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区别

2024年9月15日 | 阅读 5 分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同盟国作战的两个集团是轴心国和同盟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与同盟国作战,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与之对抗。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即扩张的目标。 也就是说,同盟国是与同盟国作战的集团,这是这两个方面发生分歧的地方。轴心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同盟国作战的集团。

在本文中,让我们详细了解轴心国和同盟国,并重点介绍它们的区别。

Difference Between Axis and Central Powers

轴心国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组成派别一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战时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主要参战方是轴心国和同盟国。 根据当今大多数历史学家的说法,轴心国的正式名称是在1940年达成《三国协定》后出现的。在此期间,轴心国政府及其公民正式称自己为轴心国。1943年,意大利方面被同盟国的军事行动(代号为“轴心国”)解除武装。同盟国的对手也被称为这一绰号。德国和意大利自1936年正式宣战之前就已经形成了非官方的友好联盟,“轴心国”一词也一直在使用。

1936年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友谊条约经常被称为“罗马-德国联盟”。意大利当时的领导人贝尼托·墨索里尼将这个联盟命名为“轴心国”。德国和意大利希望联手建立一个更强大的集团或联盟,这促使了1939年5月22日《钢铁条约》的签署。 意大利选择加入轴心国,因为法国即将战败。意大利打算动用其全部军事力量来对抗准备退出欧洲政治舞台的英国。日本于1940年9月批准了《三国协定》。他们加入该条约的目的是给自己更多的信心,以阻止美国干预任何战争,只要轴心国存在。该协定的目的直到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时才有效实现,当时美国也对日本宣战。袭击珍珠港四天后,德国和意大利也对美国宣战。

同盟国

“同盟国”是德国、奥匈帝国,以及后来的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组成的联盟。 由于德国和奥匈帝国是战时联盟的创始成员,他们的地理位置是“同盟国”一词的来源。

保加利亚在1914年奥斯曼帝国与同盟国结盟后,于1915年10月成为该联盟的最后一个成员。

来自东方的俄罗斯入侵一直是该派系成员国及其领导人持续关注的问题。由于他们认为俄罗斯无法承受来自另一方的攻击,因此他们认为结盟是一种安全的做法。

除了地理位置外,这些国家还被赋予了“同盟国”的绰号,这使它们在与同盟国相比具有重大的战略优势。

德国和奥匈帝国简化了士兵、军事物资和补给从一个战线到另一个战线的调动。 可以通过当地的火车运输方便地将物资从一个战线调动到另一个战线。

以战争事件为例,可以使用通过德国的较短路径,将十个步兵师从东线调动到西线。与意大利战线一样,奥匈帝国可以轻松地动员萨洛尼卡战线。

轴心国与同盟国的区别

基础轴心国同盟国
操作轴心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运作。同盟国在一战期间运作。1918年战败后解体。
参与成员帝国日本、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和德意志帝国。
领导人
  • 阿道夫·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
  • 意大利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
  • 东条英机大将负责日本天皇裕仁的军事事务。
  • 德意志皇帝威廉;
  • 奥匈帝国国王弗朗茨·约瑟夫;
  • 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
  • 保加利亚国王费迪南德
计划除日本由裕仁天皇统治外,其他国家均为独裁政权。它们都具有帝国主义目标,并由君主制领导。
当时的GDP1914年,9110亿美元(最高)1914年,3899亿美元
目标轴心国的目标是保护其势力范围免受共产主义的蔓延,并以邻国为代价扩张其领土。同盟国寻求维持其地区霸权,以保持和加强其相对于英国和法国等其他欧洲列强的地位。
各国总人口1938年,轴心国人口为2.589亿。1914年,同盟国人口为1.561亿。
成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1939-1942年),轴心国控制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以及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地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里,同盟国保持了领先地位,但没有取得任何显著进展。1918年美国参战后,其成就被抵消。
投降时间一段时间后,同盟国将战胜轴心国。德国于1945年5月7日投降,意大利最早于1943年9月8日投降。1945年9月2日,帝国日本在广岛和长崎两市被投下原子弹后,庄严向同盟国投降。同盟国的每个国家在以下日期签署了停战协定
德国 - 11月11日;
奥匈帝国 - 11月4日;
保加利亚 - 9月29日;
奥斯曼帝国 - 10月30日。

结论

总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两个独特的联盟:轴心国和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同盟国,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见证了轴心国的形成。虽然它们的扩张领土等目标相似,但在成员构成、信仰和最终结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下一主题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