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的区别

2024 年 9 月 15 日 | 阅读 11 分钟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金本位是影响全球金融格局的两个重要的历史货币体系。两者都规定了各国如何评估和交易其货币。尽管如此,它们对全球经济有着不同的机制和影响。理解这些体系的复杂性对于理解当代金融的演变以及政策制定者在维持稳定货币政策时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

Difference Between Bretton Woods System and Gold Standard

本文将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进行比较,考察其定义、运作、优点和缺点。通过审视这些历史框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它们在当今货币政策中的意义和遗产。

金本位

1876年是欧洲大陆古典金本制的开端。到那一年,德国已完成了其货币体系从以白银为主到金本制的转变。从1876年到1913年,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上所有主要工业强国都遵循金本制,伦敦是该体系的金融中心。在此期间,主要国家的中央汇率保持不变。因此,人们对汇率稳定的预期非常强烈。成员国为了换取大多数工业商品的自由贸易、不受限制的资本流动和固定汇率,放弃了完全的货币政策独立性。由于人们坚信汇率不会发生变化,因此预计私人资本流动相当可观且通常具有均衡作用。因此,为弥补经常账户失衡而产生的实际黄金流动需求相当少(Bloomfield,1959,1963)。由于预算赤字很小,政府收入和支出与GDP相比也很小,因此财政政策并不令人担忧。然而,金融

危机发生在1884年、1890年、1893年和1907年。

金本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体系,包括一个用于调整国际收支的自动规则和一个用于确定全球价格水平的自动规则。因此,后者超出了包括当时发行该体系主要货币的英国在内的政府的管辖范围。然而,这些自动规则不足以确保全球价格的完全稳定,因为有限的黄金产量和德国的黄金购买导致世界通货紧缩直到1896年。大规模的黄金发现和创新的黄金开采技术导致了从1896年到1913年左右的世界性通货膨胀。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消费价格加权平均指数从1876年到1896年下降了约26%。然后,从1896年到1913年,它增长了约19%。事实上,金本制具有内在的稳定机制,倾向于使全球价格水平恢复到长期均衡。然而,均衡的全球价格水平并非对所有类型的冲击都具有抵抗力。例如,工业用黄金需求的流动变化或黄金供应的流动变化可能导致世界价格的永久性变化。此外,稳定过程非常缓慢,从长期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中可以看出。

金本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均衡世界价格水平独立于主要货币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世界通货膨胀的自动调整。它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或欧洲货币体系的一部分。

金本制的国际收支调整机制如下运作。假设德国资本流入。柏林的私人贴现率下降,该利率与德意志帝国银行的官方贴现率之间的差距增大,使得商业银行折现德意志帝国银行的纸币的盈利能力降低。这导致德意志帝国银行的盈利资产和负债下降。德意志帝国银行负债的减少导致其流动性比率增加,即黄金或金属覆盖的流通纸币和其他短期负债。由于流动性比率是影响德意志帝国银行调整贴现率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德意志帝国银行将被迅速迫使降低贴现率。

在1896年至1913年期间,调整机制最为有效的时期,德国的贴现率变动了98次,平均每年变动5.4次。流通纸币的水平在一年的时间内波动很大。德意志帝国银行流通纸币占其年平均总额的比例,在2012年达到峰值74.6%,在1877年降至23.8%。英格兰银行的贴现率和发行的纸币数量也相应波动。由于贴现率政策从属于外部目标,以及中央银行在危机期间能够相互借贷,因此国际收支失衡和国际黄金流动得到了抑制。

本研究的结论是,在金本制期间,主要工业国家之间的国际收支调整机制运行良好。在德国和英国的例子中,德意志帝国银行和英格兰银行都允许贴现率大幅波动,相关货币总量波动更大,从而实现了相当对称的调整。这种经验表明,在固定汇率下,货币目标化与平稳对称的国际收支调整机制不兼容。如果一个大国试图盯住货币,那么这个体系就会崩溃。

金本制并非一个完美的体系。全球价格水平过于依赖黄金发现,自动调整系统过于缓慢,无法奏效。此外,政府干预了主要国家之间的商业和金融流动,尽管按照现代标准,规模很小。此外,该体系的国际收支调整是不对称的,新兴国家承担了不成比例的负担。尽管如此,至少在主要国家之间,就生产和通货膨胀波动而言,金本制优于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大国之间调整国际收支的机制运行成功。这一结论的实现得益于它们中央银行的相机抉择政策,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稳定各自的流动性比率和维持内部兑换性。主要中央银行偶尔会阻碍黄金的自由流动,导致运输成本的变化。例如,德意志帝国银行将其黄金窗口从汉堡迁至柏林。尽管如此,这些资本管制对黄金流动的影响一定很小,因为在1878年至1912年期间,德国国际黄金流动年度变异性的95%以上可以用“资本管制”的虚拟变量来解释。

1914年,随着纸币兑换黄金的内部兑换性被取消,金本制崩溃。各国国内的战争努力导致了巨大的预算赤字、通货膨胀以及全球贸易的崩溃。一战后建立的金本制几乎算不上一个体系。大多数国家都没有恢复纸币兑换黄金的内部兑换性。战争导致巨额黄金流向美国和英国,以及非交战国,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则遭受损失。因此,全球货币黄金的分布变得非常不平等,美国和法国控制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此外,国际收支调整机制没有平稳运行,因为国内目标没有优先于外部目标(Hawtrey(1947)),并且公开贸易和资本流动成为例外而不是常态。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与金本制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汇率的灵活性更高,由于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角色以及美国利率政策对美国国际收支波动的反应不足,国际收支调整机制更加不对称;以及一个用于稳定全球价格水平的薄弱机制,尤其是在1960年左右,当时美国决定不这么做。当美国推行与全球价格稳定不符的财政和货币扩张时,紧张局势就非常严重。这最终导致了该体系的失败,因为其他大国,尤其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日本,不愿意放弃其低通胀目标。这一例子凸显了在像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样的体系中维持主要货币价格稳定性的重要性。

