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吠陀时代与晚期吠陀时代的区别

2024年9月14日 | 阅读 6 分钟

早期吠陀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其特点是印度-雅利安部落过着半游牧和畜牧生活。他们主要从事养牛和基本农业,定居点散布在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地区。社会以部落为组织,每个部落由一名酋长或拉詹(Rajan)领导,社会结构相对平等,亲属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宗教和文化习俗体现在《梨俱吠陀》(Rigveda)中,它是四部吠陀中最古老的一部,包含献给各种自然力量和神灵的赞歌。

晚期吠陀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 见证了印度社会和文化的重大转变。这个时代标志着从早期吠陀时期普遍的游牧生活方式向更定居的农业社区的过渡。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开始出现,象征着农业、贸易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进步。社会等级在此期间变得更加明确,出现了如统治阶级刹帝利(Kshatriyas)和祭司婆罗门(Brahmins)等不同的阶层。此外,宗教和哲学格局也经历了演变,其特点是创作了新的吠陀,并在《奥义书》(Upanishads)等文本中探索了深刻的哲学概念。

吠陀时期

吠陀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 标志着印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发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衰落和公元前600年左右在印度-恒河平原新城市化的开始之间。在此期间,吠陀文献的创作,包括大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900年的吠陀,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北部地区。这些文献构成了有影响力的婆罗门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该意识形态在俱卢王国(Kuru Kingdom)内发展起来,这是一个由各种印度-雅利安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

Difference Between Early and Late Vedic Period

吠陀通过在这一时期早期迁徙到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古印度-雅利安语使用者精确地口头传授,为了解这一时代的史实提供了见解,并构成了理解这一时代的原始资料。吠陀中描绘的社会是父权制和父系制的,早期印度-雅利安人主要组织成部落而非王国,在旁遮普地区依靠畜牧业维持生计。

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间,随着铁器的使用,雅利安文化向东扩张到肥沃的西部恒河平原,铁器促进了森林的清除,并促成了向定居的农业生活的过渡。吠陀时期的后半期见证了城镇、王国和印度独特的复杂社会等级制度的出现,以及俱卢王国确立了正统的祭祀仪式。

在此期间,中部的恒河平原受到了一个相关但非吠陀的印度-雅利安文化的影响,被称为大摩揭陀(Greater Magadha)。吠陀时期的结束见证了城市中心的兴起、大国(摩诃ajanapadas)以及像耆那教和佛教这样的沙门运动的兴起,这些运动挑战了吠陀的正统。

这个时代也见证了对社会阶层等级制度的发展,这将产生持久的影响,吠陀宗教演变成了婆罗门正统。到公元初期,吠陀传统成为“印度教综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赭色陶器文化、乾达婆墓葬文化、黑红陶文化和彩绘灰陶文化在内的各种考古文化,与这一时期印度-雅利安物质文化的各个阶段有关。

早期吠陀时期(公元前1500年 - 公元前1000年)

《梨俱吠陀》记录了雅利安人与达哈人(Dahas)和达湿具人(Dasyus)之间的冲突,将他们描绘成不举行祭祀、不服从神灵命令的人。他们的语言被描述为各种粗俗、粗鲁、充满敌意、鄙视或辱骂。一些学者,如Asko Parpola,将达哈人和达湿具人与伊朗部落Dahae和Dahyu联系起来,并提出他们是吠陀雅利安人抵达次大陆之前的早期印度-雅利安移民。Bronkhorst认为,中部恒河平原受到了一个相关但非吠陀的印度-雅利安文化的影响。

《梨俱吠陀》还记载了各种吠陀雅利安部落之间的军事冲突,特别是帕鲁什尼河(Parushni River)(今拉维河)附近的十王之战。在苏达斯(Sudas)酋长的领导下,巴拉塔人(Bharatas)与十个部落组成的联盟作战。巴拉塔人居住在上萨拉斯瓦蒂河沿岸,而他们的西部邻居普鲁人(Purus)则居住在下游。其他部落居住在西北旁遮普地区。拉维河水的分流可能引发了冲突。尽管试图通过破坏拉维河的堤坝来淹没巴拉塔人,苏达斯最终取得了胜利,导致巴拉塔人和普鲁人合并为俱卢部落。

晚期吠陀时期(公元前1000年 - 公元前600年)

