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的优缺点

2025年4月3日 | 16分钟阅读

种姓制度是一种根据个人基因构成将人划分为不同群体的社会框架。在印度语中,种姓制度被称为“Varna Vyavastha”。过去和现在,许多国家都存在种姓制度。最著名的制度在印度,它在某些地区比其他地区更为重要。然而,要理解种姓制度,我们首先必须定义“种姓”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aste System

种姓是一个社会系统根据个人在该系统中的地位所赋予的社会等级或地位;根据该角色的重要性,这个地位可高可低。“caste”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单词“caste”,意为“品种”“血统”。这个词也可以指“种类”或“种族”。在梵语中,“caste”一词指“Varna”,意为“颜色”。尽管种姓制度的名称暗示其基于肤色,但事实并非如此,如下文所示。据估计,大约有2800个具有独特特征的不同种姓和亚种姓。

种姓制度几乎不考虑宗教因素,它存在于多种宗教中,包括基督教、佛教、锡克教、印度教耆那教。该制度的普及程度、应用方式和严格性存在差异,但印度教的制度最为人所知。考虑到“原始种姓制度”是基于一个人的职业而非其出身,这个制度也是最被误解的。现代种姓制度弊大于利,尽管一些组织和个人试图废除它,但他们的努力只取得了部分成功。虽然其实践和存在已显著减少,但其火花依然存在。

种姓制度的定义

  • 一种由继承决定阶级的社会框架。根据收入、世袭特权、地位、职业或工作的社会划分。
  • 一种终生的社会分层形式,个人的地位在出生时就已确定(社会学,一种实践方法)。
  • 僵化、世袭的社会群体划分。
  • 由于财富、出生地等造成的阶级差异。
  • 一种封闭的、世袭的社会分层体系,通常受宗教支配;个人生来就处于由其父母决定的等级社会地位。种姓最初基于个人的职业,但很快变成世袭。每个人都生于一个固定的社会地位。

种姓制度的起源

关于种姓制度起源的历史证据很少,但存在一些特定的生物学、历史和宗教理论。没有一个解释能说明种姓制度的全部,所有这些都是主观的。根据古老的印度教文本《梨俱吠陀》,为了建立人类文明,原人(Purush)——一个单一的宇宙人——自我毁灭。他的不同身体部位被用来形成不同的瓦尔那(Varnas,群体或阶级)。他的头产生了婆罗门,他的手产生了刹帝利,他的大腿产生了吠舍,他的脚产生了首陀罗

根据另一种说法,种姓制度起源于梵天,即被称为“世界创造者”的印度教神。据说,不同种姓是由梵天身体的不同部位构成的。由于其固有的差异,任何不同种族背景的人的结合,无论是通过血缘还是婚姻,都被视为最严重的罪行。

虔信派认为,种姓最初是由克利须那神建立的。人类社会的四个划分是基于自然物质的三种形态及其相关的活动。除了《博伽梵歌》中列出的四个种姓或亚种姓之外,还有布米哈尔Bhumihar),即地主迦耶斯陀Kayastha),即文书;以及拉其普特人Rajput),即在北部地区发现的刹帝利战士种姓的一个分支。

种姓制度的历史

类似美国和欧洲的种姓制度也很普遍。然而,这些是基于阶级而非种姓。他们四管齐下的类别代表了最高级的群体:学者祭司;来自刹帝利瓦尔那战士国王;来自吠舍瓦尔那人和农民;以及来自最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奴隶工人

尽管起源可疑,但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存在和演变的丰富知识。在吠陀时期(公元前1500年至800年之间),印度的种姓制度建立在“四瓦尔那制度”(Chaturvarna System)或简称“瓦尔那制度”(Varna System)之上。在此期间,希腊驻印度孔雀王朝朝廷使节麦加斯梯尼(Megasthenes,公元前320年至298年)发展了他的分类系统。他将人口分为七个阶级:哲学家、农民、牧人、工匠商人、士兵、政府官员议员。瓦尔那制度的基础是劳动分工和职业。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aste System

