及其对印度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重商主义阶段)

  • 重商主义始于1757年普拉西战役之后,一直延续到1813年,是第一阶段的显著特征。
  • 它标志着对印度经济的殖民剥削的开始。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东印度公司通过其贸易垄断和其他措施进行直接的殖民掠夺,以及财富从印度流出。
  • 1757年发生的普拉西战役改变了印度政体和经济中的权力分配,使英国人受益。
  • 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期间在孟加拉获得了政治影响力,这使得英国人能够公然掠夺印度的经济。
  • 第三,东印度公司的管理者积累了巨额财富,这些财富由包括柴明达尔和封建领主在内的印度商人输送到英国。
  • 在1765年至1770年间,东印度公司以商品形式返还了其总收益的大约33%。
  • 从R.P. Dutt和潘迪特·尼赫鲁的观点来看,英国人摧毁并窃取了印度先前存在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
  • 英国在十八世纪下半叶需要对其工业进行大量投资,这是通过抢劫和从印度转移财富来满足的,从而严重剥削了印度经济。

第二阶段(资本主义阶段)

  • 第二阶段从1813年持续到1858年,其特点是不受限制的工业资本主义。
  • 在此期间,印度经历了去工业化、农村化以及农业的商业化。
  • 第二阶段也被称为贸易资本主义时代(1813-1858)。
  • 当时印度的经济正受到自由贸易资本主义的剥削。
  • 1813年的《特许状法案》帮助了英国工业家,并使印度成为原材料的来源地。
  • 它将印度的经济转变为英国产品的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商。

第三阶段(金融资本主义阶段)

  • 金融资本主义时代是第三个阶段。
  • 它始于19世纪最后十年,并一直持续到独立。
  • 在此阶段,金融帝国主义通过外汇银行、管理代理公司和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些欧洲国家得以实现工业化。
  • 因此,为了与他们竞争,英国决定在印度的铁路、公路、邮政和银行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大量投资。
  • 由于印度及其周边地区劳动力廉价、市场广阔、原材料丰富,以及有利可图的利润空间,这一时期外国在印度的投资出现了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人意识到他们可以利用其军事力量来征服其他欧洲国家和当地的印度统治者,从而获得来自次大陆的贸易中不成比例的巨大份额,并扩大他们在利润丰厚的印度市场中的份额。如果他们能够加强对国家政治的控制,这将变得更加可能,而鉴于印度当局因内斗和行政结构薄弱而存在的缺点,这并非一项艰巨的任务。巧合的是,英国人成功地实现了他们的目标,并建立了对整个次大陆的政治统治。在英帝国统治印度之后,对其进行殖民压迫和吸取财富、自然资源和材料以促进殖民强国发展的有组织的手段开始了,并一直持续到今天。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印度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和生产国,这些产品被欧洲公司外包到世界各地。但到本世纪末,印度已从自给自足的经济转变为殖民地经济。

英国人为了利用印度次大陆的自然资源而建立的经济结构被称为“殖民地经济”。

英国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

I. 英国的土地税收制度

农业收入是英国在印度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实施了各种土地税收方案。

1. 包税制(Izaredari System)

  • 沃伦·黑斯廷斯于1772年建立了这种方法。
  • 特点
    • 在这种安排中,收税权将归于出价最高者。
    • 最初的期限是五年,但在1777年他们将其改为一年。
    • 柴明达尔被视为税收征收者,而不是作为地主并收取佣金。
  • 成果
    • 由于以下原因,这个系统完全失败了:
    • 大多数出价者是承包商,他们只想增加自己的利润,并不关心农民的福祉。
    • 在拍卖中,税收最高,出价可能高于土地的实际承载能力。
    • 公司高管也通过其员工间接参与销售。

2. 永久性土地税制(Permanent Settlement)