关于美国应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1年崩溃承担多大责任,国际货币体系的学者们意见不一。一些人将自1964-65年以来困扰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归咎于美国政策,而另一些人则指出根本性的缺陷。这些问题包括全球黄金产量不足,这需要储备货币国家提供国际储备以维持不断增长的全球贸易和GDP发展。这个问题被称为“特里芬困境”,并得到了广泛认可。约翰逊(1975)认为,全球通货膨胀是最终损害国际货币体系可调整钉住汇率的动荡的主要原因。这种通货膨胀趋势始于1965年,当时林登·约翰逊总统未能实施一项重大的增税措施来应对越南战争的扩张。

特里芬在1957年就预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尽管他需要澄清时间。他后来解释说,该体系之所以比他预期的存在的时间更长,是由于美国对德国和日本的政治压力、中央银行家们将其盈余投资于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的官僚惯例、对“动摇船”的恐惧,以及最重要的是,其他国家不愿看到其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赫勒(1976)将这些年官方美元持有量的显著增长与私人需求从美元转向外国货币联系起来。美国对非居民的流动负债从1969年底的282.3亿美元降至1970年底的217.7亿美元,1971年底为150.9亿美元。同期,美国对外国政府的负债从1969年底的160亿美元增至1971年底的506.5亿美元,因为中央银行大力干预以支持美元。9赫勒还表明,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低于其他国家,因此得出结论,美国在这些年的货币政策并未过度扩张,因此不可能是私人投资组合转移的原因。

从1961年到1973年,几乎每年,世界其他地区的货币供应量都增长得比美国快。1961-63年和1971-73年期间,工业化世界其他地区货币增长过剩尤为明显。外围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可以证明平均而言,外部货币增长速度稍高。20世纪60年代初,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实际经济增长差异尤为显著,这得益于共同市场的建立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共同体(EC)内部贸易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仍然相对较大的技术差距以及劳动力从低生产力部门向高生产力部门转移的可能性。其他变量占1970年至1973年货币增长变化的大部分。

在固定汇率和完全资本流动的体系中,个体国家的货币存量是货币政策宽松或紧缩程度的不可靠指标,因为它们是内生决定的。根据专家的说法,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唯一真正外生的货币变量是美国货币基础的国内组成部分,即国际储备的“外部部分”——即通过储备货币国家的国际收支赤字产生的国际储备——以及,在较小程度上,世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货币基础的国内组成部分。如果这些中央银行试图对冲外汇储备流动,后者将变得相对内生。因此,要确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美国货币政策的限制程度,必须考虑货币基础的国内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巨大的国际收支赤字与货币基础国内组成部分的快速扩张明显相关。相比之下,1968-69年扩张性的“欧洲”货币政策推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1968年,美国货币基础的国内组成部分的增长率为国际增长率的82.6%,1969年为90.3%。到1970年,它已超过外国增长率13.5%,到1971年增至34.6%。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相对良好的通胀表现结束了,这可能导致了私人对美元需求的负面变化。

1970-72年,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增加了外国人持有的美元存量和全球货币存量。1970年和1971年,盈余国家只能通过减少货币基础的国内组成部分来部分冲销这种国际储备的流入,从而导致了部分内生结果。在1972年和1973年,盈余国家放弃了冲销储备流入的努力,这从其货币基础国内组成部分的快速扩张中可以看出,从而加快了全球通胀的速度。专家们已经证明,由于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独特作用,以及世界其他国家习惯于以美元形式持有美元储备。美国货币基础国内组成部分的增加对全球货币存量的影响比世界其他国家货币基础国内组成部分的同等美元增加更大。以这种方式持有美元储备的做法导致了美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冲销。

美国国内信贷政策对全球货币供应量以及全球通货膨胀的日益增强的影响表明,国际收支调整机制是不对称运作的,外围国家承担了大部分的调整负担。在这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最初的金本制有所不同。

比较表

特性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
基础货币可直接兑换成固定数量的黄金。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可兑换成黄金。
汇率体系各货币之间固定汇率。固定但灵活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灵活性货币的价值与黄金储备相关,限制了其灵活性。灵活性更高,因为汇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管理机制严重依赖市场力量来确保平衡。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干预和调整进行管理。
起源产生于19世纪,是一个全球货币体系。于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
End20世纪初至中期,大多数国家因经济限制而放弃了它。美国放弃金本制后,该体系于1971年崩溃,导致向浮动汇率过渡。
影响提供了稳定性,但限制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旨在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繁荣,但导致了失衡并最终失败。

结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金本位是两种不同的货币制度,它们对世界经济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金本位允许货币按预定比率兑换黄金,以其稳定性而闻名,但限制了灵活性。相比之下,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的,它基于与美元挂钩的固定但灵活的汇率,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但最终因经济失衡而崩溃。这两种体系都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影响了数十年的经济政策和策略。


下一主题区别