根据《梨俱吠陀》的四个瓦尔那

  • 婆罗门(Brahmans):祭司被称为婆罗门BrahmansBrahmins)。他们为婚礼、葬礼、节日和假日举行宗教仪式和服务。他们也过着精神生活,并向社区传授精神教诲。无论是在瓦尔那制度中还是在社会上,他们都享有最高的荣誉和尊重。
  • 刹帝利(Kshatriyas):这些人是战士阶层的人。他们有责任维护内部秩序,并保护社区免受外部威胁。他们享有仅次于婆罗门的最高尊重和尊严。
  • 吠舍(Vaishyas):这些人是商人和生意人。这个群体包括农民和其他商业专家。
  • 首陀罗(Shudras):也称为Sudras,首陀罗是从事日常工作的仆人或劳动者。这个群体包括铁匠、金匠、陶工、鞋匠木匠等。因为他们从事被社会视为低贱的劳动,他们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他们得不到任何荣誉或尊重,被排在名单的最底层。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保持人口的和谐与合作。人们根据其特质和才能被赋予业(karmas)。一个人的性格可能导致其瓦尔那的改变。这种方法是灵活的,促进了社区中积极的社会生活。有几个论点支持种姓制度的这一方面。根据《广林奥义书》,“我们过去都是婆罗门,或者都是首陀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系统被修改了,瓦尔那是根据一个人的出生而不是他们的能力和特质来分配的。这种改变了的制度带来了一个残酷、偏执和其他社会弊病的时代。

行为准则

这些群体自然地遵守着一些规范和准则。这些法律规定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婚姻、饮食宗教实践。但由于婆罗门受到的限制最少,可以轻易地违反一些规则而逍遥法外。首陀罗比任何人都受苦,因为他们受到大多数社会限制,这些限制束缚了他们的自由。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aste System
  • 婆罗门在用餐时可以向任何人提供食物,但如果婆罗门接受了低种姓人的特定食物,那个人就会变得肮脏。
  • 刹帝利吠舍种姓的成员享有完全的崇拜权利,而首陀罗通常被禁止崇拜,甚至禁止进入寺庙。
  • 任何首陀罗胆敢从公共水井取水,都会污染水源,使其不适合使用。
  • 当一个婆罗门经过时,不可接触者必须脸朝下趴着,因为如果他们的影子碰到婆罗门,那个人就会被污染。
  • 任何人都不得与自己种姓之外的人结婚;大多数人在自己的亚种姓(jati)内结婚。首陀罗被限制居住在城市的边缘,不允许靠近其他瓦尔那。这些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严格。
  • 大约在1150年到1750年之间,种姓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此期间,莫卧儿王朝统治着印度。莫卧儿的统治削弱了种姓结构。其原因是莫卧儿王朝不支持寺庙的开支。然而,莫卧儿时代也激起了农村地区的反穆斯林情绪,从而加强了种姓结构。

今日的种姓制度

令人极为沮丧的是,种姓制度至今仍然存在,在一些地区和人群中发生率更高。它不仅存在,而且其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这个微妙的问题需要被稍微搅动一下,以免它像汽水瓶里的气泡一样爆发出来。对于许多城市居民来说,种姓结构似乎模糊不清,甚至不存在。然而,当人们在填写特定文件、办理婚姻登记、有人询问他们的种姓、在电视上看到相关报道、或在媒体上读到相关内容时,就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及其有害影响。

政客们随时利用它作为分裂议题来推进他们的议程,包括在选举期间。现代社会中种姓的运用在各种社会背景和应用中都显而易见,其中许多加剧了相关问题,如残忍、暴力、冷漠和不必要的政府开支。

以下事实证明了种姓制度在各种形式中的存在

  • 跨种姓婚姻:这是一个非常独特且根深蒂固的现象。尽管近年来对跨种姓婚姻的态度无疑发生了变化,但在一些严格的文化中,种姓仍然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他们将其视为荣誉问题,违反规则的行为永远不会被原谅。这在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的几个地区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村庄有时被视为大家庭,地方种姓委员会(kapp panchayats)已成为法外道德警察,发布禁令,禁止在种姓内部或外部通婚。
  • 婚姻联盟:现代种姓制度是婚姻联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你阅读任何报纸,你很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广告,比如“为Ramdasia(Julaha)征婚”“为Saraswat Brahmin Mangalik寻找合适伴侣”。在这里,“Julaha”指的是一个首陀罗种姓。在缔结婚姻时,人们仍然非常执着于遵守传统。他们更喜欢在自己的种姓内结婚,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发现对新娘或新郎的描述会从种姓开始,甚至更为详细。在印度北部的一些地区,对种姓内部的婚姻联盟有严格的规定。任何偏离这一行为准则的婚姻都是无效的,如果遇到反对,相关方可能会面临死亡的风险。
  • 种姓制度无处不在:虽然印度教与种姓制度相关是事实,但这也有点像一个神话。在宗教、地理、文化或任何其他因素方面,种姓都没有限制。除少数显著例外,种姓主义在印度几乎所有宗教中都普遍存在。

