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与非洲象的区别2024年10月5日 | 阅读 9 分钟 来自非洲大陆的陆地哺乳动物被全世界称为大象。因此,人们经常会将它们与亚洲的同类混淆。 ![]() 尽管它们属于同一科,但非洲象和亚洲象在体貌特征上存在差异,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 亚洲象亚洲象 (Elephas maximus),简称亚洲象,是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原生种,包括北部的尼泊尔、南部的苏门答腊、经马来西亚半岛,以及延伸至婆罗洲,东至爪哇。有三个已确认的亚种:E. maximus、E. indicus 和 E. sumatranus。亚洲象的特征包括:长长的象鼻,只有一个指状突起;雄性有巨大的象牙;小耳朵向外折叠,与非洲象不同;以及有褶皱的灰色皮肤,这些特征将其与其它象区分开来。它们的皮肤看起来比非洲象更光滑,但在象鼻、颈部和耳朵等部位可能会失去色素。公象体重约 4 吨,母象平均体重 2.7 吨。它是世界上现存的三种象科动物之一——另外两种是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也是象属 (Elephas) 中唯一的现存物种。它们在体型上仅次于非洲草原象。它们通常栖息于草原、热带常绿林、半常绿林、湿润落叶林、干旱落叶林和干旱荆棘林。它们是草食性动物,每天可能消耗高达 150 公斤(330 磅)的植物。有幼象的母象通常成群出现,而公象则倾向于独居或与其他雄性组成松散的群体。雄性在繁殖季节会暂时加入雌性群体。 ![]() 亚洲象是亚洲主要的陆地现存动物。自 1986 年以来,亚洲象已被 IUCN 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因为在过去三代(估计为 60-75 年)中,其种群数量已至少下降了 50%。对其生存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为获取象牙和活体动物贸易而进行的非法狩猎;以及人象冲突。亚洲象在动物园中的寿命很短。它们的种群数量减少,因为它们的繁殖率较低,而且死亡率较高。亚洲象驯化利用的早期迹象在大约公元前 3000 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印章上有所发现。 演变亚洲象是已灭绝的长毛象最接近的现存亲戚,同属于象属 (Elephas)。这两个类群被认为在大约 700 万年前分开。象属 (Elephas) 在上新世演化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并在扩散到整个大陆后迁徙到亚洲南部。最早的象属 (Elephas) 物种 Elephas ekorensis,已知于东非早更新世(约 5-4.2 百万年前)。象属 (Elephas) 在亚洲的最古老遗迹已知于印度次大陆的西瓦利克山脉,可追溯到晚更新世(约 3.6-3.2 百万年前),并归属于 Elephas planifrons 物种。现代亚洲象被认为是由 Elephas hysudricus 物种演变而来,该物种首次出现在大约 260 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早期,其早期-中期更新世的遗骸在印度次大陆上被发现。E. m. asurus 的骨骼遗骸在中东地区(包括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有发现,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 1800 年,确切的年代为公元前 700 年。 描述总的来说,亚洲象比非洲草原象小,身体最高点在头部。后背呈凸起或平坦状。耳朵很小,顶缘向外侧折叠。前脚有五个钉状结构,后脚有四个。与非洲象的平坦前额不同,亚洲象的前额有两个半球形凸起。其长长的象鼻(或吻部)只有一个指状尖端,而非洲象有两个。因此,亚洲象倾向于将食物卷起来塞进嘴里,而不是用尖端抓住。亚洲象具有更好的肌肉协调性,可以完成更复杂的活动。 非洲象非洲象属于象属 (Loxodonta),该属包括两个现存物种:非洲草原象 (L. africana) 和体型较小的非洲森林象 (L. cyclotis)。两者都是社会性草食动物,拥有灰色皮肤,但它们的象牙大小和颜色、耳朵和头骨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根据 IUCN 红色名录,这两个物种都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截至 2021 年,非洲草原象被列为濒危,非洲森林象被列为极危。它们面临着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以及在许多国家因非法象牙贸易而被盗猎等威胁。象属 (Loxodonta) 是象科 (Elephantidae) 的两个现存属之一。该名称指的是其臼齿上菱形(lozenge-shaped)的牙釉质。在非洲发现了可追溯到晚中新世(约 7-6 百万年前)的象属 (Loxodonta) 化石。 分类学约翰·弗里德里希·布卢门巴赫在 1797 年首次对非洲象进行了科学描述,并将其命名为 Elephas africanus。