  • 1793年,康沃利斯勋爵首次提出。
  • 在英属印度的19%地区普遍存在,包括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邦、北方邦的贝拿勒斯地区以及北卡纳塔克邦。
  • 根据这一制度,柴明达尔被承认为土地的所有者。
  • 收入的10/11要交给东印度公司,而柴明达尔可以保留1/11。
  • 地主的地产应被视为其财产,并在其去世后由其后代分配。
  • 特点
    • 对于柴明达尔及其继承人来说,土地税收是固定的,并且将来不会改变。
    • 由于收入固定,政府可以决定其支出。
    • 在政治上,康沃利斯曾被承诺,这个系统将创造出服从英国政府的柴明达尔。众所周知,许多柴明达尔或地主没有参加1857年的起义。
  • 缺点
    • 这个系统在社会下层阶级中培养了奴役制,在上层阶级中培养了封建主义。
    • 由于土地税收是固定的,即使农地价格和生产力增长,政府从土地税收中获得的收入也不能增加。
    • 大多数柴明达尔优先考虑最大化利润而不是改善农田,这恶化了农民的状况。
    • 随着柴明达尔开始迁往城市,“缺席地主制”出现了。
    • 根据1794年的《日落法》,如果柴明达尔未能在指定日期的日落前提交其土地的税收,他的地产将被没收并在拍卖中出售。

3. 莱特瓦里制(Ryotwari System)

  • 托马斯·芒罗和里德上尉于1820年在公司的领地内引入了它。
  • 里德上尉于1792年在马德拉斯管辖区的泰米尔纳德邦巴拉马哈尔区首次使用它。
  • 它在英属印度5%的领土上运作,包括马德拉斯、孟买、东孟加拉、阿萨姆和库格等邦。
  • 温盖特和埃尔芬斯通·查普林在孟买管辖区期间实施了它。
  • 税收将直接从被认为是他们耕种土地所有者的莱特(Ryots)或拉亚特(Raiyats)那里征收。
  • 农民收入的45%到55%必须支付给公司。
  • 温盖特和戈德史密斯在1836年后对该方法进行了修改和改进。
  • 特点
    • 这种方法被更广泛地采用,因为它看起来更有利可图。
    • 在这个系统中,莱特相对更加独立。
    • 为了让政府在产量增加的情况下增加税收,税收不是固定的。
    • 在英国统治下,干旱的土地可以用于农业目的,政府可以从中分得一部分收益。
    • 如果税收未支付,土地可能会被没收。
    • 在这种安排中,承租人可以选择提前通知并解除自己支付任何出租土地或部分土地的租金的义务。
  • 缺点
    • 与柴明达里制相比,这个系统非常昂贵。
    • 在这个系统下,政府需要准确评估土地状况和农业部门,以设定适当的税率。
    • 这增加了政府的工作量,因此税收部门不得不扩大。
    • 评估土地的官员中,贿赂是一种普遍的做法。
    • 土地被用作确定其他土地税收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固定的土地税收通常高于土地的承载能力。
    • 在这个系统内,警察中的腐败迅速增长。

4. 马哈瓦里制(Mahalwari System)

  • 马哈瓦里制本质上是一种双重结构,其中土地税收的确定既与地主单独进行,也与整个社区集体进行。
  • 在这种方法下,税收是根据村庄或马哈尔(mahal)的总产出进行评估的,并为所有地主共同确定。
  • 这项税收协议是与地主们达成的,他们共同宣称自己是村庄的地主。
  • 这种方法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调查基本上是建立在虚假假设之上的,为操纵和腐败留下了空间。

II. 印度农业的商业化

  • 印度农业的商业化是英国货币战略的关键方面之一。
  • 1813年后,印度农业开始商业化。
  • 它在公元1860年左右开始流行。
  • 由于美国内战期间美国无法卸载棉花,英国从印度的贸易活动有所增加。
  • 因为印度在工业发展方面远远落后,其目标并非支持印度工业。
  • 结果只生产了英国企业需要或有潜力盈利的农产品。
  • 在印度鼓励种植靛蓝、茶叶和咖啡,因为它们可以在外部找到有利可图的市场。
  • 生产市场作物的种植园由英国人负责。
  • 黄麻是另一个引起英国公司注意的商品。
  • 易货系统主要被现金交易所取代,这确立了交换基础。
  • 永久性土地税制和莱特瓦里制是两种土地保有权形式。
  • 农田可供自由贸易。
  • 通过授予柴明达尔所有权,永久性土地税制产生了一个富裕地主阶级,他们可以出售或购买土地来行使这种所有权。
  • 棉花、黄麻、甘蔗、花生和烟草等高需求作物种植得更多。
  • 对大多数印度农民来说,农业商业化是一个被迫且不自然的过程。
  • 英国用武力强制推行,而不是由农民大众普遍推行。在压力下,农民从事商业作物生产。