印度主要的种姓制度

  • 基督教种姓制度:对于那些不知道的人来说,印度基督徒也遵循一种种姓制度。这可能看起来很奇怪。耶稣视每个人都平等。然而,在印度,基督教深受印度教的影响,种姓制度被融入了文化中。这是因为皈依基督教的印度教徒继续遵循他们与种姓相关的习俗。基督教的种姓包括达利特基督徒、叙利亚基督徒、拉丁礼基督徒等等。
  • 穆斯林种姓制度:在伊斯兰教中,种姓被称为“Zat”,制度被称为“Kufu”。先知穆罕默德曾说:“阿拉伯人非阿拉伯人之间没有区别。”但是,一部分乌里玛(Ulema)通过“Kufu”播下了不和。穆斯林有两种:阿什拉夫人Ashrafs)和非阿什拉夫人non-Ashrafs)。阿什拉夫人的亚群是赛义德、谢赫、莫卧儿帕坦。非阿什拉夫人的其他类别包括Kidwais、Kamin、Mirasis等。
  • 锡克教种姓制度:当戈宾德·辛格上师建立卡尔萨时,他禁止使用姓氏和种姓。他称所有锡克教徒为辛格(Singh,狮子)或考尔(Kaur,公主)。但在兰吉特·辛格大君之后,为人口普查而来的英国人要求在官方文件中实际使用姓氏进行识别。因此,出现了Ramgharia、Khatri、Chammar、BrahminsJatt

生活在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印度社区也表现出类似的模式。那里的制度有时甚至可能比印度的标准还要严格。

种姓制度的优点

  • 秩序的工具:最初的种姓制度起到了制衡任何形式的神权或独裁政府的作用。提供改变瓦尔那的选择,防止了瓦尔那被强加;相反,这是各方之间的协议。社会任何部分都不太可能出现不公或动乱,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适当地工作。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瓦尔那不满意,他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自己的瓦尔那,而无需从事任何反社会行为。对于四个不同的社会阶层,该制度保证了宗教、政治、经济和体力的公平分配。由于政治和智力权力的公正划分,这不可能成为一个独裁或神权社会。
  • 合理的劳动分工:我们的文化中不合适的人很常见,因为他们没有把灵魂投入到工作中,即使他们不想,也被迫从事某些典型的职业。一个婆罗门的儿子通常会走传统的道路,不管他是否愿意。然而,最初的种姓结构允许选择改变职业。这使得劳动分工更加有效。如果一个婆罗门想成为刹帝利,他会证明自己比一个不认为战斗属于自己的刹帝利更伟大的战士。这使得合适的人能够从事合适的职业。
  • 文化保护:人为构建的种姓结构僵化,并未随时间改变。许多种姓制度的支持者或学者指出,它忠实于其最初的法规,这是文化保护的一个好处。一个社区从各种习俗中获得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包括民间舞蹈、音乐仪式。一种文化很重要,因为它可能包含对经济和工业不同部门有益的习俗和方法。此外,它揭示了人们的心理,这有助于学者更好地理解社会。
  • 经济活动的专业化:种姓制度,无论是在其原始形式还是在其修改后,都促进了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因为旧的种姓制度划分了劳动,人们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他们越专注于磨练自己的技能,就越专业化。此外,由于人们无法改变职业,被迫留在他们目前的领域,扭曲的瓦尔那制度导致了某些经济活动的专业化。由于缺乏选择,他们通过持续的实践发展了专业化。人们还认为,长期从事某项技能或手艺的人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容易在这些行业中感到自在。