公元前12世纪之后,《梨俱吠陀》已达到最终形式,吠陀社会主要与俱卢-盘查拉(Kuru-Panchala)地区相关,但并非仅限于此,在印度西北部经历了从半游牧到定居农业生活的过渡。马匹的拥有对吠陀领袖仍然至关重要,反映了他们游牧过去的遗迹。为了维持稳定的马匹供应,建立了超越兴都库什山的贸易路线。然而,由于森林覆盖茂密,恒河平原最初仍然无法通行。公元前1000年后铁斧和犁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森林的清除,使得吠陀定居点得以扩展到西部恒河-亚穆纳河流域。在此期间,许多小部落合并形成了更大的政治实体。

俱卢王国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吠陀宗教,系统化了其宗教文献,并发展了Śrauta仪式。这个时期与彩绘灰陶文化相关,该文化局限于恒河-亚穆纳河流域以西的地区,并且不同于中部恒河地区与北方黑釉陶器和摩揭陀(Magadha)和拘萨罗(Kosala)的摩诃ajanapadas相关的文化。

梵我(varna)制度,代表着社会阶层的等级秩序,在此期间出现,婆罗门祭司和战士贵族占据顶层,其次是自由农民和商人,然后是奴隶、劳动者和工匠,其中许多人属于土著居民。这个时代见证了农业、金属加工、商品生产和贸易的重大进步,完成了吠陀文本,包括早期《奥义书》和对后来的印度教文化重要的《经》(Sutras)。

Difference Between Early and Late Vedic Period

俱卢王国被认为是早期吠陀“国家”,是由将几个部落联合成一个新的政治实体而形成的。其发展中的关键人物是帕里克希特国王(King Parikshit)及其继承人贾那梅贾亚(Janamejaya),他们将其提升为北印度铁器时代的政治和文化主导力量。新的宗教祭祀,如阿湿瓦梅陀(马祭),在此期间出现,对国家间关系造成了压力。吠陀社会的等级制度也通过梵我制度开始,将其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Vaishyas)和首陀罗(Shudras)

俱卢王国在被非吠陀的萨尔瓦(Salva)部落击败后衰落,导致吠陀文化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东方,特别是转移到恒河沿岸的盘查拉王国,由凯辛·达尔布亚国王(King Keśin Dālbhya)统治。随后,在公元前8世纪或7世纪,毗提诃(Videha)王国在比哈尔邦北部和尼泊尔东南部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由阇那迦国王(King Janaka)统治,为婆罗门圣人和哲学家提供赞助。盘查拉在普拉瓦哈纳·贾瓦利国王(King Pravahana Jaivali)统治下在此期间也保持了重要地位。

差异表

维度早期吠陀时期晚期吠陀时期
社会与文化半游牧、畜牧生活,以养牛和简单农业为主。农村定居点和部落单位普遍存在。向定居农业社区过渡。城市中心的出现和社会分层。
政治组织部落组织,由酋长统治部落。转向君主制王国,拥有强大的统治者。
宗教文本《梨俱吠陀》创作了献给自然力量和神灵的赞歌。创作了额外的吠陀(《耶俱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和《梵书》(Brahmanas)。
仪式和祭祀相对简单的仪式,基本的供品和动物祭祀。复杂的仪式,系统化的程序和精确的赞歌吟唱。
神灵崇拜自然力量和天体神灵,如因陀罗(Indra)和阿耆尼(Agni)。出现了毗湿奴(Vishnu)、湿婆(Shiva)和提毗(Devi)等新神灵。
哲学与思想强调仪式主义和通过祭祀获得世俗利益。《奥义书》中出现了哲学思想,探索更深层的精神概念。
社会等级基于亲属关系相对平等的社会。明确的社会等级制度,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语言吠陀梵语用于早期文学。演变成古典梵语,成为文学表达的主流。
艺术与建筑简单的陶器和住所反映了游牧生活。城市中心有精美的艺术和建筑。
贸易与商业有限的以物易物贸易。扩展的贸易网络,硬币的使用和城市经济中心。
文学作品吠陀的创作,最初是口头传授,后来成为书面文本。《梵书》、《森林书》(Aranyakas)和《奥义书》的发展,深入探讨了吠陀的教义。

结论

从早期吠陀时期(以雅利安人或印度-雅利安人为主)到晚期吠陀时期(与印度教徒相关)的过渡,伴随着重大的成就。在早期吠陀时期,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是麦加斯梯尼(Megasthenes)对《梵书》和《奥义书》的概念化,后来伊里奈乌斯(Irenaeus)在他的作品《对抗异端》(Adv. Haer. III, IV)中引用。相反,晚期吠陀时期以创作《吠陀衍学》(Vedanga)诗歌为特色,这些诗歌颂扬了 Hindu 圣人(如《阿闼婆吠陀》和《泰帝利耶本集》中的圣人)所归属的各种神灵。


下一主题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