印度农业商业化对印度经济的影响

1. 这个阶段有利于富人。

  • 英国种植园主、商人和制造商从农业商业化中受益,因为他们可以获得廉价的农产品,从而获得巨大利润。
  • 印度商人和放债人通过充当英国中间人积累了巨额财富。

2. 剥削穷人

  • 贫困的农民被迫在收获后立即以任何价格出售他们的产品,以满足政府、地主、债权人和他们的家庭成员设定的最后期限。
  • 商人,通常也是村民最后的贷款人,获得了农产品贸易扩张带来的相当一部分好处。
  • 印度放债人向农民提供现金预付款以种植商业作物,但如果农民未能按时偿还预付款,放债人就会获得对农民土地的控制权。

3. 印度农民日益增长的苦难

  • 由于英国对印度农业的商业化政策,大多数印度人遭受了可怕的痛苦。
  • 由于商业非粮食谷物取代了粮食谷物,用于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减少了。
  • 这对农村经济是有害的,并常常表现为饥荒。
  • 英国对印度农业的商业化是印度大众苦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4. 区域专业化

  • 商业农业革命导致了基于土壤和气候因素的作物生产区域专业化。

5. 印度市场受到影响

  • 将农业产业与全球市场联系起来。在全球市场中,价格变化和商业波动开始产生影响。市场状况的不平衡对农民阶级造成了伤害。

6. 独立性水平降低

  • 农业商业化对乡村经济的自给自足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是导致农村经济状况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 它影响了农业与工业之间已建立的联系。

7. 为了帮助英国工业化,牺牲了印度的发展。

  • 农业的商业化产生了相互矛盾的结果。
  • 虽然它支持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但它破坏了印度社区的经济独立性。

这使我们得出结论,印度农业商业化对国家经济、人口和生活质量造成的损害更大。英国通过制定各种政策,竭尽全力掠夺印度的资源。

III. 去工业化

  • 去工业化是用来描述任何国家工业缓慢衰退和消亡的术语。
  • 导致英国时代印度去工业化的因素包括: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其代理人(gumastas)干预手工艺品制造业,以及在普拉西和布克萨尔战役后控制孟加拉的手工艺工匠。
  • 在1813年的《特许状法案》中,印度市场向进口英国产品开放。
  • 由于对印度商品施加强力限制,其中一些甚至被完全禁止,印度在英国市场的贸易额下降了。
  • 国王和皇室对手工业者的赞助被英国政府的帝国政策所排挤,摧毁了印度手工艺企业的国内市场。
  • 英国的社会和教育实践也被认为是手工艺行业衰落的原因。
  • 它催生了一批具有不寻常世界观的人,他们更喜欢英国商品而不是印度商品。
  • 英国的去工业化举措损害了印度的古老工业和手工艺品。
  • 在印度,棉纺织制造业是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就业来源。
    • 然而,英国的歧视性法规和与印度产品的持续竞争导致了印度棉纺织业的衰落。
  • 1835年后,黄麻手工艺品在不得不与精美织机制造的英国商品竞争后也经历了复苏。
  • 克什米尔以其围巾和毯子而闻名,但在十九世纪,苏格兰产品将克什米尔手工披肩排挤到一边,导致该行业衰落。
  • 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拥有繁荣的造纸业。
    • 但是,查尔斯·伍德在19世纪中叶发布的法令规定,所有用于政府公务的纸张都必须专门从大不列颠进口。
    • 这给印度的造纸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 印度一直以生产更高质量的钢铁而闻名,但英国进口的铁设备影响了该国的钢铁制造业。

尽管存在去工业化,现代工业在印度确实蓬勃发展,让我们简要地看一下。

印度现代工业的增长

  • 尽管英国对支持印度商业相对不感兴趣,印度也无法免受席卷英帝国各地的工业革命之风的影响。
  • 因此,通常出现了两种新型工业:种植园工厂和作坊。
  • 这些工业的性质主要由该国可用的原材料决定。
  • 它们还作为促进辅助原材料生产的工业,以满足英格兰高端工业的需求。
  • 英国最初对发展专注于现金或商业作物(如靛蓝、茶叶等)的种植园企业感兴趣。
  • 然而,英国在1875年左右开始建立以工厂为基础的工业。
  • 包括棉花、皮革、玻璃、钢铁、纸张和木材。
  • 1854年7月7日,孟买纺纱织布公司成为该市第一家棉纺厂。
  • 第一家现代糖厂于1903年在联合省建成,第一家黄麻厂于1855年在孟加拉建成。
  • 马德拉斯南部是第一家钢铁厂的尝试地。
  • 随后,贾姆谢特吉·塔塔成立了塔塔钢铁公司。
  • 这些工业的发展和扩张是确定的。