种姓制度的缺点

人为的种姓结构弊大于利。如果还不清楚的话,以下几点总结了正在讨论的话题。您可以参考这些要点以更好地理解种姓制度的缺点。

  • 进步的障碍:瓦尔那制度分离了社会,一个分裂的社会无法为经济做出贡献,或者只能以较低的效率做出贡献。种姓纠纷只会导致不必要的政府开支。
    用于平息骚乱、煽动等的资金也导致了时间的浪费,而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解决问题。如果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创建一个更优越的社会,瓦尔那制度就不会存在。旅游业以及由此产生的任何外汇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由种姓情绪引发的地区主义进一步加重了政府的负担。政府必须解决更多的分歧,无论是通过武力还是其他方式。
  • 和谐共存的错误:在民众之间缺乏凝聚力的社会力量的情况下,社区内部会发生混乱和冲突。仇恨,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是常态。这种情况是个人恩怨和政治野心的理想温床。这样的事件使社会分裂,容易受到暴力情绪的影响。必须采取一系列侵略性行为,因为侵略性会滋生更多的敌意。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有和平。
  • 易受外国入侵和恐怖主义影响:在一个按种姓划分的国家,恐怖主义和外国入侵是有保证的。种姓制度过去是,将来也会被反复用来削弱一个国家对抗外部入侵和恐怖袭击的防御能力。一个分裂的社区容易自私,并且没有能力保护自己。
  • 助长其他领域的类似行为:种姓主义是有议程的反社会行为者的一个有用的灵感来源。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其他领域做同样的事情。瓦尔那制度可能会激励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并可能在群体内部引发一种区别感。
  • 腐败的代理人:在一个腐败是常态的国家,有很大的空间容纳新的腐败工具。种姓制度是在腐败是常态的地区增强腐败的有效工具。种姓是各方用来建立票仓的因素之一。他们会偏袒某些城镇,并将这个制度传播得更远一点。为了维护他们的种姓结构,一些种姓的领导人——如果不是政党——可能会通过向警察行贿以撤销涉及荣誉谋杀或任何其他相关问题的案件来达成协议。
  • 形成不良声誉:当一个小问题变成一个视觉上的尴尬时,一个国家的声誉就处于危险之中。它将一个国家描绘成落后的,而来自其他人权组织的批评进一步玷污了该国的声誉。一个国家的声誉影响其经济、社会结构和全球地位。
  • 种姓制度的潜在接受度:种姓制度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因为它是一个根深蒂固且灵活的制度。种姓制度有时可能会被视为标准。当某人持续地表现出一种行为模式时,人们开始接受它。由于该制度的顽固性以及对其他紧迫问题的投入,政府可能没有付出必要的努力来削弱它。
  • 侵犯个人自由:种姓制度的僵化侵犯了个人的行动自由权。简而言之,它会禁止某人与自己种姓之外的人结婚。不受种姓制度限制的爱和/或友谊等情感会阻碍健康的社会交往。
  • 助长低自尊:贫富差距早已显而易见。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在两者都存在的环境中,如社会或学术环境,种姓成为冲突的根源。来自低种姓的人承受着来自高种姓的歧视负担,包括身体暴力、仇恨言论嘲笑。这种行为导致受害者变得不自信,其影响只有在发生特定类型的事件后才能意识到。
  • 种族主义的煽动者:种族主义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尽管有所减少,但仍然存在。可以将种族主义称为“种姓主义的大哥”。这是因为种姓和种族具有共同的特征,即低种族=低种姓,高种族=高种姓。种姓制度是这种虚幻分类的标志,在这种分类中,一个人的种族成为歧视的基础,因为它与种族主义走的是同一条路。
  • 滥用高低种姓地位:通常,与高种姓或低种姓相关的地位被巧妙地应用于实现某个目标。人们伪造文件或向当局行贿,以冒充低种姓成员进入特定机构。在其他领域也观察到类似的行为。人们冒充高种姓成员,以从富有的新郎那里获得财富。SC和BC的富裕成员也不公平地从他们的种姓分类中获利;尽管拥有足够的财富,他们却转向要求政府政策授予他们的特权。
  • 虚假的骄傲:天才的后代也一定是天才,这并非必然。同样,属于高种姓的人不一定在社会上受到高度尊重。在这个宇宙中,一个人的智慧和才能是有价值的。一个人可能会利用他虚假的骄傲感在邻里施加影响,但在工作或其他环境中,一个人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某人无法承载他通过其高贵种姓所表现出的这种虚假的骄傲感,可能会导致羞辱和耻辱。此外,在现代工作场所,一个不允许处理肉类的婆罗门在餐馆当厨师,他不仅处理肉类,还吃肉。同样,一个首陀罗尽管因其种姓被视为不可接触者,却是一名IPS官员。

以上只是受种姓影响社会的一些后果。有几个影响对普通人来说不太明显。以上话题已经证明了种姓制度的无关紧要。然而,它仍然困扰着我们的文化。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的大脑,容易分裂和僵化,尤其是在农村社区。只要政客、腐败和其他支持因素存在,这个制度就会继续运作并被修改以适应个人的需求。以“荣誉谋杀”之名杀害一个女孩、一个男孩,或两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毫无荣誉可言。

这种赞誉毫无意义;它既不高尚也不奉承,也不是具体的(你不会得到荣誉勋章)。它违背了“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慈悲格言。无论如何,种姓都不能用作身份证明;虚假的身份证明,如护照和身份证,可以隐藏真实身份。

结论

全世界的人们都被印度的种姓制度所吸引,因为它是一个高度歧视性和两极分化的分类系统。达利特人处于等级制度的底层,由于他们从小被灌输的传统污染性职业而受到最严厉的歧视。尽管种姓制度本质上是印度教的,与婆罗门教经文的内容密切相关,但它存在于许多南亚宗教和文化群体中。即使是皈依其他宗教的达利特人,由于其较低的种姓地位,仍然面临着污名和歧视。所有这些种姓制度都有其优缺点。个人可以不考虑其种姓来决定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