弗雷德里克·库维尔在 1825 年提出了非洲象的属名“Loxodonte”。这个名字指的是臼齿上菱形的牙釉质,这与亚洲象的球形牙釉质截然不同。1827 年,一位未署名的作者使用了 Loxodonta 的拉丁化拼写。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委员会于 1999 年承认 Anonymous 为该名称的权威。 ![]() 保罗·马特奇 (Paul Matschie) 在 1900 年提出了 Elephas (Loxodonta) cyclotis,当时他描述了来自喀麦隆的三个非洲象动物学标本,它们的头骨形状与在非洲各地收集的象头骨不同。1936 年,格洛弗·莫里尔·艾伦 (Glover Morrill Allen) 认为这是一个不同的物种,并称之为“森林象”;其他作者则认为它是亚种。然而,形态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表明,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在物种水平上存在差异。1907 年,理查德·莱德克 (Richard Lydekker) 根据耳朵的大小和形状对六个非洲象亚种进行了分类;它们都是非洲草原象的同义词。第三个物种——西非象——据推测可能存在,但仍需证实;该谱系已被隔离了约 240 万年。 系统发生和演化Loxodonta cookei 是已知的最古老的象属 (Loxodonta) 物种,其遗骸可追溯到约 7-5 百万年前的乍得、肯尼亚、乌干达和南非。核 DNA 序列分析表明,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之间的基因分歧发生在 260 万至 560 万年前。非洲森林象被发现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这可能归因于更新世气候变化期间频繁的栖息地破碎化。对 21 个地点的两个非洲象物种之间的基因流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一些非洲草原象继承了来自非洲森林象的线粒体 DNA,这表明它们在古代曾在萨瓦纳-森林过渡区杂交。尽管在接触区域存在杂交,但自最初分裂以来,这两个物种之间的有效基因交换似乎很少。 ![]() 欧洲直牙象 (Palaeoloxodon antiquus) 的 DNA 显示,古代象物种 Palaeoloxodon 比亚洲象或猛犸象更接近非洲象。对 P. antiquus 基因组的分析还表明,Palaeloxodon 与非洲森林象广泛杂交,导致 P. antiquus 的线粒体基因组和超过 30% 的核基因组来自 L. cyclotis,这种祖先关系比中部非洲森林象种群更接近现代西非种群,对中国 Palaeoloxodon 线粒体基因组的分析表明,这种森林象祖先广泛存在于。 描述:皮肤、耳朵和象鼻。一只雄性非洲草原象的头骨陈列在骨骼学博物馆。非洲象有灰色的、厚达 30 毫米(1.2 英寸)的褶皱皮肤,皮肤上覆盖着稀疏、 Bristling 的深棕色至黑色毛发。象鼻上生长着短的触毛,其尖端有两个指状突起,而亚洲象只有一个。它们巨大的耳朵有助于给身体降温;扇动耳朵可以产生气流,并露出耳朵内侧,那里的大血管有助于在炎热天气散热。象鼻是上唇和鼻子的抓握延伸部分。这个非常敏感的器官主要由三叉神经支配,并由大约 40,000-60,000 块肌肉控制。由于这种肌肉结构,象鼻可以举起约 3% 的体重。它们用象鼻嗅探、触摸、进食、饮水、弄沙、发出声音、搬运、防御和攻击。大象偶尔会在水下游泳,用它们的象鼻作为潜水器。 象牙和臼齿雌雄非洲象都有象牙,象牙由称为象牙齿的乳牙发育而来,幼象在一岁时被象牙取代。象牙由齿质构成,中心形成小的菱形结构,边缘逐渐变大。象牙主要用于挖掘树根和剥树皮获取食物,在繁殖季节用于打斗,以及防御捕食者。象牙的长度从 1.5 米到 2.4 米(5-8 英尺)不等,重量在 23 到 45 公斤(51 到 99 磅)之间。它们向前弯曲,并在象的一生中持续增长。大象有四颗臼齿,每颗重约 5 公斤(11 磅),长约 30 厘米(12 英寸)。当前面的两颗臼齿磨损并脱落时,后面的两颗臼齿向前滑动,在嘴后部露出两颗新臼齿。大象一生中会更换四到六次牙齿。大象在 40 到 60 岁之间失去最后一颗臼齿,很可能因营养不良而死亡,这是常见的死亡原因。非洲象总共有 24 颗牙齿,每侧颌骨有六颗。臼齿上的珐琅质板比亚洲象少。 亚洲象与非洲象的区别
结论总而言之,亚洲象和非洲象都是象科 (Elephantidae) 美丽的成员,但在体貌特征和栖息地上存在一些重要的区别。原产于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亚洲象体型较小,头部呈双圆顶状,耳朵较小,皮肤较光滑,下唇较长且呈锥形。它们栖息于多种森林类型和草原,面临栖息地丧失和人象冲突等问题。相比之下,非洲象(特别是草原象和森林象)体型更大,头部更宽,耳朵更大,形似非洲大陆,皮肤褶皱且更粗糙,牙齿呈“loxodont”状。它们分布于非洲的雨林、草原和沙漠,面临偷猎和栖息地破坏等问题。这些体型、形态和栖息地的差异,使得每个象种都具有独特的适应性和保护需求。 下一个主题3G与4G技术区别 |
我们请求您订阅我们的新闻通讯以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