1. 财富流失

  • 当一个经济体由于与另一个国家进行不公平贸易而反复损失财富、繁荣和大量贵金属(如金银等宝石),却未获得任何物质或商业收益时,这被称为“财富流失”。
  • 孟加拉的帝旺尼(Diwani)特权授予使得东印度公司在经济上独立于其母国。
  • 一部分获得的资金,包括内部贸易收益、掠夺的财富和来自孟加拉的税收,现在可以用来购买印度的商业商品,从而无需从母国进口贵金属。
  • 在这种情况下,财富流失是显而易见的后果。
  • 据信,到18世纪末,已有四百万英镑从印度转移到英国。
  • 直到1813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策略都以重商学派的思想为指导,即认为殖民地应该为母国的利益服务。
  • 即使在1857年之后,财富流失仍在继续,但形式略有改变。
  • 1858年,英国王室接管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殖民地管理。
  • 在15名成员的委员会的帮助下,1858年的公告设立了国务秘书的职位。
  • 预计所有相关费用都将由印度资金支付。
  • 1857年起义中产生的费用必须从印度国库中支付。
  • 英属印度政府每年提交一份报告,其中包括以下项目:“本土费用”,用于英国军队在印度所做的工作;“士兵往返印度的运输费用”;以及“军队军官的退休金和酬金费用”。
  • 这些费用共同导致了财富流失。
  • 除了提交的文件外,驻扎在印度的英国官员还向英国发送报告,详细说明他们与印度贸易的收入。
  • 出售由国务秘书发行的,供英国官员和商人使用的议会汇票,是另一种资金转移方式。

流失估算

  • 每个人对财富流失的估算都不同。
  • 达达巴伊·瑙罗吉将流失量定为印度总收入的1/4,M.G. 拉纳德将其定为国民收入的1/3,而R.C. 达特博士则将其定为国民收入的1/2。

财富流失的根源

财富流失的根源可以用直接和间接来源来描述。

直接来源

  • 从印度汇往英国的资金通过多种渠道进行。
  • 在公司控制下的印度收入的5%作为股息支付给公司的股东。
  • 当印度置于英国统治下时,印度事务国务大臣的薪水和印度事务部的维护费用由印度公共财政资助。
  • 所谓的“本土费用”,包括英国在印度进行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报,例如铁路网建设、军事技术和铁路设备的采购,以及向曾在印度服役的英国文职、军事和铁路雇员支付的养老金和补偿金等。
  • 外国资本投资于贸易和工业的利润是直接财富流失的最大来源。

间接来源

  • 主要的间接财富流失之一来自贸易。
  • 英属印度财政为参与英国帝国主义和殖民战争(如印缅战争、印阿战争以及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承担的费用。
  • 奢华昂贵的英国在印度的治理成本包括英国文职和军事官员的高薪,西姆拉作为夏都,首都从加尔各答迁至德里,以及帝国新德里的建设等。

财富流失的后果

民族主义经济学家描述了几个影响,包括:

  • 根据瑙罗吉的说法,印度日益扩大的不平等的主要动因是该国人口的贫困。
  • 考虑到同样数量的财富本可以在印度消费并分配给民众,将会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资本基础,结果却是财富和资本的流失。
  • 达达巴伊认为,印度工业发展不足的原因不是印度人不愿意投资,而是印度人可用的资金短缺。
  • 瑙罗吉接着说,印度的去工业化也是财富流失的结果。
  • 一些金融经济学家认为,印度发展不足是由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传统殖民剥削造成的,这在流失理论的后果和原因中得到了反映。
  • 由于财富流失,印度在经济上依赖于英国。

V. 铁路

积极影响

  • 扩大了国内市场规模
  • 它促进了农业的商业化,使人们能够克服距离限制,从而有助于防止饥荒

不利影响

  • 它加速了殖民武力的使用
    • 通过加速印度原材料的出口
  • 通过港口加速成品进口,廉价进口商品传播到全国各地,这对国内手工业造成了损害。

结论

英国离开印度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在近200年的欧洲统治下,印度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印度的两大经济基础——工业和农业——状况糟糕。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已严重恶化。有鉴于此,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我国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